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
“这条致富路我望眼欲穿,盼了80多年,建国有60多年了,改革开放有30多年了,到现在都还是在做梦。”
湖南祁东县砖塘镇狭口村的邓老夫人说。
狭口村是砖塘镇最穷困的行政村。全村500余口人,210户,到现在都还有1/3住在民国时期修建的泥土瓦房里,有10多户甚至没有住房,借住在别人家里。
狭口村村民普遍认为,这种贫困根源在于没有一条联通外界,把经济盘活的路。
其实,砖塘是祁东县著名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黄花菜和香芋畅销海内外,举世闻名。但狭口村由于没有马路,特色农产品只能自产自用,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极低。想把日子过得好点,只有外出打工,留守在家没有出路。由于今年碰上罕见旱灾,农产品歉收,恐慌情绪在村民心头弥漫。他们借修路改变命运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多年前,村民就在开始谋划修一条“引进来,走出去”的致富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也找了很多人。其实,这条路并不长,也就不到4公里。但这条短短的公路,对穷困潦倒的狭口村来说,修起来并不容易。按当地基本的村级公路27万元/公里算,修好这条路约需100万元左右。砖塘镇里给了他们七万,县水务局给了六万,找当地在面混得不错的“老乡”募捐了20多万,到目前总共筹到的钱约为40余万,还差老大一截。
村民希望政府能把剩下的缺口补上。在五六年前,他们就“镇县市”积极跑动,希望把问题解决掉。狭口村民的执着“跑路”甚至惊动了中央部委。交通部曾派过一个司局级干部到当地考察,给村民带来莫大希望,但最后却不了了之。村民邓铁桥说,是因为“有些中间环节没有打通,卡壳了”。邓铁桥说村干部都成“跑路专业户”了,每年要往县里主要部门跑十多次,他虽然不是村干部,也是常去“跑路”,希望县政府伸手帮一下。县里目前答复是要村民筹一半钱,村民把筹到的钱打到县里,县里才考虑补贴另一半,而且工程得由县里派施工队。这种要求让村民很纠结:一是即使只是自筹一半资金50万,目前还有20万没到位;二是这种自筹资金还要转到县里相关部门,并且工程队由县里指派,不晓得这是政策规定,还是县里揽工程的规定?如果是他们自己的路自己修,质量或许更让人放心。
据祁东人反应,在当地办事很难,哪怕是好事,各环节都拖着耗着,都得拜到,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不通,有一个人招呼没打,事情就会黄了―哪怕这事对百姓有利,对政府有利,这是祁东当地人的共识。
与老百姓办事难形成鲜明对照,是当地政府“衙门”的豪华气派和腐败。从祁东人反映的材料来看,祁东县委县政府大楼是当之无愧的“豪华衙门”,相当气派豪华,与祁东县的经济实力并不相当。“衙门”建在半山腰。前面是一个偌大的人民广场,沿广场拾级而上,经过很多级台阶,才是宏伟气派的办公大楼。当地人曾经形象地指称,政府大楼高高在上,把干部与群众人为地隔开了。
据祁东人反应,贪腐和吃喝风在当地官场很盛行。原县委书记蔡敦诚、副书记向献国、人大常委副主任肖春明、开发区主任邓裕平、教育局长曾静因为贪腐数额巨大,被一锅端并判刑。在当地官场,吃喝风很盛行。县城主要饭店,如红火,一洲国际等都是县委县政府的定点招待地,每餐都有干部们觥筹交错的身影。这与中央八项规定背道而驰。
其实,给村民修路,可以改变一方,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这点好事实事做起来并不难,只要干部管好手,少拿点,只要干部管好嘴,少吃喝点,费用就有了。
穷则思变,目前狭口村村民对那条路充满渴望和期待,他们把那条路当作改变命运的致富路。他们认为,这条路能不能修成,主要看县里领导有没有为群众办实事的心。现在中央在提倡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而祁东县委县政府新领导班子已经到位,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来源人民网-中国发言人网)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