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把握战事中的机会 "滚雪...
  滚雪球,股份无限制,把握战事中的机会  荣氏家族,做大了面粉和棉纱  抓住面粉工业的黄金时代  高仲泰,是《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作者。他说自己怀着对中国民族...
28期
于成松百幅人物长卷卢浮宫广场展出(图)
  中国画家于成松绘制的世界百位巨人肖像画展全球巡礼活动日前在巴黎卢浮宫广场启动。于成松希望观众通过他的作品,让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了解中国人民祈望和平、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心声。 本报记者 梁若冰文图

【全文阅读】
 
重庆十八梯现火柴大王生产基地 小楼窗户破损(图)
火柴大王 刘鸿生 (资料图片)  解放西路158号的这幢三层小楼,是“火柴大王”刘鸿生的生产基地。本组图/通讯员 雷鑫 摄小楼的窗户破损,周围长满了杂草。  十八梯,连接着渝中半岛的上半城和下半城。与上半城的繁华喧嚣不同,下半城的生活节奏缓下来,显得静谧安逸。  从十八梯走到下半城的路口,解放西路158号就静静地立在路边。繁茂的黄葛树伸出枝桠,让小楼若隐若现,车来车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这幢小楼原本在十八梯的危旧房改造范围,寻访中却发现了背后的故事,拆除被紧急叫停。  这幢小楼到底有怎样的故事,有怎样的历史,它的主人又是谁?在征集全市第二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过程中,随着记者寻访的深入,这些谜团一个个解开。  现身  街区改造时有了重大发现  解放西路158号,就坐落在十八梯南面凤凰台与解放西路交会处,这里是渝中区南纪门街道辖区。北面与之毗邻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国领事馆旧址。  与颇有名气的法国领事馆旧址不同,这幢小楼显得默默无闻。历经岁月,渐渐被人们遗忘。  小楼闹中取静,往外就是中兴路、雷家坡,是繁忙的城市干道;往内是守备街、厚慈街、凤凰台、响水桥、十八梯,这里留存着下半城的记忆。  和时尚繁华的上半城相比,下半城显得有些破败,很多房屋都已成了危旧房,十八梯片区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十八梯片区启动街区改造,居民们都陆续迁出。而解放西路158号也在拆迁改造的范围内。  “拆迁改造的多是破旧低矮的老旧房子,这幢建筑显得与众不同,因此被发现。”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说,去年开始,工作人员和专家启动了解放西路158号的背景调查,历时3个月,发现这幢貌不惊人的小楼,却经历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民族工业、实业大亨有着密切的联系。  拆除被紧急叫停。  寻访  青砖黛瓦券廊是中西合璧  这幢三层小楼是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券廊,有开埠时期建筑风貌,中西合璧。屋顶是歇山式屋顶带女儿墙,小青瓦铺面,砖柱砖墙,墙面带有砖砌线脚装饰,立面砖柱排列有致,与拱形券廊构成强烈的韵律感,整座建筑挺拔雄壮、气派大方。  徐晓渝说,小楼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这反映了20世纪20至40年代重庆建筑的特色风貌,也有着建筑艺术价值”。  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小楼已显出破败。屋顶的小青瓦部分损毁,木屋架被腐蚀。拱形门窗还保留着原有的美感,但窗棂已是锈迹斑斑。  现在人员已经全部迁出,如今空置在此。楼下的小坝子还在用作洗车场,50多岁的洗车师傅李永见在这里多年,见证了这座小楼的衰败。  “以前里面又漂亮又气派,大厅正中就是宽阔的木楼梯,3米多宽。因为有朋友在里面,我常常进去耍。”李师傅说,后来小楼被转作办公室,内部也改造过,还增加了混凝土楼梯,“拆迁后人去楼空。在一场大雨中,屋顶垮了一大截,这么漂亮的房子,可惜了。”  揭秘  支撑大后方经济支持抗战  这座小楼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在重庆市房屋权属登记中心、渝中区房管部门,存放着这幢小楼的“身份档案”。翻开这份档案,就像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解放西路158号并不是这个门牌,解放初期原为解放西路222号,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最早是中国火柴原料厂。小楼的主人,正是当时的民族企业家刘鸿生。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打击,国际上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暴涨。中国民族企业家为免遭毁灭,历尽艰险迁往内地。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通过资源委员会投资创办涉及战略资源的各类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刘鸿生与政府合作,于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火柴原料厂特种股份有限公司。  