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精品游戏推荐
第 12期
完达山曝“早产奶” 质检介入调查厂家不给账目
  本报报道烟台完达山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早产奶”后,6日,烟台市牟平区质监局稽查大队前往调查,厂家不给账目,检查仓库未发现异常。记者与完达山集团多次交涉,后者至今未对此事正面回应。   6日下午,烟台市牟平区质监局稽查大队前往烟台完达山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调查。稽查大队程队长称,虽然当时对乳企负责人表明只是常规随机抽查,但乳企负责人早已明白他们的来意。   “稽查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奶制品的生产日期去的。”程队长说,可能是乳企看到了报道内容,有所防备。在执法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乳制品的生产日期标注的都是4、5、6日不等,并未发现7日及以后的乳产品。   “经过长达6小时的检查,执法人员并未发现‘早产奶’。”程队长说。   针对本报报道中的“早产奶”情况,烟台完达山工业园的相关负责人回应执法者称,是喷码机出现错误。当执法人员要乳企提供账本等物件时,乳企负责人表示,8月6日会计不在工厂,无法提供。   6日,记者连续致电完达山集团新闻部部长谢冬云,她以开会为由,给了记者一个“余总”的手机号码,可在下午4点到8点之间,记者多次拨打此号码,均无人接听。直到晚8点33分,记者才接通了“余总”的电话,后者才听记者讲完采访事由后,便不愿理睬,至今也不做回应。   对于完达山“早产奶”事件,本报记者将继续追踪,争取最大限度帮助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   “在7月中上旬,曾有一名该乳企员工检举完达山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存在问题。”牟平质监局稽查大队程队长说。   稽查大队随即对其突击检查,对方辩解称为确责,流水线临时替换员工便会调整批号。程队长说,该员工还检举该乳企奶制品有异物,但抽样送检均达标。业内人士透露,该乳企生产“早产奶”已两年。本报烟台8月6日讯(记者 宋佳 王晏坤)

全文阅读
 
台湾高铁营运以来首次涨价 涨幅逾9%
  (记者 查文晔)台湾高铁公司日前通过营运以来首次票价调涨案,涨幅超过9%。台北至高雄高铁单程票价将从1490元(新台币,下同)涨为1630元,增加140元,预计最快10月起实施。   台湾高铁发言人贾先德表示,因营运成本增加,决定依最新基本费率调高票价。此前,台交通主管部门已同意高铁基本费率可从每人公里3.655元,调高至每人公里4.009元。   据悉,台湾高铁票价计算是依据台交通主管部门核定的基本费率,上限为基本费率的20%。基本费率每年依过去3年物价指数检讨,当高于3%时,基本费率可依物价指数调整。   台湾高铁是连接台北市与高雄市的高速铁路系统,全长300多公里,是岛内最大规模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的公共工程,由民营的台湾高铁公司负责兴建、营运。   2007年1月5日通车后,台湾高铁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占领岛内部分客运市场。但是,财务亏损一直是其挥之不去的阴影。依据2013年台湾高铁年报,截至去年底,高铁累积亏损高达640亿元。造成庞大负债的主因,包括兴建期的工程成本及相关费用,以及通车6年多来的营运收入不如预期。

