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24张祖传地契面世 最早签订
8
■24张祖传地契珍藏了上百年。  160多年前全家有多少土地,其间又曾转让多少,一张张祖传地契均有清晰记载。7月29日上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颁布的新版《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以下称《规范》)正式实施。从此以后,开发商常用的送飘窗、送露台、送地下室等推销手段将成为历史,而最受置业者青睐的“偷面积”等手段也将不复存在。  原“免费”面积被修订  据了解,新版《规范》修订的面积计算规定有近26条,极大地细化和改变了此前有关建筑工程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比如,开发商以往最常赠送的、在旧版《规范》中不计算面积的飘窗,在新版《规范》中有了明确要求:窗台与室内楼地面高差在0.45米以下且结构净高在2.1米及以上的凸(飘)窗,应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1/2面积。关于地下室面积,《规范》中要求地下室、半地下室应按其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结构层高在2.2米及以上的,应计算全面积;结构层高在2.2米以下的,应计算1/2面积。  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苏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已审批及在售的项目不受《规范》影响,其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但该《规范》的出台,将直接影响小区容积率和工程造价的计算,还将大大影响开发商对户型设计思路和工程造价的预算。  小户型设计难度加大  “偷面积”就像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今这个夹缝已经越来越窄。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开发商推出的户型中,“大面积赠送”将会大幅度减少。同时,以往赠送面积的设计多出现在小户型,《规范》的实施将使得未来小户型的开发设计难度有所增加。  “购房者有需求,所以开发商会挖空心思做赠送空间。”某楼盘营销总监表示,“这两年小户型、低总价成为刚需置业者的首选,购房者都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尽量多的功能,所以赠送面积才会如此受青睐。其实买房子关键还是要考虑整体的性价比,如果赠送面积少了,但价格下调了,也很实惠。”  苏远则表示,未来开发商要考虑怎样在受限的情况下,做出格局更合理、空间利用率更高的房子。接下来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户型精细化上做文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屋质量的升级。  
【全文阅读】
  今年7月以来,跟风解除限购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对房企来说,这并非决定其生死的关键。从上市房企公布的上半年业绩看,房企两级分化明显。此时,许多大中型房企趁势收购实现逆势扩张,中小房企则争相赴港上市“掘金”。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楼市调整将会带来行业洗牌,淘汰落后企业,促使企业转型并使其更关注消费者需求。  放松限购缓解库存  日前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对房地产政策完善提出了三点意见:千方百计消化库存,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结构调整以及完善房地产项目周边配套设施。截至上周,在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26个因地制宜对限购政策进行了调整。从目前各地政策看,为消化库存,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策有取消限购、买房送户口、契税减免、放松公积金贷款、购房补贴等等,基本上可以采用的救市措施都已被采用。  不过从机构调研情况看,限购松绑后效果甚微,楼市尚无反弹迹象。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当下库存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住房绝对短缺的问题已基本过去,结构性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突出矛盾,这也是未来企业经营策略调整的大背景。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放开限购对房企来说不是能决定它们生死的关键。政府要做的,是引导房企做两件事。一是追求和改善品质。不能放开了限购就让好盘坏盘机会均等互相竞争,品质差的产品不应借机浑水摸鱼。而改善品质要具体到前期创意规划设计、中后期的运营服务和消费居住等全过程多环节。二是引导房地产行业向长效机制转轨。“长效机制起效的前提是精细调研,上一轮城镇化盲目疯狂造城,让很多如大同、鄂尔多斯这样本来具有优质资源的城市被房地产拖累。因而这一轮的城镇化,房企应在进驻前先摸底,理性开发。”  行业整合并购开启  当前,房企两极分化加剧,围绕困境项目与企业的并购潮开启。企业间的并购、二手项目和土地交易案例均在上升。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完成的并购标的交易宗数为73宗,交易总额为152.93亿元。而去年全年完成的并购交易也不过35宗,交易额142.97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的并购交易远超去年全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尚未完成的并购标的交易还有92宗,交易总额达1609.62亿元。  