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市涨势明显放缓 尚未出现集
162
  7月以来,国内现货钢价迎来一波市场翘首以盼的上涨行情,1个月之内综合钢价平均已涨了近4%。市场称之为“淡季逆袭”。但是钢价持续上涨之后市场成交量出现萎缩,这个“老问题”难以解决。钢价涨势已开始明显放缓,不过尚未出现集中抛售现象。   据国内知名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提供的最新市场报告,在最近的一周内,国内现货钢价继续上扬,周涨幅在0.62%左右。截至7月26日,国内钢价较6月28日上涨了3.82%。“原材料价格稳步上扬,钢厂8月出厂价上调,局部地区的现货资源结构性、暂时性短缺,都是钢价上涨的诱导因素”。只是钢价持续上涨后,市场成交量出现了萎缩,各主要钢品的涨势已开始明显放缓。   据分析,在板材市场上,价格涨幅已收窄。中厚板价格有弱势盘整的迹象,上海、杭州、沈阳等地价格稳定,天津、北京、广州等地吨价周涨幅在10元至80元之间,极个别市场的价格小幅回调。商家大多观望,部分报价偏高的商家因成交不畅,小幅下调了报价。   市场人士反映,中板厂家的产量直接发往终端,一些厂家检修,减产的面有所扩大,因此发往市场的资源并不多,“这成为7月份价格走高的重要支撑”。但下游造船等行业依旧低迷,这是最大制约因素。热轧板卷市场升势依旧,但涨势也明显放缓,目前吨钢的获利较为明显,部分商家的套现意愿开始增强。   在建筑钢市场上,涨势也在趋缓。根据具体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到,各地的走势存在明显差异,上海、广州等市场吨价仍有10至50元的上涨,其中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地的吨价周涨幅均达110元,济南、福州等市场则出现了每吨20元的下跌。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工地施工受限,上海等地对建筑钢的采购量明显萎缩,商家出货较为困难。有一点还是值得注意,螺纹钢的库存已连降18周,市场的供给压力稍有缓解。   让人十分关注的铁矿石市场,近期又在酝酿一轮涨势。据“西本新干线”的分析报告,在国产矿市场,7月份以来矿价连续小幅上涨,吨价累计涨幅达40元。钢厂国内矿的库存处于低位,正在“多批次、少数量”地采购,由此矿商盼涨心理增强。7月份进口矿价也在大幅上涨,截至26日,63.5%品位的印度粉矿报价较上月末每吨上涨了17.25美元;62%品位普氏铁矿石指数每吨上涨了15.25美元。矿市成交相对活跃,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库之后,部分钢厂的库存可持续到8月上中旬,估计后期矿价将有所调整。   相关机构分析人员说,钢价持续上涨之后,市场的成交量已明显萎缩,部分商家选择出货套现,但尚未出现集中抛售的现象。下一步钢市的走势估计重回盘整的态势,继续上涨面临压力,但快速下跌的概率也不高(记者 李荣)                        
  截至7月27日,除青海外,全国有30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统计数据。大多数省份GDP增速比去年同期出现下滑,但仍全部高于全国7.6%的水平。通过“半年报”,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地方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压力。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不宜出台过度的刺激政策,但是要延续稳健的货币财政政策,把握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对宏观经济实施“微刺激”。      在这30个省份里面,上半年GDP体量最大的仍然是广东省,其GDP为28465.92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江苏省和山东省,其GDP分别为27604亿元和25958.20亿元。这三个省份的GDP均在2万亿元以上,三省的GDP之和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数据显示,排在末位的西藏GDP为329.59亿元,宁夏GDP为1008.16亿元,暂列倒数第二,云南和广西分别暂列倒数三四位。而青海省去年上半年GDP为797.59亿元,预计今年将继续位居倒数第二位。   与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运行形势一致,多数省份虽然总体平稳,但增速环比均呈放缓态势。北京、云南上半年经济增速比一季度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河北省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   据不完全统计,与一季度相比,有6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持平;10个省份增速出现回落,其中河北增速回落幅度最大,较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增速回升的仅有宁夏,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   各省份GDP同比增速下降也比较明显。吉林的降幅最多,超过3个百分点。湖北上半年GDP是10949.3亿元,同比增长9.7%,也是降到了近几年的最低值。湖北省统计局人士坦言,湖北经济正处于2010年一季度以来的低谷,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记者注意到,已公布“半年报”的3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7.6%的水平。增幅位居榜首的是天津市,生产总值达6579.01亿元,同比增长12.5%。贵州省的增速也为12.5%,与天津并列第一。其他增幅比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其中,重庆和云南均实现了12.4%的增长,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广西等15个省份增速均超过10%。   东部地区的经济运行较为平稳,增幅大多在8%―9%。经济大省山东、江苏都实现了同比增长9.6%。北京、上海两市是目前仅有的两个增速低于8%的省份。上半年北京、上海GDP都实现了同比增长7.7%,也都高出全国整体增速0.1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排名前21个省份的GDP数据,共计252823.68亿元,已经超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248009.2亿元的GDP总量。而将目前的30个省份GDP相加,则是279639.4亿元,超过全国总量31630.2亿元。   近些年,为追求政绩,地方政府虚报经济数据,干预统计调查,甚至数据“注水”等现象时有发生。武汉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系主任邹薇教授表示,除了数据有“掺水”嫌疑外,地方和中央数据差别也与统计方式有关。例如,一种产品可能在全国跨地区流动,一省的最终产品成为另一省的中间产品,就存在着重复计算,导致误差的出现。      当前,我国已进入结构转型的新阶段,有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放缓势头很可能还要继续。