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1920年7月23日,俄波华沙战役打响。苏俄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令西方面军不作战役休整,继续追歼败退的波军,至迟于8月12日以前强渡维斯瓦河攻克华沙,而西南方面军改向利沃夫进攻。红军两支大军的协同因此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了苏俄红军在华沙城下的战败。  点评:俄波战争以苏联的失败结束,同时也结束了哥萨克骑兵的历史

全文阅读
 
  7月23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印度政府决定暂不考虑建立此前宣布的面向主要军事装备的电子采购机制。   一个月前,新上台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宣布,为进一步加强国防装备采购的透明度,确立电子采购机制,所有费用高于100万卢比(约合1.65万美元)的国防采办项目都将通过电子采购平台进行。   印度虽然已经介绍了国防物资电子采购的方法,但处于对项目敏感性的考虑一直会阻碍相关政策重大改革的进程。印度海军曾于2008年发起的更大规模的改革工作,但没有取得进展。据国防部2008年8月发部的声明称,印度海军计划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目的是,更快、更有效地处理投标工作,接收或评估报价和下订单。然而,该采购平台没有落实。   上述计划表明,印度如同其他亚洲国家试图通过电子采购系统采购国防装备,但上述系统只适合对国家安全不敏感的采购项目。这意味着,大多数国防装备采购项目将继续通过封闭投标流程处理。 (田涵)

全文阅读
 
  据俄新社7月23日消息,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与党团代表会面时发表讲话称,反对在乌克兰境内实施戒严,并强调要赢得战争胜利。  波罗申科指出,国会议员在呼吁实施戒严时,应当意识到这一决定的后果,一旦实施戒严,乌克兰国内的武器供应将被禁止。  波罗申科强调:“实施戒严将终止武器及军民两用物资的供应,而我们需要赢得战争。”  他同时提到,戒严期间,国际金融机构无法对乌政府方实施任何支持或帮助。此外,波罗申科还担心,在乌克兰实施戒严期间,国际支持将转向敌方。(实习编译:卞慧君 审稿:翟潞曼)

全文阅读
 
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资料图)  120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却又是失败最为惨重的一次战争,它不仅改变了直接参战的中日两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此后的历史进程。  今天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我们追问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未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节目从5月1日开始推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节目,今天刊发《一南眼中的甲午战争》第四集。    有句话叫“战略决定成败”,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说也是中日两国军事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很多人以为甲午战争是近代以来日本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实际上并非如此。日本在近代第一次侵略中国是1874年,当时日本进入中国的藩属国琉球,也就是今天日本所谓的冲绳,并为琉球而进攻台湾。  在日本1874年这次侵华之后,当时一些清政府较清醒的大臣李鸿章等人提出,日本将成为中国的永远大患。因此自1874年后,大清王朝下决心建立海军。  当然这并不是推动清朝成立北洋海军的唯一原因,包括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中国,再加上1874年日本的侵华,这三次入侵使清王朝下决心要建立海军。建立海军的主要假想敌就是日本,因此从清朝的前期部署来看还是有一些准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战略观点和战略准备。  从1874年大清王朝开始下决心建立海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整整20年时间。到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清王朝花了14年时间建立起一支远东一流的海军。  应当承认,清王朝在战略上是有认识的,但当双方的战略搏弈真的开始后,清王朝的战略安排和战略思维出了大问题,导致最后满盘皆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