全文阅读
 
高端餐饮业遭遇转型迷途 大众消费不是
  餐饮业正在这个酷暑里艰难地“过冬”。民营餐饮上市第一股湘鄂情(002306.SZ)近期公告称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为亏损1.6亿元至2.4亿元,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全聚德(002186.SZ)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1.60%。按照湘鄂情的解释,正是由于半年多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导致“公司酒楼餐饮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同样,省城的高端餐饮向大众化转型的路上也难言坦途。山东旅游饭店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我省高端餐饮收入下降超两成,甚至有的高端餐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高达50%。有业内人士直言,看似风平浪静的表面,有些曾经高朋满座的豪华饭店“已经濒临破产的边缘”。本版撰文 记者 孔蕾 实习生 高瑞静   营业额下滑50% 大众消费不是“救世主”   从年初以来,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面对持续的客流量“寒流”,济南高端餐饮企业纷纷尝试转型,有的改名,有的降价、有的开展了网上订餐、团购优惠等活动,高端餐饮“亲民”现象随处可见。   昨日傍晚,记者来到一家早已宣布转型的高端酒店门口,虽然从外面看它依旧是富丽堂皇的模样,但早已不复当年门庭若市的风光。记者观察了一下,三十余个停车位,直到晚饭结束依旧没有停满,只有6个房间亮起了灯。而与这家酒店的冷清相反,其相邻不远处的一家家常菜馆,车位早已停满,不断有客人在门口进进出出。   与此同时,在济南旅游路千佛山附近的一家高端酒店里,装修奢华的大厅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桌客人在就餐,记者发现该酒店的菜单上,两个月前才刚刚上的新式火锅已经不见了踪迹。“火锅没人来吃,钱都白花了,这些锅具也没法处理。”这家餐厅的大堂工作人员小王告诉记者。   事实上,日子难过的不止一两家高端酒店,省城的多数高端餐饮正遭遇着业绩下滑的疼痛。山东旅游饭店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高端餐饮收入下降超两成,在采访中省城饮食业协会孟庆勇坦言,“下降两成是保守数据,实际上更严峻。”一高端餐饮酒店的相关人士李林(化名)也坦言,“自从推出平价菜后,有一段时间客流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但消费量还是大大降低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以上。”“经过半年调整,高档餐饮所期望大众消费浪潮并没有来临,反而把自己逼上了破产的边缘。”一位资深餐饮业人士林勇(化名)直言不讳的告诉记者,多数高端餐饮并没能从转型中成功突围。   高消费印象难改 转型尝试白白增加了投入   经历了半年多的转型摸索,不少高端餐饮也痛定思痛,“当时转型太过盲目,看到火锅人气旺,就上火锅,这其实是个错误的思路,”上述李林表示,“企业上了新项目,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反而增加了投入,加大了企业的压力。”李林认为,像他们一样,很多高端餐饮企业,急着摆脱销售量快速下滑的困境,不顾自身条件限制,“蒙头冲上前去,最后都不好收拾。”“年初,有家酒店就在街上发传单说降价,我们挺感兴趣的,就带家人去吃过一次,尝尝这曾经的‘天价菜’到底是个什么滋味。”记者随机采访中,有位姓常的消费者表示,虽然菜单价格降了,但是消费水平还是很高,“相较而言,价格还是高,不适合咱老百姓日常消费。有时候想打打牙祭还是去隔壁的家常菜来的实惠些。”常女士的一席话或许代表了多数平民百姓的心声。“高端餐饮塑造‘亲民’的形象,最大的问题就是多年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印象,”李林表示,“高端餐饮转型,高不成低不就,如果转不好可能导致高端客户不愿意来,而中低端客户仍旧不敢来。”   “经过了这半年的转型,我们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很多方法反倒赔钱,现在对我们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再轻举妄动,服务好现有的顾客,静观其变。”林勇透露,经历了半年转型的高端餐饮企业现在大多入不敷出。“现在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别看这路边上的星级酒店看上去光鲜亮丽、风平浪静的,其实早就不堪一击了,省城不少高端餐饮企业已经濒临破产。”   业内声音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尽管不少高端餐饮在年初就开始积极转型自救,但要在短期内完成战略调整和经营突破并非易事。”究其原因,山东饮食业协会会长孟庆勇认为,“高端餐饮地段好、房租贵,食材和人员成本都很高,靠‘大众菜’,对于高成本来说杯水车薪。况且高端餐饮打不起价格战,在价格上和大众化餐饮竞争没有太多优势。”“俗话说船大抗风险能力强,但是现在凡是家大业大的高端餐饮,几乎都面临着船大难掉头的困境,”孟庆勇表示,高端餐饮之前跟风上规模,现在受累于规模,目前只能裁员关店,断臂保命。   在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王先生看来,高端餐饮业陷入僵局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作茧自缚。“开店的时候,都好攀比,一个比一个装潢的豪华,脱离了餐饮的本质。到了转型的时候,又跟风进项目调价格,宁可赔钱也要抢客源,弄到最后这些高端餐饮企业都剩了个空壳。”“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高端餐饮之所以陷入困境正是因为市场畸形,市场的调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餐饮企业要多交流,共同协作度过这个困境。同时,他们必须要坚持逐步向大众化转型,重新定位目标客户,抛弃以前对“三公消费”的依赖,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探索出一条市场化的改革道路。”王先生表示。   个性化、标准化或是突围方向   高端餐饮向大众化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才能突围是业内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段时间,我在武汉开了一个会,讨论高端餐饮的出路,”李林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餐饮界人士都很迷茫,“还没找到一条阳光大道,”在李林看来,高端有其固有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正常需求依旧存在。因此高端消费应当在调整中保持服务水平、保有既定消费群体作为第一要务。“跟同行的交流中,大家产生了共识,就是要坚持自身特色,保证服务质量和水准,才能留住老顾客,发掘新顾客。”林勇向记者透露,“提供个性化服务,或将成为高端餐饮转型的一个重要出路。”他告诉记者,目前有部分高端需求的企业在自己公司大楼里建起了小型的内部会所,针对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他们的厨师都不一定是固定的,往往根据不同的需求寻找不同的厨师。”“建中央厨房,走标准化、工厂化,或许是部分有条件的餐饮企业降低成本走出目前困境的一条路子。”孟庆勇认为,高端餐饮前期投资较大,人员工资、房租成本较高,要在这种环境下持续经营,必须降低成本。

