|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来来往往的外国人如过江之鲫。笔者求学的90年代,外国人所到之处,都有巨星般的待遇。哪怕刚本科毕业的小年轻来教英语口语,都会入住“专家楼”,进出有门卫把守。他们还会受邀去剪彩,参加他们自己都说不出名号的会议,给当地电视台拍广告,出席当地各种“国际文化节”。
阅读全文
|
|
|
命运的洪荒之中,个人的力量有时的确显得苍白而徒劳。
只有那些极少数的人才能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魄力和能力,去造就一个时代一个国度甚至世界的命运。
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适者生存才是唯一正确的哲学。
狼烟四起、民不聊生时,有的人守着一方荒田,食着草根、咽着泥土;有的人卖儿鬻女,希冀着生离既能给自己一条活路,也能给儿女一条生路;有的人背井离乡、去异乡寻觅生活…… 阅读全文
|
|
|
2005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在美国受访对象中,有55%相信灵媒对身体的治愈力量,32%认可幽灵、魂灵、复活等说法,31%不怀疑传心术,相信外星人造访过地球、世界上存在未卜先知大师等。欧洲国家近年来类似的民意调查,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结果。
我国近年来历次全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总体水平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阅读全文
|
|
|
14岁、15岁、16岁,我们在做什么?忙于早恋,还是忙于功课,或者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吧,而20多岁之后,绝大多数女子都在忙于恋爱,以及茫然中走进尘埃。在苏珊·桑塔格的日记里,这些青涩岁月已经是长长的、纵横整个人文科学各方面的书目,她勤勉、锐意、深邃的思考,初露锋芒的犀利、尖锐的批判,都已经初具规模,并在繁衍生长之中。这让在读着《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的我,相较着自己的往昔,不禁心生惭愧和汗颜。
阅读全文
|
|
|
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病,一类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另一类人是作家。在短篇小说集《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里,70后小说家赵志明试图在文本中搭建出实验场,将那些看起来格格不入却心怀“我写我书”执着的人们聚拢在一起,他们有的隐匿在乡村,有的身居城市却心系故乡的一隅,同时也流露出对现世的无奈,在悲凉的叹息和戏谑的冷笑之间,走一通圆场、听一段评书,时光的流逝被没让他沾染上大都市的浮躁,反倒更加唤起精神深处质朴的、泛着泥土气息的乡村气息。
阅读全文
|
|
|
薛原先生的《海上日记》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它让我感到惊讶。在这么一个时代,还能读到如此沉静而又真实、孤独而又丰饶的书,的确多多少少让我感到有点意外。日记本身就是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但当下很少有人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了。况且,这还是老日记,它能触动人们浓厚的怀旧情结。而且,它还是科学和文学的混血儿。
阅读全文
|
|
|
以前,我在司前供电所的时候,有个朋友问我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率,我说应该要结合实际,后来读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感觉其实当时的思路还是很正确的。
在我们的身边,大部分基本上是不读书的,然而少部分读书的人也不见得比不读书的优秀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我觉得就是纯粹读书脱离了实际,我个人认为读书除了服务生活、提高情趣,还要服务事业发展,现实的过程中,大部分还是做不到这一点。
阅读全文
|
|
|
说书之美不如说人之美-读<<古书之美>>
昨日思南路图书集市第一次开张,天又不错,于是前去逛逛。书摊不多,只四处,一处童书,一处外文书,不喜。所以能逛之处却也不多,所幸还能淘得几本归来,其中有本古书之美。初见时见封面典雅,内容应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虽然是安妮宝贝所著,价格亦不菲,不算太厚一本,要价近50大元,加之塑封,不能看内容,有点犹豫。
阅读全文
|
|
|
一个杂货铺老板的次子,生活上屡陷困境,十余岁丧母,没有固定居所,没有经济来源,两次丧妻,丧子,曾有过自杀的念头;绘画上没有任何可以援引的传统论据,受尽冷眼嘲笑,却探索不断勤勉始终,喜好户外作画,直接从眼睛出发去诠释光线变化下的事物给人的内心感受。而时间,终于回馈了他的付出和倔强——他在有生之年成为名画家,作品被政府买下,被收藏家追逐。
阅读全文
|
|
|
よしながふみ老师的女尊大奥终于到第十本了。
这一本的封面与前几本有很大的不同,封面不再是单独一个人物,而是包括了六个人。
这六个人,是这部架空历史剧中,对抗赤面痘疮的先驱者,历史的推动者。这本故事也主要是围绕这个“赤面痘疮疫苗研发小组”展开的。
青沼,半荷兰人半日本人的混血儿,过去曾在长崎担任荷兰语通词。 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