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舰队新兵尴尬:听不懂基本铃音
31
  新兵是部队的新鲜血液,战斗力的活水源头。新训工作如何深入贯彻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重要指示精神?11月初,记者走进东海舰队某训练基地新兵营,探访该基地紧盯一线舰艇部队需求、全面施行新兵实战化训练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该基地的新
    徐才厚贪腐之严重,世所罕见。  既然其罪行主要是卖官,有卖就有买,买官者花的也一定是大钱,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合法收入。由于徐才厚在中央军委工作十几年,担任副主席也有10年之久,推理下来便是军队中的腐败不会是个别人的个别问题。又由于徐才厚主抓意识形态工作,这或许意味着影响战斗力的两大核心元素――人与思想都可能受到影响。  所以,人民群众提出一个需要正视并且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这支军队还是从前那支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的人民军队吗?战争来临,这支军队还能上得去,打得赢吗?  其实,简单梳理一些事实便可证明,我军仍然是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信赖的人民军队。抗击非典、南方抗冰雪、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虽然这些都不是战争,但至少可以说明,在国家需要、人民危难之时,我军都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为什么在出现徐才厚、谷俊山这样大贪官的情况下,我军仍然保持相当的战斗力呢?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军的政治品格与人文特质不因个别人的贪腐而发生根本改变。我军的政治品格反映在精神大厦和力量之源。看一下我军发展史,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被叛党叛军者拉走,这在世界军队中也是少见的。关心政治的人还会注意到,在涉及国防和军队根本制度与思想指导部分,我军仍强调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这证明,毛泽东创立的政治制度及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未因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而改变。至于我军抑或广大官兵的人文品格,则形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品格突出反映于强大的忍耐力和绝对服从。笔者几次参加边境作战轮战,对基层官兵听从指挥、不怕牺牲的意识和精神深有感触。这些都不是徐才厚等人所能破坏的。  第二,徐才厚贪腐以潜规则方式进行,影响了军队的风气但未深及政治思想体系。徐才厚是个“两面人”,这既点出了他的腐败特征,同时厘清了他的危害范围。他贪婪成性,但满嘴都是对党忠诚和坚定理想信念,这决定了他的腐败行为必定恶化我军的风气,挫伤一批人的积极性,但腐败行为终究见不得光。更主要的是,徐才厚没有政治信仰,所以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便不会动摇军队的精神大厦。  第三,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引领能力,保证我军战斗力注定快速提升。对于以牺牲为职业特点的武装力量来讲,不怕挫折,怕的是失去希望,有希望才有力量。看一下满清的八旗军与国民党的北伐军,最能摧毁战斗力的是腐败。试想,党中央、习近平主席下决心惩处徐才厚,正是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实际上,作为“新设计师”的习近平,不仅进行国家设计,也在进行军队设计,他提出了强军目标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仅反映在铁腕反腐上,更重要的是改进作风,转变观念,这一点更带有根本性。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面深刻地指出了军队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主导的建军治军特点正在军队发酵。(公方彬 作者是国防大学教授)
【全文阅读】
          第26集团军某工兵团修理连四级军士长韩兴,当兵14年5次出国维和,在他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妻子肖丛丛一次又一次无私的支持。11月18日,韩兴即将赴南苏丹(瓦乌)执行维和任务,肖丛丛赶到机场送别丈夫,4岁女儿韩筱羽送给爸爸一个纸叠的“四方平安”。仇成梁 摄
【全文阅读】
    12月13日,一个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日子。  77年前的这一天,历时13天的南京保卫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随着南京城头的枪炮声逐渐消弭,血色的太阳出现在六朝古都上空,震颤中的都城在日军铁蹄与刺刀下陷入了恐怖,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开始了。30万中国军民的冤魂,让“南京大屠杀”从此成为世界历史上侵略与兽行的代名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新中国首个法定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走进那段黑暗悲怆的历史,祭奠罹难的同胞,铭记曾经的耻辱,集聚奋进的力量,走向复兴的未来。    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于是,日本法西斯政府把摧毁中国抗战意志、尽快结束战争的希望寄托在迅速攻占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上。淞沪会战后,日军华中方面军向参谋本部建议:“为了加速解决事变,要趁现在敌之颓势攻克南京。”  12月1日,日军统帅部正式下达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松井石根指挥7个师团,兵分两路向南京进击,其中4个半师团约10万大军直逼南京城下。  对中国政府来说,固守南京实在力有不逮。中国军队精锐刚刚在淞沪会战中遭受重创,临时调集的部队训练不足,况且防御南京是背水结阵,为兵家大忌。而首都的存亡,虽不能最终决定战争胜负,但对国民的心理和精神影响巨大。南京不能不守,不战而弃首都“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  匆忙之中,蒋介石定下了“短期固守”的方针,抽调14个师组成守城部队,委任唐生智为卫戍司令长官,指挥南京保卫战。  进攻南京的日军多为训练有素的老兵,每个师团配属1个炮兵联队(团),拥有200辆坦克、数百架飞机及海军舰艇支援,进行的是陆海空协同作战。  反观中国守军,虽有14个师,但构成庞杂,总兵力只有11万余人,配属的火炮、坦克等重火器甚少,空军在此前的空战中损失殆尽,部队多为刚从淞沪前线后撤的疲惫之师,残破不堪。近四成的新兵甚至连最基本的射击要领还没有掌握,就走上了惨烈的战场。  南京保卫战首先从外围阵地争夺战打响。至6日,各路日军进抵栖霞山、汤山、淳化镇、秣陵镇,对南京构成三面合围之势。  7日,日军发起全面进攻。由于南京根本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的中国守军,以“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之精神,拼死抵抗。  紫金山,南京城东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古就有“紫金山焚则金陵失”之语。坚守此地的中央教导总队原有3万人,淞沪会战后仅剩下不到一半兵力。然这支疲惫之师竟与日军浴血奋战了整整6天,直至南京城破接到撤退命令时,仍有一部拒绝后撤,与敌死战,壮烈殉国。  雨花台,位于中华门外一个百余米的小高地,地势平坦,易攻难守。第88师262旅旅长朱赤、264旅旅长高致嵩率5000余众,与日军精锐第6师团近万人血战3天,宁死不退,最终弹尽援绝。在潮水般涌来的侵略军面前,守军毅然引爆几十箱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在付出3000多人的代价后,日军攻陷雨花台,旋即猛扑中华门。第88师残部2000余人据城死守。日军屡攻不克,调来重炮密集轰击,轰塌三处城墙。大批日军蜂拥而至,中国守军冲上前,“把他们的身体当作城墙”“以阻遏一下敌人的长驱”。战后,日军的战报称:死于中华门防御战和巷战的中国军人近千人。  光华门、棉花堤、尧化门、杨坊山、中华门……一幕幕悲壮场面在南京保卫战中上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国守军凭一腔爱国热情背水一战,以对祖国的忠诚和生命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包括9名少将在内的近万名官兵壮烈殉国,其精神殊堪赞佩。  英国路透社的电讯称:“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血战时所流之血,将石子砌成之街道染成深红色。”而日军的战报中也经常出现“敌军顽强抵抗”“死守阵地”“进行了持续极为凄惨壮烈的肉搏战”等字眼。  12日下午的凛冽寒风中,中华门城楼上飘起的太阳旗,在浓重硝烟与血红落日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恐怖与狰狞。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