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韩媒:朝研发弹道导弹潜艇 可突袭
韩媒:朝研发弹道导弹潜艇 可突袭
  韩国《朝鲜日报》网站8月28日援引美国安全及政治专门网络杂志《华盛顿自由灯塔》26日的报道称,朝鲜正在开发可发射弹道
11期
美军方回应中美军机事件:无意减少对华侦察飞行
美媒报道截图  据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8月26日报道,针对上周中美军机接近事件,中方要求美国停止对华抵近侦察一事。美国军方本周二指出,美方将继续和过去一样在“国际空域”(自由)进行飞行,正如美方船只和过去一样在“国际水域”(自由)航行。

【全文阅读】
 
总政:军队不允许有不接受党内外监督的特殊党员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近日印发《军队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制定《规定》,是贯彻习主席关于严格党内生活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员意识、党的意识和党性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规定》明确,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组织和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照规定过好双重组织生活,除参加本级党委民主生活会外,还必须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民主生活,向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汇报思想、学习、工作和廉洁自律情况,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党课教育或主题党日活动,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的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规定由本人按月向所在党小组交纳党费。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把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一项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评议。  《规定》要求,各级党委、纪委和政治机关应当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的指导和检查,每年对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进行讲评或通报,对无故不参加的及时提醒和批评教育。

