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计划20
21
    10月20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美国当地时间2014年10月17日上午9点24分,美国空军X-37B结束了为期674天的在轨试验测试任务,成功脱离轨道并返回范登堡空军基地。这架X-37B于2012年11月12日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入轨。  波音公司官员表示,美国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和第30航天联队主管负责的X-37B三次任务已经取得了累计在轨时长1367天的惊人成绩,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航天飞机在全部135次任务中累积起来的1334天在轨时间。  第一架X-37B于2010年4月22日发射入轨,2010年12月3日返回地面,在轨224天;第二架X-37B于2011年3月5日发射入轨,2012年6月16日返回地面,在轨468天。  X-37B项目是空军高可靠、可重复使用无人太空实验平台的验证项目。任务目标包括太空实验、风险降低和作战概念发展。据美国空军透露,测试的相关技术包括先进制导、导航与控制;热防护系统;航电;高温结构及密封;可重复使用的保形隔热瓦;轻重量的机电系统;自主轨道飞行、再入及着陆系统。X-37B项目的具体任务目前仍是保密的,但有卫星观察爱好者一直都在密切关注X-37B的相关动向。据称,X-37B第三次任务的轨道高度比之前任务要低,约218英里(约350千米),星下点轨迹从北纬43.5度覆盖到南纬43.5度。  美国空军计划在2015年发射第四架次X-37B,发射点为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着陆点变更为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目前波音公司已经启动了改装原航天飞机用机库的工作,以适应X-37B使用要求,预计改装工作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廖孟豪)
美国防部公布F-35战斗机发动机着火事故原因(图)
  10月20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美国国防部与普惠公司联合调查团队宣布找到并确定了今年6月份发生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的F-35战斗机着火事故的原因。  根据10月13日发布的联合声明,调查结果显示着火是由于“对发动机风扇静子材料长期的摩擦”,致使“钛合金转子发生分解和过热产生了过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使钛合金封严结构产生了非常细小的裂纹,最终导致第三级风扇转子失效。”  该声明是与F135发动机第7批生产合同签署的信息同时发布的,在这一合同框架内,联合项目办公室(JPO)和普惠公司正在“执行一项计划对现有外场使用和试验用发动机进行改进,并将对生产型发动机贯彻一项长期的解决方案。”(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晏武英)

【阅读全文】
武警吉林总队训练基地抓好防病工作 军医一线巡诊
  近日,武警吉林总队训练基地针对近期天气时冷时热、昼夜温差大,极易引发发烧、感冒、腹泻等症状的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抓好卫生防病工作。  这个训练基地组织军医给全体官兵进行卫生防病知识讲座,传授特殊气候需要注意及防范的卫生防病知识,教育官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军医一线巡诊,确保官兵有病能够得到及时、全面和专业治疗。  同时,这个训练基地每天落实好对营区卫生死角进行清扫消毒、专人负责开窗通风、查看饮用水供给、勤倒生活垃圾。严格落实分餐制和食品留验制度,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严防病从口入,积极开展营区卫生大扫除,营造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效预防了各类疾病的发生,确保了官兵身体健康。(周敬来)

【阅读全文】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二号
  太原10月20日电(陈海强 张素)20日14时3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二号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二十二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5次飞行。(完)

【阅读全文】
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排除云南长海水库溃坝险情
