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低迷电企利润大 电价最早或1
150
  8月16日,记者从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做出了年内调整电价的初步方案,在煤价没有回暖的情况下,最早今年10月将下调电价。   8月中上旬,环渤海地区煤价继续保持偏大降幅。持续下滑的煤价以及低迷的经济增速,让多地
  济南消息 在过去的3周中,省城蔬菜价格持续下降,受7月阴雨天气,以及高温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据本报统计的《50种百姓餐桌食品价格表》显示,本期21种蔬菜中有11种出现不同程度降价,这也是继7月以来,蔬菜第三周降价。   对比上期统计的21种蔬菜中,有16种蔬菜降价,本期中有11种仍在持续降价,但降幅并不是很明显。“这周蔬菜价格一直都不是很稳,天气热,有时候整个批发市场就一两家卖绿叶菜的,这样绿叶菜进货价格就会比较高,而有时候,卖菜的人又多了,价格也就降了下来。”清河社区农贸市场商家刘女士告诉记者,“我认为,这菜价也接近最低价了,应该不会再持续降下去了,气温高,蔬菜难储存,耗损比较大,成本自然也就高了,我们一般都不敢多进菜。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蔬菜进入生产期,供应量比较大,但今年受高温天气影响,以及雨水影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这才推动蔬菜价格的高位运行。”   不仅如此,记者昨日中午,在农贸市场见到,早上刚刚摆上的蔬菜,到了中午就已经开始变蔫了,高温令农贸市场的很多商家都减少了进货量,“能卖到下午三四点钟就够了,进多了到晚上,也得贱卖了。”刘女士说道。   本期统计《50种百姓餐桌食品价格表》显示,21种蔬菜中有一半价格下降,其中,茄子领头降价,降幅达到了20%,而其他10种蔬菜,降幅却都在10%以内。
【全文阅读】
          济南房价继续上涨势头,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全国七十城市房价指数显示,济南7月份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上涨了1%,这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济南房价已连涨13个月。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方面,与6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个,持平的城市有4个,上涨的城市有62个。与去年7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最高涨幅为18.3%。二手住宅价格方面,与6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7个,持平的城市有6个,上涨的城市有57个。与去年7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个,上涨的城市有67个,最高涨幅为15.3%。   具体到济南的情况看,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了1%,同比上涨了6.9%。从环比看,这已经是连续13个月上涨,从去年7月份开始环比上涨,到今年7月份,济南新房价格依次环比上涨了0.2%、0.2%、0.1%、0.1%、0.1%、0.4%、0.8%、0.9%、0.9%、1.1%、0.6%、0.5%、1%,累计环比上涨了6.9%,具体到价格上,济南市场平均价格有五六百元的涨幅。二手住宅价格方面,7月份环比上涨了0.6%,这已经是连续7个月上涨;同比上涨了2.5%,连续6个月上涨。   从统计数字看,济南新房二手房价格已经连续7个月双双上涨,房价连续上涨,不仅推高了购房者对于房价上涨的预期,纷纷出手购房,也使得开发企业对房地产后市看好,拿地热情上升。   从全省的情况看,我省列入统计的四个城市房价全部处于上涨状态,济南新房环比1%的涨幅在四个城市中最高,处于“领涨”位置。其他三个城市中,青岛7月新房房价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9%;烟台和济宁环比上涨均为0.7%,同比分别上涨4.9%和6.5%。   世联怡高总经理朱江介绍,随着去年下半年成交土地开发周期完成,陆续上市销售,下半年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会大大改善。从市场情况看,下半年部分房企销售目标较高,快速走量需求依然较为强烈,预计未来房价仍将处于稳步上涨的状态。郑心茹
【全文阅读】
  近期,国内现货钢价继续上涨,一些主导钢厂也在上调新的月度出厂价。但在钢价“火热”的背后,对于下游需求释放的担心还是普遍存在,钢市内成交跟不上价格上涨的现象,多少印证了这一种担心。   据国内知名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提供的最新市场报告,在最近一周内,国内综合钢价继续上涨了约1.35%。周初的时候,螺纹钢期货持续走强,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也明显上涨,再加上各地钢市内资源供给压力不太大,现货商家便继续推涨钢价。但问题很快反映出来,价格上涨后,成交未能跟上,部分商家出货较为困难,一周后期钢价的涨势逐渐趋缓。   据分析,钢价上涨中,成本推动型的特征较为明显。在上海等部分市场中,销售并不理想,商家报价虽然坚挺,但成交量较差,部分商家在实际成交中提供了一定的“优惠空间”。考虑到下游造船等行业依旧低迷,中厚板价格的涨势可能较为有限。热卷价格也普遍上涨,但相对高价位的成交显得乏力。   在建筑钢市场,价格也在上行,重庆、成都等市场的涨幅较为明显。市场内的人士反映,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市场内的资源供给压力相对而言并不太大,主导钢厂的出厂价格又在上调,虽然下游需求仍不稳定,但短期内钢价整体上还是有望保持坚挺。   相关机构分析人员说,宝钢、武钢等主导钢厂9月份出厂价的上调,意味着后期现货钢市的到货成本将上升。随着闷热的高温气候稍有缓解,各地的工地用钢需求可能会有所好转。但是,如果期望下游需求出现超预期的改善,那是不现实的。钢市有可能回归窄幅震荡的格局。 (《国际金融报》)
