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丹东7月31日电 (杨光)坐落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中国惟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它在运行20年后,即将启动改扩建工程。  在丹东市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坐落在一片绿荫丛中,正门是毛泽东题写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烫金大字。参观者沿1014块进山台阶条石而上,寓意志愿军战士从过江到停战奋战了1014个日日夜夜。  记者31日从丹东市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工作去年6月开始启动,近期获中共中央正式批复同意改扩建。  据了解,该馆1993年移地扩建落成,至今已有20年。由于其建馆时间早、投入少、规模小、参观量大,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和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  记者31日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看到纪念馆虽然仍在正常开放,但仔细观察,可看出其有陈旧之相。如主体建筑之一、53米高的纪念塔,由于年久,部分文字金粉脱落,露出篆刻的底迹;展厅内由于没有滚梯,老年人和残疾人参观显然不便。  据当地政府部门的消息,整个改扩建要与抗美援朝纪念馆为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的定位相匹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线,以“扩建展馆、完善功能”为重点,以“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教育功能、提升整体形象”为目标,规划、设计、技术、质量等都要按照一流的标准操作,成为展示抗美援朝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完)

全文阅读
 
  综观“后冷战时代”,美军的作战任务不减反增,且地面作战比重增高,导致针对美军现役M16/M4枪族的维修保养需求大增。事实上,由于在生死一线的战场上玩命,美军士兵对手中武器的批评往往不留情面,而嗅觉灵敏的厂商则纷纷推出新型配件。具体反映到M16/M4枪族上,就体现在光学瞄准具、枪灯和前握把等“小零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枪身上。这些配件看似无关紧要,但在短兵相接的实战中,这些物件却能增加士兵的生存率,也让一些零配件厂商赚了大钱。  据统计,在M16/M4的所有改装零部件中,交易量最大的首推弹匣。美军制式的“标准弹匣”采用铝制,在遭受碰撞时容易变形导致供弹故障。在长时间装满子弹的情况下,“标准弹匣”还经常会有弹簧弹力不足的情况,为了避免弹匣弹簧疲劳,要求士兵经常重新装填弹匣,恢复弹簧弹力。对于一线作战士兵,这些都是不小的负担。另外,“标准弹匣”上的弹药检查孔需要卸下弹匣才能看到,且只表示弹匣内的子弹是否超过5发。对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来说,平时训练就非常强调对弹药余量的感知,这种鸡肋般的弹药检查孔影响不大,但对一般部队的士兵来说,往往直到枪机被卡笋固定才发现弹药打光了。这时,如果射手正进行逐屋搜索作战,很可能因此丧命。所以,许多美军士兵愿意自费采购各种非标准弹匣,这些弹匣的特点是除了增加供弹稳定性,还在弹匣材质上动脑筋――除了耐磨耐撞的钢制品外,还有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制造的弹匣,它们的侧面一般都有弹药检查窗,射手只要略转枪身,就能得知弹药存量。  除了弹匣,另一个攸关枪支可靠性的就是枪机和运动系统。应该说,美军制式M16/M4枪械采用的导气式击发装置有重量轻、结构简单和射击稳定性高的优点,但由于高压气体会通过气缸管直接进入枪机,枪械内部容易发生积炭污染和外来异物堵塞,这意味着射手必须按照规定勤于擦枪,而且所用弹药也必须采用高品质火药,不然就容易在连续射击时发生各种故障。