全文阅读
 
房产超市亮相烟台 业内不感冒拿尾盘“试水”
  买新房去售楼处,买二手房找中介,这是当下普通老百姓置业最主要的两种渠道。近来,烟台房地产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一站式购房商城,“让老百姓买房如逛超市。”不过,对于这一新颖的模式,许多开发商并不感冒。业内人士认为,改变不了购房者的消费习惯很难运作下去。     这个购房商场叫“万房城”,位于芝罘区幸福片区,是由帷德行(香港)控股打造的。它是怎么运作的?万房城策划经理孙长江说,要让老百姓买房如逛超市,也就是说,把许多项目的售楼处“搬进”万房城,老百姓可以在这里集中挑选。   据介绍,项目售楼处“搬进”万房城、开发商交上租金后,万房城的销售顾问会负责给开发商卖房子。除了租金,佣金里还包括房子成交后的提成。“合算下来,肯定比代理公司便宜。”   孙长江说,他们计划把烟台的海景、别墅、高层、公寓、写字楼以及商业综合体等产品都吸引到万房城来。烟台的楼盘集合在一起,购房者就能一站浏览全城的房子,不必再东奔西跑。   万房城规划上下5层,预计可容纳70多个房地产产品展位,即将开业。     理想很丰满,而现实总是很骨感。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一站式购房商城在烟台并未受到太多开发商的青睐。   在万房城,记者看到,已经有多个楼盘售楼处入驻,涉及牟平区、高新区、开发区等,正在装修。孙长江介绍,目前已有20多个项目入驻。   不过,话语间孙长江也透露出一些担忧:开发商多数还在观望,而且商城里的定价与售楼处一样,这样很难吸引消费者。目前是想通过“在万房城购房赢置业大奖”的方式来吸引客户。   为了让开发商能够接受万房城,第一年商城还免租金。但尽管这样,记者现场看到,有的开发商也仅愿拿出尾盘来“试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说,说实话这种新颖的模式他们还是不太相信,毕竟让消费者接受这种模式,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房子放在售楼处也卖不出去,趁着未来万房城开业的热乎劲儿,可能还会碰到客户。     对于万房城,业内人士无不觉得,这是一种新颖的销售模式,但能不能成功很难说,就看商城能不能坚持运作下去,给购房者带来实惠,改变购房者去售楼处买房的习惯。   烟台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一站式购房商城模式很新颖,类似于房展会的形式,将市场上的主流楼盘售楼处汇集到一处,并安排专业人员销售。对市场双方而言都是好事,一方面为开发商提供了一种新的销售途径,另一方面让购房者一站式解决看房、购房的问题。   但该人士同样指出,这种模式毕竟脱离了客观实体,对购房者的消费习惯是一个挑战。“买房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区位、社区景观、道路交通、周边配套,这些都在考虑范围内。这些因素,只有购房者现场体验,才能直观感受。这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万房城改变不了旧的消费习惯、培养不了新的习惯,是很难运作下去的。   此外,烟台六区分布比较分散,客户需求并不集中,许多人更愿意就近选房买房――除非万房城能给出特殊的优惠,比如,低价销售,或者提供一种全新、全套的客户服务体系。     据了解,2011年10月,滨州市打造并启用了商品房展示服务中心,汇集滨州市各大楼盘于一体。作为政府全力打造的一个平台,既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房管部门的信息资源,为购房者提供全面、权威、实时的房地产信息平台,同时为开发企业提供展示企业形象、推介上市楼盘、发布房源信息的平台。   建成之初,商品房交易展示大厅也算热闹,但后来,因为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再加上市民对商品房交易展示大厅了解甚少,慢慢地,很少有人去看房子。相应地,许多刚开始入驻的楼盘也只剩下沙盘留在大厅里,却没有了工作人员。   许多市民说,商品房交易展示大厅确实方便,能让他们集中看很许多楼盘并进行比较,但市民更愿意到售楼处去看看房子的具体位置、小区周边环境等,商品房交易展示大厅如今变得冷清,和购房者消费习惯的难改变有很大关系。“可以说这个商品房展示大厅已倒闭。”  本报记者 李园园