  云南景谷发生地震后,离震中永平镇30公里的长海水库坝面纵向贯穿裂缝宽5至15厘米,水库存水量近150万方,溃坝信息指数明显,大坝告急。武警水电部队临危受命,承担抢险任务,6小时内集结人员和设备,在大坝右侧开挖泄流槽,让库容存水量在满足永平镇群众用水的基础上,48小时内泄流,缓解大坝压力,防止大坝溃堤给下游村民带来灾难性损失。  地震发生后,作为国家救援队的武警水电第一总队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总队长范天印命令:“组织部队参加抗震救灾,树好应急救援精锐之师形象!”政委刘跃龙批示:“任务光荣,安全第一”。水电第一总队迅速抽组距震中较近的多支救援分队奔赴灾区。参建云南糯扎渡电站22名水电官兵组成先遣小分队,在项目部政委于红彬的带领下,携带破拆、铁锹、绳索等救援装备,驰援灾区。到达灾区后,先遣小分队主动请缨担负大坝抢险任务,并准确定位,第一时间到达受损严重长海水库大堤。  当时,进入水库的道路有12公里是泥泞路,地势险要,路段多处塌方,行进困难。在泥泞路上艰难驾驶越野车行走2个多小时,车辆轮胎多次深陷淤泥中,越野车多次斜身侧行,乘车官兵多次紧握拳头,汗水一把又一把的从手心冒出,惊险不断。水库下游群众安危始终牵挂着先遣小分队官兵的心,他们没有停止不前,而是一个劲的想办法让车辆快行,他们多次下车推车,搬石头填凹陷路段,为后续参战官兵铺路。  “我们要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摸清大坝情况,为后方提供准确资料;要在这个深夜到达大坝,组织下游老乡撤离。战友们,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部政委于红彬鼓励先遣小分队官兵说。  参加抢险官兵乘坐先行车辆在蜿蜒崎岖泥泞路上艰难地行驶,每位官兵信心十足,斗志昂扬。  “那就是水库,那就是大堤”,老乡指着前方水库监测房说。  大堤上一片漆黑。官兵快速找到大坝观测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借着手电光快速测量着裂缝的长度和宽度。经过测量,坝体裂缝长107米,最大宽度15厘米,裂缝下游坝体错位下沉,处理大坝灾情迫在眉睫。  8日凌晨5时,云南水利厅副厅长陈明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政委于红彬参加第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排险方案。  考验不期而至,手机信号非常微弱,坝上人员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干部发扬敢于担当的精神,先遣小分队主动承揽排险任务。先遣小分队人员的安危让身在总队机关的总队长范天印彻夜难眠,他一次又一次拨打当时前线指挥员于红彬电话,都以无法接通回音。  没有信号,先遣小分队变成“能发声的哑巴”!不能及时与上级联系,但先遣小分队主动作为。  会议期间,副厅长陈明多次征求水电部队参会人员意见,水电部队要求主动参战的政治觉悟和长期参与抢险的成功经验,赢得陈副厅长的高度信任。会议决定:排险任务由武警水电部队承担,云南水利专家积极配合,并快速研究制定方案。  云南水利厅专家和先遣小分队技术人员立即投入工作中,研究具体实施方案。15分钟内初步形成降低溃坝风险方案:在长海水库大堤右侧与大堤呈T形结构挖一条梯形状泄流槽,48小时内实现泄流,减少库容量,。水电第一总队糯扎渡项目部政委于红彬立下军令状,力争提前完成任务。  险情就是命令。现场唯一一部电话开通后,于政委立即拿起电话,边向范总队长汇报灾区情况及受领任务具体要求,边组织先遣小组工程师李建国、贺博文、刘胜等技术组人员把方案具体化,绘制泄流槽平面图。  “长海水库拦河坝原设计坝高19m,坝顶长122.1m,总库容为254万立方,负担3180亩农田灌溉,28800人饮水。地震后坝面纵向贯穿裂缝107米,最大裂缝宽15厘米。现库容量117万立方,拟泄水85万方左右。现场决定开挖最大宽24米,深10米,最小宽4米,断面呈梯形状,长100米一条泄流槽。”一线指挥员通过电话向范总队长汇报方案说。  “我完全同意你们的抢险开挖方案,请认真组织,力争提前完成任务,把灾区人民损失降到最低!”范总队长回复。  长海告急!出击、出击,出击!总队党委从云南威信、梨园,贵州贵阳、广西南宁等5个方向,抽调239名官兵和49台(套)设备,昼夜兼程,朝景谷有序开进。  8日12时,总队副总工程师宋云带领车队拖运推、挖、钻设备到达景谷永平镇。由于进入水库道路大型拖车难以进入,履带式挖机由操作手驾驶向长海水库集结。20时50分,6台挖机到达一线。经陈副厅长同意开始修正施工作业面,并立即展开作业。  狭长的长海水库上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场面。这次水库险情排除面临着三大困难:一是地形狭窄,大型机械难以充分施展;二是坝体裂缝大,周边有老百姓房屋,爆破定向和准确度要求高;三是时间紧,挖掘土石方量大,特别是越往下挖,石方逐渐增加,挖掘难度加大。  险情就是命令!前方迅速成立临时机构。宋云任指挥长,于红彬负责政治工作。设备快速集结到一线是打赢的关键。经过简单分工,一切围绕排险,官兵恪尽职守,迅速展开各项工作。  宋云到工区外督促设备快速进场。于红彬组织一线开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的他立即转入现场指挥协调。当地夜晚水气大,不到凌晨他的衣服全部湿透。  官兵与时间赛跑,凭借顽强的意志、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一场抢险攻坚战打响了。当夜,工地灯火通明,挖机不停挥动着长臂,啃着“硬骨头”。普洱市副市长杨卫东一直在抢险一线指导督促工作,两天两夜没有合眼。9日凌晨3时,提前5个小时开挖泄流槽。  老兵赵永胜,四级警士长,入伍15年,有五次抢险经历,操作设备经验丰富,每次抢险每小时开挖方量超500方,累计抢险开挖土石方30万方。