据了解,今年房企并购交易转让方更多为中小房企,如:亿城投资8亿元转让北京西海龙湖置业有限公司65%股权,南京中北1.24亿出售子公司中北瑞业100%股权等。而并购交易的买方则多为快速扩张型房企,如阳光城、首开股份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资金危机的小房企通过甩卖项目求得生存,而现金流较充裕的大型房企以折扣价格收购小房企的土地和项目,也可以达到逆势扩张的目的。相对于直接拿地,采取并购方式获得土地,不仅可减免繁琐的拿地手续,避免遭遇地价被哄抬的竞拍,在拿地的灵活度上也有一定优势。“现在一级土地市场虽成交遇冷,但土地价格没有实质性下降。而二手土地和项目的转让信息越来越多,且价格也是打折扣的。”旭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旭辉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关注已不再强烈,已将土地拓展重心放在二手项目的收购上。  “当前是大型房企通过并购寻求发展的好时机。楼市下行周期,中小房企生存愈加艰难,对于资金充裕的大型房企则是危中有机,提供了并购机会以发展壮大自己。”同策房产咨询市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  中小房企赴港上市  事实上,处于危机中的中小房企也在急寻出路。为免遭资金链断裂危机,加上近年A股大门紧闭,不少房企纷纷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希望借助国际平台“揽金”。今年以来,不计花样年和方兴地产拆分物业及酒店板块上市,已有11家中小房地企通过IPO、“借壳”或转股等方式在港挂牌。6家内地房企通过新股发行方式成功冲击港股,5家企业通过借壳或转股方式挂牌。其中,最贵港“壳”为绿景地产购得的新泽控股,总价9.45亿港元。此外,河南正商地产已于近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申请材料,或成下一个赴港上市的内地房企。  然而,内地房企赴港高涨的热情迎来的却是香港资本市场的冷遇。6支发行新股的房企中,除海昌控股外,其余5家公开发售都遭遇认购不足的尴尬,有3家房企上市后股价即跌破发行价格。业内人士分析,房企在港融资的市场环境呈阶段性变化。当前楼市下行市场调整,股票估值和融资额都不高,投资者对内地房地产行业变得谨慎,因此发行认购受到影响。但对房企而言,赴港融资不光是依靠IPO,更重要的是上市之后,房企可以通过外保内贷或发债方式融资。  当前,政策逐步从一刀切转向分类调控这样有针对性的政策。但由于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速下降,房企资金面趋紧是事实。同时,行业面临整合洗牌,竞争将从土地储备、融资、市场份额、区域拓展、人才、产品设计等多方面开展。“行业的调整和政府调控的转变,也对房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专业人士表示,房企未来应更注重合作开发,轻资产运营,以摆脱高负债、高融资成本的束缚。过去躺着就能挣钱的时代已难寻觅,企业只有适合市场、找到适合的经营方式进行转型,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全文阅读】
  6月底,万达集团董事王思聪一条有关抱怨电商的微博刚刚发出,便有网友以开玩笑口气作出“收购电商”的评论,但这句玩笑话竟在一个月后慢慢变成现实。  近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万达半年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曝光,成为舆论的焦点。一份5000余字的手书,不仅描绘了未来万达的工作重点,更显露出万达扩张的野心。  在万达未来布局中,王健林表示,将全力发展电商公司,做真正的O2O。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万达做O2O并不是现阶段网络电商买卖平台,而是意在通过其强大的客户群做金融大数据。但现阶段,在盈利模式未明的情况下,万达是否能达到最终目的仍存在较大变数。  对于万达布局电商,王健林决心很大。王健林表示,到2020年,万达要形成不动产、文化旅游、金融、零售、电商五大业务板块。“全力发展电商公司,做真正的O2O,并找到盈利模式。如果电商做好了,万达就形成五大支柱产业。”  “所有网上资源全部给电商公司。这不是要求,而是纪律,今后不允许各系统单独搞电商,资源要集中,所有网上资源统一划给电商公司。”王健林在半年报告中这样表示。  按照王健林的设想,万达电商不仅仅是O2O这么简单,这个和万达线下业务密不可分的电商体系,还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行为得出大数据,进而指导万达百货等业务进行调增、招商和定价;另外,一旦万达电商会员数量足够多,达到过亿级别,庞大的会员体量就能转化成广告价值,为万达增加新的盈利点。  但王健林和万达仍面临不小的难题。虽说和阿里这样的电商巨头相比,万达并不缺钱,但万达电商缺少从支付系统到数据分析在内的电商核心体系。早在2012年,万达就启动了自己的电商业务,但和淘宝等电商相比,万达的电商业务直到今天也鲜有人知晓。这就意味着,在用户积累、交易信息等众多电商数据积累方面,万达电商和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能否利用电商数据指导O2O业务甚至万达百货的销售,就成了一个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在缺少电商核心体系的支撑下,万达旗下的线下资源就很难有效地和电商系统进行对接,O2O业务的运营效果也就不得而知。另外,包括商业中心在内的万达线下业务,目前都有着各自较为成型的商业模式,这些不同的业务如何顺利地融入万达的电商系统,并为万达带来最终收益也是个未知数。  
【全文阅读】