全文阅读
 
创造营商环境需给商户一个“诉苦”的渠道
  “创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可不只是政府的事,各种类型、各行各业营商主体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营商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互动,首先要形成一种各方共同努力的舆论氛围,尤其给那些资源较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充分的表达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营商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期待也是不同的。营商主体有大中型企业,有小微企业,也有个体工商户。是审批程序过于繁琐,是融资贷款遭遇困难,还是用工荒阻碍了生产规模扩大,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省某商会的一位负责人曾坦言,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与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感受到的便利程度越高。这么看来,最期待营商环境改善的要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了,而他们往往处于人微言轻的状态。正因如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建立起完善的沟通渠道,充分倾听他们的声音。   换个角度来看,营商环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很多具体的困难只有营商主体自己能够体会。据了解,世行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标准有11项,包括登记财产、保护投资者等多个方面。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刘德军也认为,营商环境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比如说一些进入城市经商的外地户籍个体户,让他们感到进退不得的是免税政策与限购政策之间的空当,无法扎根的漂泊感影响了商户的投资热情。事关户籍制度,对营商环境的影响也不小,要想了解这些具体的问题,首先得给类似的“个体户”反映意见的渠道。   另外,改善营商环境需要好的政策,有时候好政策却因为个别职能部门的不当作为而打了折扣,这需要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让营商主体有勇气反映问题。从以往的报道来看,我省个别地方的政务大厅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一个整体性的办事流程不一次性清清楚楚地说明白,商户办个证件得跑不少冤枉路。考虑到这些审批部门也是日后的管理部门,绝大多数企业主都“想办法”先把事办了,申诉也就抛之脑后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揭开盖子,给这些经营主体一个“安全”的倾诉平台。   最近几个月,包括“工商30条”在内的文件相继出台,政府为改善营商环境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对于这项关乎我省未来发展的大事,企业、商户等营商主体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营商主体的意见表达和政商之间的充分沟通是不容忽视的。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