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指涨跌互现上证综指失守22
29
  10日A股延续分化走势,但与前一交易日的“沪强深弱”相反,当日上证综指失守2200点整数位,并出现近1%的跌幅。深证成指当日出现温和反弹。创业板指数一改近期强势,跌幅超过2%。   当日上证综指以接近全天最高点的2214.41点小幅高开,早盘窄幅盘整,午后震荡下行。下探2186.48点的全天低点后,沪指收报2190.93点,较前一交易日跌20.84点,跌幅为0.94%。   前一交易日小幅回调的深证成指,当日出现温和反弹,收盘报8685.79点,涨18.02点,涨幅为0.21%。   伴随股指回落,沪深两市逾1600只交易品种下跌。不计算ST个股和未股改股,两市36只个股涨停。                        
  本报讯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及其研究团队近日发表报告指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最主要意义在于为通过简政放权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探索一条道路,并为未来加入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提供经验,以开放推动改革。   马骏指出,中央宣布的自贸区政策框架所要求的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超过许多人的想象,是对资本市场的一个“惊喜”。在多项改革之中,意义最为重要的是两类:一是通过实行“负面清单”建立对民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二是通过放开民营银行、建立境内的“离岸市场”等来推动金融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   虽然刚刚宣布的2013年自贸区负面清单还与过去的“产业目录”的内容没有太大区别,但马骏认为,在今后几年中负面清单的长度很可能明显缩短,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为中国加入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提供经验和创造条件。尤其是应该公布和大幅缩短对民营企业的“负面清单”,这对提升中国长期的增长潜力具有实质性意义。   马骏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区内银行业。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瓶颈是缺乏金融服务,今后应该发展几千家民营银行(类似于美国的7000家的社区银行)来支持中小企业,而自贸区的试点将为这项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于资本项开放的试点,马骏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应该建成境内离岸市场,目前与在岸市场保持一定的隔离,以后通过逐步减少隔离来放宽资本管制。马骏建议,允许自贸试验区企业除了普通帐户之外,开设视同离岸账户(或非居民账户)的银行账户,用于目前受管制的资本项下的交易。离岸账户之间的交易应该不再受利率、汇率和与资本流动的管制,银行的离岸业务不受贷存比的限制,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较低。离岸账户与普通账户之间在资本项下的隔离可以采用只允许一定比例资金双向流动的办法,也可以考虑税收或无息存款准备金等备选方案。   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对香港金融业的影响,马骏认为,短期内由于境内许多企业会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机构,人民币很可能是从“关内”向自贸试验区净流入,有助于增强包括香港在内的整个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另外,香港金融业的主要业务仍然是港币和美元的业务,内地的资本项目开放将有助于提升这些币种的香港业务量。当然,如果上海和其他地区的人民币离岸业务迅速发展,则确实有可能降低香港在全球人民币离岸业务中的比重。   (李高超)
【全文阅读】
  “下半年,国内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跨境资本流动将继续呈现较大震荡。”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如此指出。   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业人士表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态度的鼓舞下,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速有望“转正”。对外投资则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和投资保护主义等因素作用下更加艰难,全年可能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开放引资亟待转变理念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副主任郝红梅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减弱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力。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区域性的经济合作框架建设等都对资本的跨境流动产生不利影响。“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增幅有望‘转正’。”虽然大环境对于跨境资本流动似乎不妙,但郝红梅却如此预判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无论从投资的周期性规律,还是从中国引资的比较环境来说,2013年中国经济都已进入了增长周期。郝红梅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资本投资获利提供了前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传统优势依然在总体意义上存在。   除此之外,中国空前的开放举措,尤其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不仅在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的自贸区范围内确立了自由化、便利化、市场化等诸多原则,而且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在全球投资保护主义之下进一步开放的信号,给投资带来利好。“中国的引资应当抓住时机,进入新的阶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教授章昌裕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引资不应再停留于传统的做大规模上,而应根据各地发展情况,选择性地发展引领未来方向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居于国际前沿的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制造业,如3D打印技术等。   就业是撬动投资的杠杆   “赴海外投资虽然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等阻碍,但机遇仍存在。”