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政策视角看下一步税制改革思...
     全球化呼唤有竞争力的政府,税负就是衡量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税制改革无法回避税负问题。国际比较是衡量税负轻重的常见视角,但简单地用广义宏观税负进行比...
9期
国税总局局长:要让“睡着”的数据醒过来
  本报讯 “当前税收分析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税收论税收,税收收入口径与其他部门不相融、税收分析自说自话,税收分析模式单一、缺乏亮点等。”7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税收分析会上如是说。他要求税务系统解放思想,不断提升税收分析水平,对数据要充分利用,要让“睡着”的数据醒过来。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税收分析会。参加会议的除了有总局领导和各业务司局负责人外,还有部分省市税务局负责人,总局各司局的司处级干部也踊跃听会。会议分析了6月份全国税收收入情况及全国上半年税收收入完成情况,根据今年税收收入的结构特点,用多种方法对全年税收收入进行了预测,并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收入和税负进行了重点分析;从税种角度分析收入情况,比如产业、行业税收变化,大企业税收情况和特点,加强风险管理和利用第三方信息堵漏增收,从打击涉税违法活动提出加强征管的建议,国际税收形势对我国税收分析的借鉴等;部分省市税务局的分析则突出了区域特点。   王军对今后的税收分析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高度重视税收分析。王军说,税收分析是一项基本功,推进这一工作,对上有利于全面真实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下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工作,有效推广好经验好措施,更好服务基层和纳税人;对国家税务总局机关有利于培养崇学之风,促进“析”以致用,为税务干部提高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搭建平台。因此,税收分析工作需要再接再厉、更需不断提升水平。   要勇于解放自身思想。王军认为,当前税收分析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究其产生的根源,还是思想不够解放。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克服思维定式,要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旧框,突破固步自封的工作模式,突破传统固定的分析框架,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的分析产品。要开拓思路,跳出税收看经济;更新观念,与外部门分析相融合,让税收分析能够为公众认可;破除狭隘的部门意识,树立整体观、大局观,形成司局之间、系统上下、部门内外通力合作的税收分析工作格局。要用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开拓税收分析工作思路;用深化改革创新税收分析工作机制、手段,排除税收分析工作障碍。   要致力打造拳头产品。王军强调,提升税收分析工作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税收分析指标体系,从税收角度看经济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准确分析经济形势提供参考,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提升站位,发挥大数据优势,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努力打造税收分析拳头产品。税务部门的重点税源库里有10万户企业的数据,加上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支持,应创造出社会公认的税收经济指标。要深入挖掘海量数据中隐藏的大量信息,不能只分析税收数据,更要联系宏观经济,分析税收与其他部门、其他领域的数据关系,深挖各种数据流之间的相关性,找出规律性。要充分利用税务系统的数据优势,建立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税收收入走势和税收征管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先行指数和一套分析指标体系。   要切实改进支持系统。王军指出,做好税收分析工作,一方面要树立数据思维、强化数据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改进支持系统。要摸底整合。相关单位要抓紧摸清数据底数,规范数据采集渠道,对占有的各种数据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分类,对系统没有但分析需要的数据研究增补措施,对相互矛盾的数据研究协调对策,对错误数据研究纠错和防范机制。要强化管理。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环节都建章立制,切实解决数据管理条块分割、数据标准和口径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要共享合作。着力推进数据共享、共用,改变目前有分析需求的不占有数据,占有数据的没有足够力量分析数据的现状。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做好税收分析工作。要充分利用。要让“睡着”的数据醒过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集上来的数据,提高利用效率和分析水平。要让税务系统的软件硬起来,搞好分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通过开展全方位数据治理,全力打造升级版的税收分析支持系统,为全面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奠定强大的数据基础。

【全文阅读】
 
中国上半年用电量增速回落
  本报讯 据国家能源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全国用电量累计249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用电量回落说明经济增长放缓。现阶段工业尤其钢铁等高耗能产业在我国用电量中占比较大,经济增速下降时,这些行业下降得更快,导致用电量增速下降。”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7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40%左右。这其中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又占到工业能耗的一半左右,用电量的波动跟这些行业的生产形势有很大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月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6月份我国用电量43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6月份用电量增速比5月份有所加快,主要是因为进入度夏迎峰时期,居民和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加快,推动整体用电量增长。”金银岛分析师戴兵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我国房地产业的调控不断持续,对上游建材、水泥等行业的用电需求产生了影响。   此外,外需持续低迷,也使得众多出口制造企业用电需求疲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下降0.7%和3.1%。   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6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抵近荣枯临界线。   林伯强建议,鉴于现阶段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仍然较大,所以稳增长还需政府通过轻微刺激,投资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等项目,以拉动工业增长。   尽管用电量总体增长放缓,但今年以来我国用电结构正出现积极变化,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快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统计显示,1月至6月我国第一产业用电量46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8%;第二产业用电量18419亿千瓦时,增长4.9%;第三产业用电量2925亿千瓦时,增长9.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156亿千瓦时,增长3.9%。   “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运行相对稳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的趋势还将持续。但短期来看,第二产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很难改变。5年至10年后可能会慢慢发生变化,发展方向是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占比不断上升,这会有一个过程。”林伯强说。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按用途划分的理想的用电量比例一般为交通、建筑、制造业各占三分之一。   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国电力消费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有所提高。   1月至6月,全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532小时,增加76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412小时,减少83小时。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分析,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温和回升,用电需求增速也将有所回升。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至8.5%,全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戴兵表示,6月上旬钢铁和化工行业已经有复苏迹象,预计下半年将保持微弱增长态势。预计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在7%之内,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量将快速增长,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将迎来用电高峰。

【全文阅读】
 
统计局:中国房地产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本报讯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828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比上年同期加快3.7%。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表示,虽然涨幅已在收窄,但房价仍在上涨,说明我国房地产调控仍然面临着较大压力,还需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加强房地产调控。   据统计,今年以来大多数主要城市房价仍在上涨。全国70个大中城市数据显示:3月份68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4月份67城上涨,5月份65城上涨。   对此,盛来运表示,从各月房价数据情况来看,房价上涨城市个数减少,环比涨幅收窄,表明3月份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正在产生积极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房价上涨城市个数仍较多,环比价格涨幅虽然在收窄,但房价仍在上涨。盛来运强调,我国房地产调控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后期还需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加强房地产调控。   此前,新“国五条”的推出,为2013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从严定了基调。而3月1日,“国五条”细则的出台明确了调控的走向。今年4月初,主要城市集中公布了2013年房地产调控目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