徐晓渝说,刘鸿生创办的火柴原料生产基地,对大后方经济发展以及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近代民族资本发展史中同业合并的代表。  延续  曾是西南工人日报的旧址  这幢小楼不仅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缩影,它还是西南工人日报社的一处旧址,见证了新中国报业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西南工人日报》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主持的中共中央西南局与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支持所办,前身是《工人报》。  1950年到1951年,西南工人日报社先后向中国火柴原料厂西南分公司、生记自立碾米厂以及部分私人手中,购得这幢小楼的产权。1954年10月1日,西南办事处撤销,遂改为《四川工人日报》。这份报纸鼓舞群众开展大西南建设,并指导广大职工工作、生活、学习等。直至1958年,报社迁至成都。  小楼由原重庆市市中区房管公司(现渝中区房地产管理局)接管。它的最后一个“主人”,就是重庆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因十八梯历史街区要改造,公司才迁出。  历史街区要重生,但也要有传承,沉淀一段历史。小楼未来的命运如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实习生蒲泽熙  人物>  刘鸿生曾是上海商界大亨  来渝后住在弹子石宿舍  实业家刘鸿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和重庆又有怎样的故事?  刘鸿生曾在重庆有两处大的企业,一处在李家沱,是毛纺织厂,另一处就在解放西路,就是火柴原料厂。  曾是最富有资本家之一  刘鸿生是浙江定海(今舟山)城关人,1888年生于上海,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最早经营煤炭起家,后来发展了多个产业,有“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水泥大王”之称。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刘鸿生投资创办的企业达到60多个,跨20多个行业。1956年初,刘氏企业的企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富有的资本家之一。  刘鸿生是上海商界的大亨。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期间,刘鸿生达到一生事业的巅峰,曾是“洋人”眼中的华人界新领袖。  抗战爆发辗转来到重庆  抗战爆发后,刘鸿生的企业遭受重创。刘鸿生积极支援抗战军队,并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和抗战伤兵救护会会长,还组建上海煤业救护队。  专家介绍,上海沦陷后,日本军部鉴于刘鸿生在上海工商界的地位和名望,曾多次胁迫他担任伪商会会长,但均遭刘鸿生拒绝。  1938年初,刘鸿生的儿子刘公诚投身革命后,经周恩来提议,组织上给刘公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上海,帮助其父亲撤离上海,将实业迁移内地。  在刘公诚的周密安排下,1938年的一个深夜,刘鸿生乔装改扮,悄悄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后辗转到了重庆。  当年住在南岸的弹子石  在抗战期间,刘鸿生在后方创办了一些企业:中国毛纺织厂、中国火柴原料厂、西北洗毛厂、贵州水泥厂、兰州西北毛纺织厂等。  据资料显示,1938年秋由刘鸿生筹备创建中国毛纺织厂渝厂,厂址设在重庆李家沱。1939年2月,刘鸿生以大中华火柴厂旗下九江裕生火柴厂内迁原料80余吨与重庆华业火柴厂合资重组火柴公司。  《实业家刘鸿生传略》一书中,记述了他在重庆的生活。“刘鸿生在重庆过着和在上海时候完全不同的生活,住的不是豪华的洋楼,而是简陋的普通宿舍。他住在长江南岸的弹子石,每天要到北岸重庆市区办公。两岸崖峭坡陡,上下石阶约达三百级之多。他步行往来,从不坐滑竿……他经常在小食店里吃碗阳春面和一碟生煎馒头,有时只吃几块糕点,当作一顿午餐。”  背后>  所在地就是凤凰门 是传统的历史街区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解放西路158号所在的位置,处于重庆最旧的老城区,周边现存7处历史建筑。古时这里属于凤凰门。  重庆有“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凤凰门就是其中的“闭门”。在清代,这里是凤凰池所在地,再往南就是凤凰门,“凤凰台”的街名也由此而来,当时的街巷布局及名称也流用至今,如守备池、凤凰台、守备街、响水桥、花街子等。  民谣《重庆歌》里,记载了这座城门的历史:“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  明清至民国,自贡、綦江、贵州的牛羊源源不断地送到川道拐,那里是重庆著名的专业屠宰场。上世纪初,牛羊肉均是从川道拐经邵家院、伍家巷,经由凤凰台送入城里,成群的牛羊,构成一景。因此有了坊间流传的“牛羊成群”。  从凤凰门入城,穿厚慈街(也称厚池街,原名皓池街或浩池街)、十八梯等可直上较场坝,这条路是旧时沟通上下半城的一条主要干道。  十八梯是依山石建的石梯坎,长长一坡原有两百多级,为减轻行人劳累之苦,特将长石梯分为十八层台阶以缓冲坡度,这条以十八层台阶得名的长街,俗称“十八梯”。

