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柔情:通信时为许广平挑选枇
34
  鲁迅的烂漫柔情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他们的通信后来结集为《两地书》出版,鲁迅
  詹天佑为慈禧修建扫墓铁路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西逃。到1901年10月,慈禧一行才从西安启程回京。此时由比利时人修建的芦汉铁路(京汉铁路)已经铺通直隶部分,有人建议慈禧改乘火车。一向顽固保守、对火车视如异物的慈禧,因受够颠簸之苦,答应了这一建议,决定到保定后乘火车回京。刚刚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得旨立即准备好专列,车内装扮极尽奢华。火车启动后,不及一日,即到达位于丰台的终点车站马家堡。慈禧这次乘火车尝到了甜头,1902年下半年,提出来年清明率文武大臣到西陵祭陵时,也乘坐火车去。但芦汉铁路并不通易县的清西陵,火车只能坐到高碑店。从高碑店向西到易县清西陵还有近40公里,这一段怎么办?善于揣摩讨好慈禧的袁世凯闻知,立即奏请他要在这一段修建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铁路。慈禧当即准允,命6个月内建成这条铁路。袁世凯保荐了在给外国人打下手的詹天佑(詹天佑1881年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回国,1888年到李鸿章的中国铁路公司工作,成为该公司唯一的中国铁路工程师),任命他为高易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迎难而上,到1903年2月下旬,这条单线准轨铁路提前两个月竣工。铁路沿途设4个车站,共耗银60万两。  由此可知,高易铁路才真正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修筑的质量非常高,清王朝为祭陵只使用过两次。除去慈禧用过一次外,1909年春,光绪皇帝死后安葬到西陵时又用过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对它曾进行过改造,现仍在使用。
【全文阅读】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  后来总算明白了,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了。关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关羽死了,大家都放心了。所以,整个《三国演义》,其实核心就在关羽之死。  所以结论是:关羽死于谋杀。      首先说说为什么关羽必死?这不妨从荀
【全文阅读】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再现”甲午战争  清宫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公布  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清宫甲午战争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将清宫所藏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全面整理公布,为正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提供40件甲午战争时期的档案,影印出版的《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50巨册也即将面世。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胡旺林介绍,清宫甲午战争档案原始而系统地揭示了甲午风云的全过程,充分昭示了日本蓄意发动甲午战争的图谋,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和野蛮残忍的本性,真实记录了北洋海军将士血战到底的悲壮画面,更记载了台湾军民英勇悲壮的反割台奋争。  在清宫档案中,保存着1894年8月1日清廷颁布的被迫对日宣战的正式谕旨,这道谕旨严厉斥责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1894年11月22日,日军侵占旅顺后,兽性大发,连续四天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人孙宝田在《甲午战争旅顺屠杀始末记》中记述:“据扛尸队所记,被焚尸体实有18300余人。”一些欧美记者目击惨景,纷纷披露于报端。日本政府大为恐慌,玩弄其欺骗世界舆论的惯技,指责记者的报道“是大加夸张渲染以耸人听闻”。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在11月30日给朝廷的电报,则证实了日军在旅顺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李鸿章奏报说:“旅顺街道所杀民人实有二千六七百,以大坑收埋。各山兵民被杀尤多,皆未掩埋”。一件件清宫档案充分印证,日本军国主义由来已久,执意扩张和野蛮残暴是其根深蒂固的历史本性。  胡旺林说,120年前的甲午风云告诉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图谋,我们务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决不能让甲午历史悲剧重演。必须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必然挨欺。这是中国人民从甲午战争和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正是我们今天纪念甲午战争的意义所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