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3日,南京军区某炮兵团组织部队进行战术课目比武。该团以军事比武的形式,拉开新年度军事训练序幕。丁 磊摄[阅读全文] 近日,皖东某演习场寒风呼啸,执行夜间伏击任务的南京军区某特战旅狙击手杨毅刚进入射击阵地,携带的狙击步枪夜视瞄准镜突然故障报警。情况紧急,杨毅将一旁战友冲锋枪上的夜视瞄准镜装到自己的枪上,并迅速进行校准。数分钟后目标出现,杨毅扣动扳机,一枪命中。 “紧急情况下,战友冲锋枪上的瞄具,成为完成任务的关键。”演练结束,杨毅告诉记者:“原先,连里各种枪支的瞄具五花八门,互不通用。不久前,上级对瞄具进行了标准化改造,统一了各种技术标准,口径相同的轻武器瞄具基本可实现互换通用。” 轻武器瞄具被誉为“轻武器之眼”,从传统的机械瞄准装置,到如今集白光、红外、微光等多种高科技的光学瞄准装置,各类瞄具凭借其“目光锐利”帮助官兵“精准点穴”。近年来,我军轻武器装备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瞄具种类多、型号多、标准杂――一种枪只能使用一种瞄具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同类型的枪支瞄具无法互换;灯光、枪械、瞄具等接口各不相同,既有嵌入式,又有旋拧式,难以互换;部分瞄具原理相同,但由于设计的瞄准方式、使用方法不同,官兵操作受到一定影响…… 为克服这一瓶颈,总装某研究所立足实战,对各类轻武器瞄具进行精简合并,统一技术标准。据介绍,此次统型内容包括:合并技术标准,小口径步枪、冲锋枪、机枪等口径相同的枪械,将统一瞄具型号和标准,重型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等大口径轻武器也将有统一瞄具;统一瞄具尺寸和安装方式,不同瞄具的电池将通用;减少红外瞄具、微光瞄具、白光瞄具的种类型号,增强通用性、互换性;分步骤、分阶段改造现有瞄具,逐步统一技术标准。(孙海斌 记者王瑶)[阅读全文] 军营里常讲,士兵是部队的主体、基层建设的主人。未来战争能不能打赢,主要看战士,关键在骨干。翻开我军近90载的战斗史和发展史不难发现,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作战力量,士兵中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始终都在沙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强大的军队并不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军官群体,而士兵又由于流动性较大等各种原因,难以形成军队的中坚力量,这正是军队需要士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军武器装备发展和力量结构调整,士官数量占军队员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骨干或资深士兵专家已经走上关键岗位、登上时代舞台,其地位也变得日益重要。尽快研究建立完善士官长制度,使他们成为士兵的直接领导者、训练者,这一改革思路就显得尤为科学和必要。 以兵带兵、以兵育兵,是更新部队整体管理训练模式和提升作战指挥效能的一项大胆尝试,也是一条改革出路。军官和士官长两条管理链路并行推进,带来的是上级要求落实的快速化、作战指挥结构的扁平化;收获的是管理训练模式的科学化、作战能力提升的实战化。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就总结出这样一句话:从战士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带兵人,一样甚至可以更多地喝到祝捷的宴酒。在解放天津战斗中,班长杨印山科学指挥,带领班内战士勇猛冲锋,仅用3分钟就撕破天津城防,将红旗插上天津城头,他所带的班被命名为“猛虎班”;在怀德战斗中,战斗小组长曹根福独自带领战士们连续炸毁敌火力点,仅一场追歼战就俘敌200余人,所带小组被命名为“模范战斗小组”…… 由此可见,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士官长制度这招“妙棋”一定会为作战指挥效能带来巨大的变革。士官长制度的确立就是推动战斗力提升的具体行动。从1978年开始,我军正式建立士官制度,兵役制实现了由义务兵役制向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历史性跨越。经过1999年和2009年两次改革,我军士官队伍建设逐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士官长制度也在军代改革的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这不仅是部队突破惯性思维对接国际化的科学举措,同时也标志着我军朝着提升战斗力迈出了重要一步。 带兵管兵制度的深化改革必须紧紧贴近“实战化”这个中心,而士官长的选拔任用本身就是聚焦战斗力标准的又一生动实践。全军试点单位上岗的士官长,最起码的经历就是担任过班长以上职务,而且个个军事素质过硬,人人都是基层战斗力建设的中坚骨干。在这些“虎将”的管理和训练下又怎能不出“强兵”?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试点单位的摸索,而今士官长制度也日趋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士官长制度改革定会对“全盘告捷”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我军历史上提升战斗力的一招“妙棋”。(作者为沈阳军区陆军第39集团军军长、少将)[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