  本应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太阳能与建筑“联姻”,在盲目的“疯狂成长”下,也许会事与违愿。  7月22日,皇明集团举办“曝潜强标”第11次新闻发布会,国际太阳能学会副主席、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透露:目前中国80%~90%的民用供热太阳能热水工程系统,在房地产项目交付使用后1年左右即出现问题,不到两三年就完全成了摆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太阳能‘强安标’缺失,‘强装令’错位,以至于太阳能短命工程疯长。”  据悉,当年广州亚运村太阳能热水系统投资1.8亿元,然而仅仅1年多时间,“热水不热、费用翻几倍,很多业主已弃用该系统,换成普通燃气热水器。”负责亚运村开发的负责人说。  “从技术层面讲,我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太阳能热水器相比电、燃气热水器更安全,绿色、节能。但是当建筑与太阳能结合时,太阳能强制性安装的标准犹如地板标准,形同虚设。”黄鸣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感叹:“太阳能建筑工程质量确实堪忧,存在怎么便宜怎么用的问题。”  近年来,为推广太阳能,全国多地推出强制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硬性规定,对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进程和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也凸显了很多问题。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原主任罗振涛表示,这些强制性安装规定都是几年前制订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规定和标准不是很细。  “太阳能恶劣的工作环境,要解决管路冻堵、电加热水中带电、内胆腐蚀漏水、保温层漏风跑气、支架锈蚀坍塌、管路开裂漏水等多个技术问题,因此,对标准应该更苛刻,必须有强制标准作为保障。但是在各地强制性安装政策中,关于产品质量、性能的标准却存在真空。”皇明集团总工程师王冬梅认为。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4年1月,某市实施了“百米建筑太阳能强装令”,但是施工图纸中的太阳能设计却缺乏数据支持,对固定支架多厚、螺栓多粗、能抗几级大风、保温防水层是否有保障都没要求,“这样的安装怎能不出事”?  “2013年,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已达到27亿平方米。”罗振涛表示,太阳能强制性安装推动了建筑对太阳能的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标准缺失,导致产品标准体系与行业发展、推广速度不匹配,太阳能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就像以前家电下乡的惠民工程一样,搞得太阳能产业一塌糊涂,大家都不买太阳能热水器,而换成燃气热水器了。”罗振涛说。  那么,为什么强制性安装太阳能垃圾产品无人问责?为什么强制性安装的安全标准缺失多年无人解决?  罗振涛分析,这就是行业的潜规则,太阳能企业之所以冒风险以次充好,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从成本考虑希望太阳能产品价格越低越好,但是受害的是消费者和太阳能产业。  黄鸣则认为,“太阳能‘强安令’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开发商对太阳能产品缺乏了解,很多太阳能企业便‘瞒天过海’,以次充好,造成了很多太阳能垃圾工程,最终使用户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对此,罗振涛呼吁,房地产开发商应该主动提高责任意识,在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寻求最佳的太阳能解决方案,而不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  “太阳能工程不是简单的部件拼凑,是一个严谨的系统,不是所有的太阳能企业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与资质。系统合理配置后,名牌太阳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更有安全与质量保障,最终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太阳能体验。”王冬梅说。  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2.9规定的“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等条款,王冬梅提出质疑:“使用什么标准的太阳能?在太阳能采购和安装过程中,谁作为产品优劣的鉴定者和建议者?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的持续时间是多长,是与建筑寿命匹配,还是只需在验收时达到比例?”  “如果节能建筑标准制定部门不对太阳能提出标准要求,只能让太阳能垃圾工程更为猖獗,最终的后果是建筑节能减排任务无法完成,太阳能建筑工程反而成了高耗能。”黄鸣警示。  “市场化、用户推动是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没有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和选择,这个行业极其危险。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就失去了整个行业。建立‘强安标’虽然对行业是一次短痛,但却可以规范行业秩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黄鸣最后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