【全文阅读】
          “白富美”美即终将加入“豪门”。8月16日,欧莱雅集团和美即控股双双宣布“婚讯”――欧莱雅集团已提出以每股6.30港元、总计65.3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美即控股国际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   不过,该收购还需获得中国商务部批准,预计应该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交易完成后,美即控股将会从港交所退市,届时其将作为欧莱雅中国的独立业务部门运作。“此收购案若顺利通过,将创下中国日化行业外资收购本土品牌最大一宗收购案。”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日化开始进入成熟期,行业整合、并购将频繁发生,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欧莱雅出手阔绰   事实上,美即从7月底以来已经两度停牌,引发外界有关即将被收购的传闻。8月2日晚间,美即发布公告称,公司以及若干股东正与独立第三方(潜在要约人A)就一项可能的交易进行讨论,若该交易落实,可能导致就全部已发行股份提出要约,此后美即方又披露,正与两个潜在买家讨论收购事项。消息一出,外界纷纷开始猜测美即的归属问题。最终,“财大气粗”的欧莱雅笑到了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每股6.30港元的报价比美即控股在港交所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市价――5.05港元/股溢价约24.8%。受收购消息影响,美即股价大涨,当日涨幅达19.01%,报6.01港元。欧莱雅为何会愿意花如此大手笔将美即揽入怀中?   相关数据或许可以回答这一问题。根据AC尼尔森的报告,2012年美即品牌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为26.4%,位于面膜行业第一的位置。而根据美即此前公布的2012-2013财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6个月,美即净利9646万港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19.6%,收入同比增长30.8%至8.21亿港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美即是在最好的时候卖掉了自己,行业普遍对于本土企业的长远发展信心不足。   收购即“冷藏”?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欧莱雅看中的只是美即的渠道,而不是产品本身。甚至有网友调侃:“美即高调成为N姨太,你还记得大明湖畔冷宫里的小护士和羽西么?”据了解,欧莱雅在2003年12月11日收购了小护士、2004年1月26日收购羽西。   昨日,快速消费品分析师陈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莱雅此次收购的一大原因自然是看中了美即的渠道。虽然进入中国也有一段时间,但对于中国市场还未彻底了解,特别是在二、三、四线城市的分销渠道及终端覆盖上还有待摸索和发展。而通过不断收购中国本土品牌,也有利于欧莱雅摸清中国的渠道网络,继续其在中国的扩张脚步。   对于美即的未来,陈庚则认为还需市场来决定,但美即拥有欧莱雅这个强大的后盾,在欧莱雅全新理念的熏陶下,品牌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会更加规范化。   和君咨询合伙人闫强则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欧莱雅既然看中美即的渠道,就必然会支持美即的发展。如今外企收购本土企业的品类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其目的主要也是狙击竞争对手,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相关数据显示,欧莱雅近年在中国的经销状况有所下滑,日化整体行业的年增长率则为10%至15%,而面膜市场的年增长率达20%至30%,作为该细分领域的冠军品牌美即去年增长率达29%。面膜对于在这一领域弱势的外资日化企业来说,吸引力自然很大。“因此,欧莱雅必定会通过支持美即品牌的发展从而拓展自己的产品种类。”   国产品牌出路何在   美即2012年的年增长率为29%,这让人不禁纳闷,在发展如此不错的情况下为何甘愿被欧莱雅收购?对此,陈庚表示,美即愿意“嫁”入欧莱雅这个“豪门”,肯定有它自身利益的考量。即使现在发展势头不错,但随着未来市场渗透趋于饱和,美即必将遇到更多地竞争,因此决定寻找靠山也是美即品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不过,本土品牌频频“卖身”外资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本土品牌出路的担忧。“未来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本土企业自身持续扩张做大与外企进行竞争;二是渐渐衰弱;三是被收购。”陈庚指出,中国品牌做大做强过程中往往面临被外资巨头收购的局面,这是因为境内企业希望借助世界巨头的知名度提升销售额,实现更加宏伟的产销目标。   不过,陈庚认为,如果一个根植于本土的品牌发展遇到瓶颈,通过被收购获得了资金及技术的优势而得以存活,那对于整个日化行业来说就是好事,所以不必过度地纠结于企业的性质是外资还是本土。   闫强也表示,中国如今也有许多好的日化企业,虽然在品牌建设、资金优势、技术等方面不如外资,但重要的是本土企业“接地气”,分销渠道已下沉至三、四线城市,辐射面也很广,未来本土企业依然可以把握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国际金融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