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许多厂商推出改进设计,例如柯尔特公司推出一种将枪机座、复进簧和活塞组装在一起的整体式枪机,可以减少因异物积存引起的射击故障,当然这种设计使得枪机移动零件重量增加,会影响射击时的枪械稳定性,但对突击步枪来说,在恶劣环境中的可靠性比射击稳定性更重要。  毫无疑问,枪械优劣与否,最严格的考场就是战场,因为在战场上会有太多超出枪支设计人员设定的情况发生,枪械配件能在战场上获得士兵肯定,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对于基层士兵来说,拥有一支能在各种情况下打得响、打得准的枪才是最重要的,这或许就是大多数美军士兵宁愿自己掏钱也要购买各种“非标准”配件的原因。 (田剑威)

全文阅读
 
■ 1944年9月,波兰起义者在华沙的沃拉区坚持抵抗纳粹德军的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波兰作为完整的交战国只存在了两周,就沦为纳粹德国闪电战的牺牲品。但素有抵抗外族侵略传统的波兰人不仅建立流亡政府,还积极在国内组织抵抗运动。70年前的8月1日,数十万波兰国内军战士和平民在中欧名城华沙举行大起义,与穷凶极恶的纳粹军队激战63天,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仍彰显了“波兰永不亡”的精神。    1939年10月,纳粹德国完全占领波兰后,发起旨在粉碎波兰民族精英,彻底奴役该国人民的行动,代号为“塔能博格”的盖世太保别动队到处搜杀波兰精英人士,同时将波兰最精华的波莫瑞、西里西亚等地直接划入德国版图,剩下的部分则变成“波兰被占领区总督管辖区”,实施残酷的军管统治。但波兰人没有屈服,呆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利用战前在国内构建的军事体系,发展出一个庞大的抵抗运动网络,不仅拥有游击队,就连政府机关、立法议会都样样俱全,形成“白天的波兰属于纳粹,夜晚的波兰则属于人民”的局面。  1942年,根据流亡政府的指示,波兰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编为“国内军”,他们克服种种困难,通过自行制造、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出波兰军队溃败前的物资等方式获取武器。至1944年,“国内军”发展至顶峰,总人数估计超过40万人,拥有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等各类武器。  1943年初,德军在东线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给苏联红军,之后苏军逐步向西反攻,德军被迫向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对波兰的控制变得松懈起来,国内军决定趁势发起“风暴行动”,痛击德军。该行动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苏联的东部发动大规模起义;接着在苏波旧国境线至维斯瓦河之间袭击德军;最后在波兰全境发动起义,赶走德军。在这个规模宏大的计划中,收复华沙至关重要。  1944年1月2日,“风暴行动”正式展开。在苏军进攻的道路上,波兰游击队掀起铺天盖地的暴动潮,把德军后方搅得无一处安宁。由于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与苏联存在结构性矛盾,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奇克严令“国内军”司令博尔,不惜代价地抢先控制华沙,在同盟国伙伴面前制造既成事实,避免因华沙被苏联控制而使国家走上苏联道路。  客观而言,出于政治因素展开的华沙起义不符合“风暴行动”的行动总目标,因为之前“国内军”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打了就跑”的游击战特点,可这一回却要与德军重兵争夺大城市,且得手后不能放弃,完全忽视了“国内军”尚不是正规武装的现实。可是面对伦敦方面的严令,博尔将军选择了服从。    在华沙起义前,“国内军”在城内集结了5万多名战士,但只有1300多支枪和35门反坦克炮,反观城内的德国卫戍部队虽然仅4000人,但武器其全,装备精良,城郊还有10余万军队和600多辆坦克。  