这次抢险,他是主动请缨参战,由于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久坐关节疼痛难忍。但为了不影响进度,赵永胜顶着难以想象的苦痛连续奋战20多小时,累了用风油精轻揉太阳穴,困了口嚼辣椒提神,短短一天多时间开挖土方量达9000方。  10月9日,总队副总队长李汉银、副政委唐洪军到达救灾一线,进一步完善排险方案。那时,经过水利专家再次测量,库容存水量超过150万方,在48小时内泄流100万方存在困难。经过反复论证,李副总队长决定在在原方案确定的断面基础上,扩大断面。梯形状断面由原来最大宽24米增加到36米,最小宽由4米增加到6米,深度增加到11.3米,长增加到120米,方量由2万方增加到3.7万方。工程量成倍增加,工期不变,难度可想而知。  官兵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更加努力工作。上士王能军,这一名久经爆破沙场的“老战士”,为解决爆破定向和准确度问题,每次爆破他都以细致严谨的作风,对爆破点的选定和导爆线连接处进行上千遍检查。9日18时,离第一次爆破预定还剩20分钟时,突然一头山羊从装药的山头走出,踩到导爆线,情况万分危急。关键时刻,王能军快步奔到断管处,凭借娴熟的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冷静地将30余根线一条条捋顺包扎。时间紧迫、险情危急,远在100米开外的战友们紧紧拽住手心,很是担心。20分钟后,240吨炸药成功炸响,长海水库上空升起尘土云。  正当大家瞄准工期目标,铆足干劲抢险时,天气预报11日有雨,省水利厅要求提前泄流。得到这一消息后,大家着急了。临时党委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责任,把任务细化到每一台设备,任务细化到每一小时。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人停机不停,就连官兵吃饭时设备也在运转。官兵往设备加油时来不及用抽油机,直接用嘴吸引油,缩短加油时间,提高设备工作效率。能用的办法都想了。同时,采用加密爆破方法,由爆破一次,增加到三次。爆破后,快速挖运土石方。在9日相隔不到两小时内,连续爆破两次,挖运土石1万方左右。10日10时,进行装药量超前两次三倍炸药,炸药布满泄流槽,进行贯穿性控制爆破,爆破非常成功,挖除土石方7000多方,为提前泄流奠定基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离泄流时间越来越近。泄流槽越深石头越硬,在离设计深度还有0.3米时,武警水电部队采取破碎机破碎基石的方法,控制性开挖泄流槽。泄流时间只剩三个小时的时候,土石方量还有近2000方,对开挖娴熟的副总工程师宋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快速登上操作室旁,指挥操作手破碎基石,挖出的石方开始快速增加。17时整开挖到设计深度,他的嗓子变哑,一时说不出话来。  10日5时12分,云南景谷长海水库泄流槽经过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官兵33个小时的艰苦鏖战,提前15小时开挖成功,随着普洱市委书记卫星的宣布,操作手最后一铲,库水一泄千里,漫天喧嚣回归宁静,灾区人民的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险情排除,水电部队撤离在即。为民不扰民,解难不添难,子弟兵们子夜撤离。子夜的景谷,浓雾升起,霜露滑下,安详而迷人,来时冒着浓雾,走时披着霜露。子夜营地灯火通明,官兵乘车撤离。清晨营地只有随风摇曳的小草和一群前来送别的群众。  山水无言,却见证着武警水电兵的一片赤诚忠心!(郭伟 李斌 徐晓刚)

【阅读全文】
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在当地广泛植树(图)
  南苏丹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我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队邀请瓦乌市天主教健康培训学校的学生与维和队员共同书写了一篇《植树记》,以此记载中国维和军人在当地广泛种树的事迹,见证中非友谊源远流长。  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队于今年3月份部署到任务区以来,在圆满完成医疗保障任务的同时,累计植树69棵,主要包括芒果、香蕉、柠檬、番石榴等当地树种,且树苗大部分取自瓦乌当地一所天主教健康培训学校。  自2006年中国维和医疗队首次部署瓦乌任务区开始,中国二级医院与这所健康培训学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帮扶机制,每年安排学生分批来院进行学习,为他们培训各种医疗急救技术及设备操作使用等。多年来,中国二级医院已为这所健康培训学校培训医疗技术人才600余人。  为了纪念这段深厚的传统友谊,第十二批维和医疗队队长刘晓斌撰写《植树记》,并邀请瓦乌天主教健康培训学校的学生与维和队员一起,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共同书写,希望以树苗的茁壮成长见证中非友谊,见证中国军人在南苏丹维护世界和平的战斗历程,也希望以后各批战友珍惜并且爱护这些友谊树,不断续写中非友谊。(齐可亮 沈宇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