货币供应增速放缓和表外借贷收缩或将加剧,导致基础设施、房地产和中小企业的资金被挤压;而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继续放缓,也加大了投资增速的下行压力;居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放缓等,还可能进一步影响未来消费支出。   左小蕾说,尽管目前国务院明确继续加大经济结构改革,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忍耐度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经济增长无底线放缓,还须在稳定增长和结构改革之间寻求平衡。   邹薇认为,目前的经济运行依然在确定的预期区间内,并未出现大起大落,还应把调结构和促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短期内,无须出台大的刺激政策,应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盘活存量财政资金,消化或化解过剩的产能,促进进出口贸易回升。   邹薇说,为防止经济出现明显回落,当前可以从逐步放开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新型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加大民生投入及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等方面,出台更加积极稳健的政策,释放新的经济发展红利。(记者 徐海波)
【全文阅读】
广州市副市长谢晓丹听取各方意见后讲话   27日,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公咨委”),在广州市政府会议室召开成立一周年座谈会。受出席人员行程安排影响,原定在今天进行的广州生活垃圾按量计费意见征询会被合并到此会上进行。18名出席委员就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费办法”)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提出了意见。对此广州市城管委相关处室人员回应,现有讨论稿为非常初步的讨论方案,正式推出前肯定会继续征询社会意见。广州市副市长谢晓丹出席座谈会听取了各方意见。      在会议进行期间,多名委员就试点方案和收费办法不衔接提出意见。   “为什么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收费方法呢?”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公咨委员潘伟斌拿着两份讨论稿质疑起来。根据试点方案,按袋计量价格试点期间为3袋制,分别为大袋0.5元、中袋0.3元、小袋0.2元;按桶计量价格试点期间为120升每桶6元、240升每桶12元。但到了收费办法中,按袋计量成了6袋制,最便宜的袋子都要0.48元,最贵的要1.75元;按桶计量则飙升至120升每桶11元、240升每桶22元,“为什么同是按量计费,试点和试点后价钱差那么多?”根据塑料袋体积和垃圾桶体积计算,潘伟斌还认为按袋计量市民所要付出的单位价格,要比按桶计量市民所付出要多,“这对按袋计量的市民不公平啊”。   曾长期关注番禺垃圾焚烧问题、网名“阿加西”的黄立川委员也发现试点方案中,有诸多刺激市民分类的奖励规则,但到了收费办法中却完全没有了,“现有的优惠政策到了正式实施时就没有了,那些试点地区居民怎么承受?”      除了两份讨论稿的衔接外,委员也对讨论稿中的“低级失误”搞晕了头。广州华安联合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公咨委委员钟华便发现,收费办法第一条列出了该法规制定的依据有“根据《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试行)和《广州市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的文字记载,但到了第十九条,则写着“本办法从××××年×月×日起实施,有效期×年。《广州市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施细则》(穗容环【2008】153号)同时废止。”,“前面才说了根据啥法律规定制定现法律,后面就直接来一句话把依据的法律给废止了,这样立法在法律上讲,很不严谨。”其还挑出讨论稿中“餐厨垃圾免费”“有害垃圾不收费”的说法也有瑕疵,“其实意思就是告诉市民这两样东西都不收钱,不如直接统一说免费好了。”   对于讨论稿中的诸多瑕疵,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环保工程设计所高级工程师、公咨委员原效凯建议,政府部门在完善计费法规时,邀请法律界人士参与。      试点方案中的“从定额收费改为按袋计量后,会有部分居民不主动购买垃圾袋而造成垃圾清运处理费收费损失,考虑有50%居民不购买专用垃圾袋……”这段文字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公咨委员孙国萍认为政策可能存在难执行的情况,“你自己都预料到有50%的人不守规矩,一个50%的人都不遵守的规矩是好规矩吗?”   也有委员认为,讨论稿只针对如何计费进行规定,却没对政府收运队伍是否能做到分类收运有惩处条款。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咨委员陈彦鸿提出:“市民按要求计费,但前方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是不是也要列明怎么罚?”广州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项目顾问,公咨委员陈志强也指出,讨论稿过分强调如何收费,但对广州目前尚不成熟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没有涉及条文。      讨论稿中对广州未来垃圾收费,采取了按袋和按桶两种方式收取。是不是只有这两种方式?广州是否适合?委员们同样关注。   “我已经听到有市民反映,他们非常反感要按袋子来装垃圾。”孙国萍委员称,虽然广州目前垃圾分类试点中有使用专用垃圾袋投放垃圾的试点,但广州对于按袋收费始终缺乏广泛民众基础,“一旦市民过度反感,到时正式实施时,估计很多问题就会出在袋子上。”黄立川委员称,应该多教市民各种垃圾减量的方式,而不只是强调计费。   广州市恒生手外科医院医生、公咨委员温峥认为,目前广州很多社区的垃圾桶还不能统一规格,如果确实要按桶收费,估计要将垃圾桶实物化定准,才能计费公平。
【全文阅读】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近两成,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领域尤为集中。   浙江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消息称,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5747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集中。   据浙江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从行业投资总量看,民间投资主要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二者合计投资4962亿元,占全省民间投资的86.3%。其中房地产业投资2439亿元,同比增长18.8%,占民间投资总额的42.4%。   记者从浙江省统计局了解到,如今民间投资呈现多元化,私营企业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成民间投资主体。(记者岳德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