【全文阅读】
 
成都军区某山步旅:跨越峡谷沟壑转战密林高山
  近日,济南军区直属军事法院与济南两级地方人民法院法官冒着酷暑,深入某训练基地开展送法服务活动。一堂婚恋法律知识课,一场法律咨询活动,一本民事诉讼和维权知识手册,一份法律电子杂志和一套法制教育优秀课件光盘,让官兵们感觉很“解渴”。李妍 黄青平摄  □本报记者陈丽平  连续20年高驻高训,创新近百项训法战法,填补40多项高原军事空白,40多项经验被上级肯定,7次四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当这一串数字汇集到成都军区某山步旅身上,足见这支部队与众不同。  加钢淬火,春华秋实。这支抗日战争中敢于拼刺刀、朝鲜战场上打过白刃仗的铁血劲旅,始终瞄准对手抓军事斗争准备,紧盯强军目标练能打胜仗本领,枪口常热、炮声常鸣,挑战极限、勇攀高峰,宁舍生命、不辱使命,成为锋芒尽展、逢敌制胜的“高原利刃”。    演习冲锋号刚一吹响,尖刀班班长张昭军就拼命往前冲。没想到,冲到半途“触”发一枚真雷。巨响过后,张昭军从尘土中探出头来,眼前竟是几节鲜血淋漓的肠子。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和胳膊腿,还好,都在。环顾四周,战友都“倒”在血泊之中……  上述画面并非电影镜头,而是该旅平时演练场景。他们发挥“战场特效师”作用,将惨烈的战争场面复制到训练场上。目的自然是贴近实战练兵,使人身临其境。该旅党委深知,要想提升打胜仗能力,必须抓好实战化练兵。如何抓好实战化?他们有个“笨办法”:先要搞好实弹化。  纵览全旅各个时期的训练周表可以看出,应用射击、考核射击、对抗射击等实弹化训练贯穿全年,营区内外“打成一片”,春夏秋冬硝烟弥漫。这么干,弹药难免超标。不久前,上级装备部门领导来到旅部机关吃碰饭,就吃出“大麻烦”。  旅长赵雄诉苦说:“今年前五个月,旅里组织‘三实’作业12次,比去年同期弹药消耗上升21.5%。照此打下去,弹药又不够用啦。所以,还得追拨一些……”近20年来,该旅子弹年年打超,已经累计加领近千万发。对于这样一支聚精会神想打仗、练打赢的部队,上级机关自然厚爱三分。不过,该旅想要顺利加拨弹药,还得“露两手”看看。饭后,一场实弹射击考核在雨中进行。枪响,靶落。该旅官兵冒雨打出一串精彩数据:实弹射击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75%。这位分管“军火”的领导乐了,当即表态:“弹药问题,不是问题!”    1995年9月16日,堪载于史。此时,该旅刚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后不久。地位提升伴随新的建设标准,旅党委果断把“磨刀石”设在征途。当日清晨,旅里擂鼓远征,铁骑轰鸣,汽笛长啸,千车竞发……  他们昼夜兼程,先后翻越4座海拔终年积雪的险山,跨过N处大大小小的沟壑,千里挺进无人区。征程中,全旅多路布兵,将帐篷搭在大风口上、冰河之畔、沼泽当中。  吃透一地,转战一方。好不容易适应下来,旅里又在寒夜下令换场。这次,他们不仅互换场地,而且互为对手,轮流攻防。以此为起点,该旅组织驻训演习,总是分批出击,转战多地。如此折腾,目标只有一个:锤炼全天候全地形作战能力。  今年驻训,该旅不仅将兵力打乱部署,而且“南征北战”――过去出征,部队总沿北线纵兵。而今,驻地升级交通干线,刚刚竣工的南线公路成了他们走向未来战场的新通道。千人百车好比两条长龙驰骋疆场,分别进驻海拔高差上千米的多个陌生区域,先开展耐严寒、抗缺氧、抗疲劳等适应训练,再组织山地进攻、要点防御、夜间夺控等对抗演练,昼夜衔接,以考促训。“练兵要学‘蜜蜂酿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该旅政委廖碧洲常说,驻训演习机会难得,出动一次务求多重收获。  通过地理资料分析,可见该旅“野心”:此次挑选的驻训点“远近高低各不同”,地貌既有江畔峡谷、草甸湿地,又有高山雪原、冰川达板,囊括西南主要地形。各路豪强如钉聚力,生动践履出征誓言:随时拉得出去,到哪都能打赢!    夜黑如墨,风雨交加。一群神秘的“赶路人”,悄然奔波在蜿蜒湿滑的山路上,他们闭灯驾驶,启用“静音”模式,冒雨摸黑前进。若非闪电偶尔划破长空,人们很难发现这是一个车队,正在进行夜间考核。  如此惊心动魄的场景,在该旅司空见惯。训练部门分解细化不同兵种、专业的高新难险课目,将寒夜复训、近身爆破等高危内容纳入训练周表,让科技含量重、难度强度高、安全风险大的训练成为“家常便饭”。  观摩该旅训练,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所属炮兵团练兵,就敢于“向我开炮”,经常组织“自杀式”实弹射击。该团驻地谷深林密,江河纵横,防区内散布着多个自然村。特殊的地理和社情,使炮兵训练难动“真格”。团党委“胆大妄为”,就地组织实弹射击,将目标设在营区后山,让营房置于弹道之下……如此搏命,为履使命。作为担负应急机动作战任务的拳头部队,该旅始终把一流应急先锋作为建设目标,敢担风险,勇于创新。  创新方面的人和事,在该旅随处可见。修理所助理工程师邓细波和他的发明就值得一说。邓细波,官兵们心目中的“军营爱迪生”。他的过人之处是“爱琢磨”,手里已攥着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项技术革新成果。  放眼世界,军事变革浪高潮猛。邓细波虽然身在“山沟部队”,却敢与国际专家“掰手腕”――2010年11月,他带着发明成果远赴上海,参加中欧汽车灯具标准法规交流会,让汽车灯光使用有了“中国标准”。  探索者,永远在路上。今年11月17日,邓细波将带自己的发明参加联合国灯光与信号灯法规交流会,让“国际标准”聆听“中国声音”。有专家评估,他的付出将使高原部队机动“提速”。    “透支生命,不辱使命”这句老话,总能在该旅找到注解。去年3月,藏族干部次仁平措参加全军训练尖子比武,他的拼命精神把对手和评委“吓”得不轻。为在比武中取得好成绩,他提前结束婚假归队,疯狂训练――武装越野,别人跑10公里,他跑20公里;瞄准练习,他滴上眼药水,在风雪中目不转睛;负重攀登,他偷偷在背囊里塞石块……选拔结束,并不魁梧的次仁平措体重降了15公斤,看上去更加清瘦,被战友称为“小刺人”。难入对手“法眼”的他,却在赛场上拼出血性、掀倒“巨人”。比武时,他不慎摔倒,左手重度骨折、丧失60%的功能。但他手残志坚,血战到底,与战友一起夺得全军夜间特种射击第3名。  官兵们专注训练、心系打赢,难免错过与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2012年8月,时任旅长李世忠在老家附近参加集训,突然接到归队演习命令。他来不及回家道别,只是让亲人把重病卧床的八旬老母送到高速路口,停车小叙。  此次见面,竟成诀别。一周后,慈母病逝,李世忠未能回乡尽孝,忍痛带队昼夜攻防,创造了在高原实兵演习徒步冲击距离最远、路线最陡、高差最大、温度最低等多项纪录。  20年来,该旅先后有8人在军事训练、执行任务中牺牲,409人负伤评残,用血肉之躯铸就打赢利剑。(通讯员晏良吴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