章昌裕表示,就业是投资和贸易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矛盾点,在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围绕就业这一核心问题,海外投资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章昌裕表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时期,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为了出口更多商品,比较注重对贸易和本国市场的保护,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上更为盛行。不过,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都需要通过加大产业投资来扩大就业,从而逐步走出危机阴霾,在客观上也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机会。“我认为跨国投资增长的总趋势是肯定的,但增幅可能会比以前有所放缓,总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章昌裕判断说。   不过,专家指出,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形成整体实力,由此导致的国有企业亏本“走出去”、民营企业“走出去”生存艰难等现象,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中国的对外投资,要完成‘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三个步骤,才算合格。”章昌裕说,中国企业既要抓住机遇走出国门,也要“走进去”和当地融合,更要形成良性的运营机制一直“走下去”。   章昌裕建议国家通过谈判等多种手段获得投资国的市场准入,勇于进入到高科技领域,比如互联网并购,尤其是技术并购;并且在资金上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实现更自由的汇兑制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同时,建立健全中小担保企业基金,并将其落到实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担保,降低其风险。
【全文阅读】
  美国两党至今仍未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政府依然处于“关门”状态。美国《华尔街日报》10月11日报道称,全美上下都已然面临过去两周停摆带来的薪资和利润损失。美国许多工人和企业,包括数千没有政府直接融资的企业,现在正面临严峻的现实,如果联邦政府继续关门,经济压力将持续下去。   报道表示,尽管本周一些国防和情报文职人员已经回到工作岗位,超过40万政府雇员依然在被动休假,那些仍在休假的雇员仅获得国会承诺,可以在政府重新开门之后拿到这段时间的薪水。近日来,政府继续停摆的风险已经促使商业组织在华盛顿展开了密集的游说,以改变当前的僵持局面。但是共和党的最新努力会令无数的企业对其影响焦虑不安。   对于一些零售商而言,政府关门正值他们为至关重要的假日购物季摩拳擦掌做准备之际。在拥有全国最大海军基地的弗吉尼亚州汉普顿锚地地区,超过7%的文职雇员受雇于联邦政府。就全国而言,经济学家们预计,政府每关门一周,就会导致当季折合成年率的经济增速减少0.1-0.2个百分点。   此外,《华尔街日报》还指出,全国上下的社区都面临着更严重的影响。例如在亨茨维尔,根据房地产公司Trulia首席经济学家Jed Kolko对政府数据的分析,联邦雇员薪资收入占到了总体的近18%。李娜
【全文阅读】
  美国《财富》杂志10月9日报道称,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全职工作岗位大量减少,然而四年过去了,那些裁减的全职岗位并未得到恢复,相反薪资较低福利较差的兼职工作机会则在逐渐扩大。这不禁引起人们担忧美国是否将变成兼职人员的国度。旧金山联储的研究员罗伯 瓦莱塔( Rob Valletta)及利拉 宾格利(Leila Bengali)称,发展放缓仅表明经济复苏速度放缓,并不意味着劳动力结构永久性改变。   美政府将那些每周工作时间少于35个小时的雇员视为兼职人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这一比率为16.9%,而2008至2009年间之一比率急剧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顶峰为19.7%。目前兼职人员占总劳动力的18%。全球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Indeed此前的报告指出,未来兼职岗位将继续扩大且速度超过全职岗位。自2012年1月以来,招聘广告数量平均每月上涨2%,其中兼职岗位增长较快,招聘广告数量平均每月上涨3%而全职则为1.5%。   Indeed经济分析师Tara Sinclair称,近十年来兼职岗位数量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职岗位,这一现象并不寻常。同时,Sinclair也补充道,好消息是大多数兼职岗位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如客户服务代表、前台、行政助理及销售助理等,这说明雇主并非将全职工作转化为兼职工作。旧金山联储的研究员罗伯 瓦莱塔( Rob Valletta)及利拉 宾格利(Leila Bengali)称,发展放缓仅表明经济复苏速度放缓,并不意味着劳动力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诚然,研究人员还补充道,医改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兼职岗位进一步扩大。平价医疗法案( The Affordable Care Act)规定拥有全职雇员在50人以上的雇主(包括50人)需向雇员提供医疗保险,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一些雇主试图通过扩大兼职雇员来减少保险福利金的支出。由于雇主支付令(the employer mandate)将延期至2015前开始执行,兼职雇员比例虽然可能将继续有所扩大,但速度会放缓。孙萌
【全文阅读】
  美国《商业周刊》10月10日报道称,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WMT)在美国之外的26个国家的销售额达到1350亿美元,但其并没有“征服”世界上一些较大的市场,其中包括德国、韩国和俄罗斯。与此同时,沃尔玛近日也失去印度市场。   沃尔玛与印度企业巴蒂集团9日宣布,将拆分双方在印度的合资企业,且将在印度各自掌控并单独运营相关业务。报道指出,这意味着沃尔玛在印度开设数百家大型购物超市的计划不会很快实现。   沃尔玛亚洲地区负责人贝思哲(Scott Price)认为,投资环境是其在印度遇到的问题之一,   他在APEC峰会开幕的前两天接受美联社的采访中明确提到,印度政府要求外国零售商出售的30%的货品源必须来自印度当地的中小企业,这阻碍了沃尔玛的发展。   《商业周刊》还指出,沃尔玛也没有找到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方法。近6年来,沃尔玛一直希望收购一家俄国当地公司,但由于收购价格分歧,2010年,沃尔玛未能成功竞购颇具发展潜力的折扣连锁公司Kopeyka,之后关闭莫斯科办公室。   沃尔玛在德国和韩国也都有过超市。但是,德国人不喜欢排队结账,男性顾客觉得超市员工笑起来很谄媚。韩国人去大型超市只想买食物和饮料,而沃尔玛却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这些最终导致沃尔玛在这两个国家的超市于2006年关闭。(实习编译:夏静, 审稿:李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