【全文阅读】
 
王跃文不喜欢"官场小说家"标签:只写感兴趣的(图)
王跃文  王跃文因《国画》、《梅次故事》等畅销作品走红,被外界公认为官场小说作家。不过,他的新书《爱历元年》不再是聚焦官场,而是将视角对准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生活。昨日,王跃文接受重庆晨报记者专访。谈及新作,他笑称其实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日常化写作,“官场小说作家是大家给我贴的标签,但我只写我感兴趣的题材。”      在新作《爱历元年》中,王跃文讲述的故事其实有些家长里短――畅销书作家孙离陷入情感危机,妻子冷漠麻木,儿子疏离淡漠,直到小侄儿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爱与宽容,使两颗备感伤痛和孤独的心得到救赎。  但正是这样的家长里短,才是王跃文“一直想要的”。“我是个很不自信的作家,时刻反省着自己的平庸。”他笑称,自己很羡慕别的作家提笔就是家国天下,动辄就是宏阔长卷。“我写不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就只好写日常的生活。”  他说,自己希望通过《爱历元年》描摹一对知识分子夫妻的婚姻生活轨迹,对中国人过去二三十年间的精神走向、情感形态等进行回望。  “我很喜欢日常化的写作,我更习惯把故事讲得顺畅好读、耐人寻味。写生活的日常状态,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王跃文说,自己甚至觉得写好日常状态的生活,也许是当今中国更需要的文学,“其实日常叙事也是最不好把握的有难度的写作。”  王跃文表示,写完《爱历元年》,自己内心很明亮。“我希望我写出了几个平凡而又美好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应该得救。”      在《爱历元年》的宣传上,出版社将其称作是王跃文的告别官场转型之作。对此,他本人还有些不同意。“我每创作一部同过去不一样的小说,都被说成是转型。我不赞同这种说法。作家创作多样化题材,说明作家更具丰富性。好的作家,都是丰富的作家。我不能确定今后还会写什么样的小说,反正只会写自己感兴趣的小说。”  同时,他表示,其实自己最初开始写某种特定现实题材小说的时候,还没有“官场小说”的说法。“后来我被称作官场小说家,当初是不太在意的。这个标签是别人贴上去的,自己想撕下来比较困难。无伤大雅,我也就不当回事了。”他笑称,“我不愿意被称作官场小说家,好像塞万提斯不愿意被称作骑士文学家,尽管他以貌似的骑士文学终结了西班牙骑士文学。”  有趣的是,记者留意到,在新作出来后,王跃文在自己的微博上做了大量推介。说起这个,他表示自己并非刻意。“只是发现中国文坛有种很怪的腔调,说什么读者越少的作家才是好作家。似乎一个作家的书太畅销,他的书必然是通俗读物,必然是上不了台面的……甚至有大放厥词,说中国高端读者太少了,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的读者少。言下之意,大多数读者的层次都很低。”  王跃文说,基于这个背景自己才说了一句冷幽默的话,并希望自己的书大卖。“我很想写一本读者不爱看的书,写不出来。也就是说,那些只有三五千人看的所谓高端文学作品,我写不出来。”  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全文阅读】
 
八旬老夫妻追韩剧玩单反 最爱看《来自星星的你》
  最爱看《来自星星的你》  没事就追追韩剧,像《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这样的新剧必追。这说的不是90后,而是家住青山区冶金街通达社区的一对八旬夫妇。昨天,记者采访了这对老夫妇。  爹爹李勋帮今年82岁,从武钢退休;婆婆石翠英75岁,从百货公司退休,曾被评为劳模。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他们家时,老两口正坐在笔记本电脑前,边看韩剧,边讨论剧情。  “听说年轻人都爱看《来自星星的你》,我们也想看,”李爹爹说,夫妇俩喜欢新鲜事物,看到韩剧里的千颂伊喜欢吃炸鸡喝啤酒,他们也让女儿从麦当劳买了一些炸鸡,还带了点啤酒过来,老夫妻感觉特爽。  除了喜欢追韩剧,李爹爹还很懂电脑。女儿曾经帮他买了一台,但他觉得配置太低,就自己去电脑城买了一台。他们不仅可以在电脑上用QQ视频聊天、斗地主、看电影,还会处理图片。  “我喜欢摄像和摄影,家里有两台单反,”李爹爹说,他经常骑着小三轮车,带着老伴去公园游玩拍照。(记者张慧萍 通讯员熊欢 张曼 实习生邓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