按照博尔等人的安排,起义定在8月1日17时许(暗语“W时间”)展开,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盖世太保的特工向德国华沙总督菲舍尔和华沙城防司令罗尔密报,透露了“国内军”的行动概况,德军迅速出动,不仅占领重要的政府机构,在街上建立岗哨、火力点,还出动炮兵奇袭华沙西郊的“国内军”指挥部。虽然博尔幸免于难,但“国内军”的2部电台都被炸坏,无法与外界联系。  尽管开局不利,但波兰人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起义中。到8月1日傍晚,华沙80%的城区都落入起义者之手,博尔坐镇华沙老城,通过四通八达的下水道,向其他街区调遣部队,从而避开敌人的优势火力。反观昔日耀武扬威的法西斯分子,却被波兰爱国者分割包围在布吕赫宫、军事代表处、安全警察局、中央车站等据点里,稍一露头就可能命丧黄泉。  在围攻德军据点的行动中,“国内军”里活跃着一大批童子军,他们按照年龄分工,年龄较小的负责宣传和传递情报,17岁左右的成员则组成敢死队,参与针对德军据点的进攻。有意思的是,为了保密,参战的童子军各组织都用代号称呼,最基层的机构是“小蜜蜂”(一个班,由7名青少年组成),上一级机构是“家庭”(由数个班组成的中队),再上一级是“蜂群”(由数个小队组成的区队),然后是“蜂窝”(由各区队组成),各级机构之间还有专门的“观察者”负责联络工作。    鉴于“国内军”攻势凶猛,希特勒害怕华沙有失,影响德军防线的稳定,迅速任命党卫军上将巴赫为华沙军事代表,全权指挥镇压作战,并要求“斩草除根”。由于华沙起义之际正赶上苏军在维斯瓦河方向发动攻势,巴赫难以抽调解围部队,只好先把党卫军里的杂牌部队派上去应急,其中一些部队纪律败坏,恶行昭彰,例如由季勒万格尔指挥的罪犯旅就全部由刑事犯组成。  在镇压行动前,季勒万格尔还威胁手下:“如果败了,你们将被重新送进强制收容所;如果你们被俘,那更是死路一条。”于是,这些暴徒投入战斗后,完全不择手段。他们威逼居民离开住宅,许诺带他们去安全之处,当成百上千的波兰平民被带到空旷的墓地后,机枪响了,没有人能够逃出去。  8月5日至8日,仅华沙的沃拉区,季勒万格尔的部队就杀害了数万名平民。可是,法西斯军队的野蛮屠杀不仅没有吓倒波兰人,反而坚定了波兰军民拼死奋战的决心。该部队初到华沙时有881人,战斗期间又补充了2500人,可等到撤出华沙时只剩下648人。    就整个战局而言,8月6日是个转折点。由于有更多德军投入,加上希特勒要求无区别地轰炸华沙街区,“国内军”控制区被逐步压缩,就在6日深夜,德军夺取了华沙老城通往郊区的道路,宣告市中心地带的“国内军”与其他阵地的联系被切断。11日,“国内军”最重要的阵地奥霍塔区陷落。为了阻止起义者撤退,德军向下水道出口处投放手榴弹和毒气弹,造成大量起义军伤亡。  随着战斗向华沙老城逼近,“国内军”的有生力量只剩下9000余人,而德军则增至5万人,还有大炮、坦克和飞机配合作战。由于起义军利用楼房阻击德军,法西斯分子索性用重炮进行直接轰击,或用火焰喷射器进行焚烧。9月2日,华沙老城的最后一批“国内军”撤出阵地,抵抗一个多月的华沙老城陷落。德军占领老城后,杀害了起义军的全部伤员,还把5万余名平民赶进集中营。  9月5日,德军集中几乎全部兵力压向城中心区,博尔指挥的“国内军”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但双方力量实在太过悬殊,除非苏军在维斯瓦河方向的攻势起到作用,否则德国人是不会从华沙分兵的。9月10日,补给线已经拉到极限的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为了策应华沙起义,在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从正面向维斯瓦河东岸的德军发起进攻,其麾下的波兰人民军第1柯希秋什克师甚至突破到维斯瓦河西岸,差一点就能与被围的“国内军”会合。但是,德军动员的预备队也在此时参战,最终孤军深入的第1柯希秋什克师没能守住西岸桥头堡,起义者的最后希望破灭了。尽管苏军的飞机还冒着德军的高射炮火,向起义者空投补给,但由于天气恶劣,加之“国内军”失去大多数阵地,大部分物资落入敌手。  9月24日,德军向“国内军”残存的阵地发起总攻。面对无可挽回的败局,“国内军”司令部决定投降,但要求被俘人员可以获得战俘身份。10月3日,“国内军”司令博尔带领部下向德军司令巴赫投降。  据统计,在63天的战斗中,“国内军”牺牲1.5万人,2.5万人受伤,约18万华沙市民丧生,华沙全城变成瓦砾场,而德国法西斯也付出重大代价,1.6万人被击毙,9000人受伤,损失300余辆装甲车辆。(萧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