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战犯永富博之:设置安慰所 用刀
13
  中央档案馆15日公布了日本战犯永富博之的侵华罪行自供提要。  据永富博之1955年2月笔供,他1916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1938年在中国江苏省吴江县任华中派遣军宣抚班班员。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投靠国民党阎锡山部。1949年在山西被
▲云阳水怪(划圈处)  近日,有人称云阳县龙缸景区石笋河出现神秘大水怪,长约5米,身体黑色,并有目击者拍下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究竟是不是水怪?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对此事进行调查。  网络上流传的《云阳龙缸景区石笋河中惊现大水怪》视频,时长46秒。拍摄者站在高点俯拍水面。从画面上,能够清晰看到在绿色平静的水面上,有一个巨大的黑点从左岸往中心移动,大概游弋了30秒,又徐徐沉入水下。  昨日,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营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盖下坝水库建成后,一直有村民反映在石笋河中看见大鱼,一个月前越来越多的村民自称目击水怪,“村民说,水怪身长5米,身上是黑色的,变天的时候就会出现。”  曾亲眼看见水怪的云阳电视台记者刘太兴告诉记者,他每周蹲点调查,观察到水怪的活动范围在石笋河石笋根脚,阴雨天难以看到踪迹,“体型像一条鱼,黑乎乎的一团,但具体是什么并不清楚。修栈道的工人和村民称水怪是一千多斤重的鱼,一般在水下一两米深,看上去好像没上来,但是一旦沉下去尾巴就会扫出很大的浪。”刘太兴说,根据连日蹲点,他发现水怪一般在雨过天晴、或者要下雨、变天的时候出现。  有村民猜测,石笋河景区位于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当地流传石笋河景区原有两个深潭,分别叫大鱼泉和小鱼泉,有大鱼存在。水位还没有上升以前,小鱼泉下面的山是空的,里面有很大的像水库一样的空间,可能现在水位上升后,下面的压力过大,就出现了所谓的大型水生物。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李英文在看过水怪影像资料后认为,水怪有可能是鱼群。李教授称,拍摄水怪的距离约1000米,影像中是一个黑乎乎的阴影在游动,从这个阴影不断变幻的形状来推测,他认为所谓的水怪不过是聚集的鱼群。  李教授告诉记者,要最终确认水怪到底是什么,需要更仔细的观察,把船开到水怪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船上蹲点,近距离观察;也不排除水怪是大鱼或者其他生物的可能性。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实习生 郑夏
【全文阅读】
        一些欧美女性晒出自己的腿毛照  炎炎夏日,脱毛成为不少女性必做的“功课”。现在,一些欧美女性开始对脱毛蜡和刮毛刀说“不”。她们提倡自然美,还在网络上展开轰轰烈烈的“晒腿毛运动”。  一个名为“毛腿俱乐部”的网络社区在照片分享网站tumblr上邀请女性晒出自己的腿毛照,获得热烈响应,迄今已有数百人勇敢晒出照片。这家俱乐部还设立了一个名为“超级大毛腿”的博客,号召女性团结起来抵制剃刀。  英国《每日邮报》14日引述博主“萨拉”的话报道:“这个博客是为那些有浓密腿毛的女性而设,让我们的腿成为冠军吧!”  网友Swankified上传了一张自己的腿毛照并留言说:“我再也不用为天生的体毛感到羞愧了,真自豪。不刮腿毛后,我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找回自信。看其他女性的(腿毛)照片帮我很快适应了这个情况。”  她说:“我发腿毛照是因为喜欢它们,喜欢它们的样子。它们提醒我,我不用对自己的身体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情。另外,现实生活中支持这样做的人并不多,因此能从网络社区上获得同道中人的支持真好。”  还有网友留言说:“看着腿毛在游泳池或海里左右摇摆的感觉真好。身边的人都觉得我腿毛密,但我要留着它们。这不仅是出于自我肯定与接受,也是为了那些曾经像我一样的人,那些认为体毛重羞耻的人。”  “脸谱”网站上也出现了类似的群,名为“女性抵制非必要修饰”,当前有约1400名成员,且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个群这样描述自己:“我们认为,每个人都不应该被强迫接受与性别有关的身体规范,应当对身体有绝对自治权。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抛却政治、社会、经济等条件的约束,尽情地展示自己喜欢的身体形象。”
【全文阅读】
  据永富博之1955年2月笔供,他1916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1938年在中国江苏省吴江县任华中派遣军宣抚班班员。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投靠国民党阎锡山部。1949年在山西被俘收容,1950年12月9日被逮捕。  重要罪行有:  1938年1月,作为国士馆学生,在到达南京下关前的路上,看到“有好几万连数都数不清的尸体”。在南京下关,将1名跳到江中的“俘虏开枪打死”。  1943年10月―11月,在太岳山脉,将中国居民6人,“由高山顶上将全体人员推下去而予以杀害”。“于某村将中国妇女孩子20人赶到窑洞内予以烧杀”。  “我由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直到日本战败为止,将所犯罪恶作一计算来看:由我亲手直接杀害的中国人共计61人”。我命令而杀害的总人数为166名;奉命而下令惨杀者41人。  “对妇女的强奸罪恶7件(其中有夫之妇为5名,姑娘2名);设置安慰所而供日军及保安队员的兽欲罪恶为3件,12名妇女;我奸污的中国妇女为18名(安慰所妇女5名,饭店女招待4名,私娼8名,使女1名)”。  (据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全文阅读】
            据《法制晚报》报道, 故宫着火了?7月14日,网上出现三张故宫在修建筑附近冒出白烟的照片。不过,核实后大家发现,此处起火部位并非故宫建筑,但其距离故宫仅有几米。  故宫博物院14日发布情况说明表示,故宫方面对一些不法游商和社会流浪人员长年徘徊在故宫周边的角落十分头痛,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14日13时左右,一位市民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称,故宫的一处在修建筑冒起了火苗和烟,现场还“来了武警和消防车,现在正在喷水”。网上照片显示,在一处被施工网包围的建筑附近,白烟有数米高。由于建筑前有树木遮挡,现场的情景看上去像是这处建筑正在着火。  经过核实,14日,在故宫外墙南筒子河西北角公共绿地松树下,一流浪人员捡拾的一堆塑料瓶、报纸等废品起火冒烟,被北京六建集团施工方保安人员及时发现。他们立即利用手边常备的灭火设备进行扑救,迅速控制了火情,随后赶到的公安消防人员进行了妥善处置。“未造成任何损失。”故宫方面表示。  7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故宫外墙南筒子河西北角,经一名环卫工人指引,发现起火点位于东华门路拐弯处大槐树后的一棵松树底下。“着火点就在施工围挡外面。”北京六建集团施工方的两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前,北京六建集团一直在修缮故宫雁翅楼,在施工外围设置了围挡。
【全文阅读】
现在的家谱印上了照片奉化蒋氏家谱用宣纸印刷的家谱  花两年、三年甚至上十年;动辄花费几十万;修成还要请戏班子唱几天大戏;女性不仅名字上了册谱,照片也贴了上去―  一个月前,一个名叫杜次志的苏州人慕名跑到鄞州区史志研究会荣誉副会长杜钟文的办公室,想要从这个因研究家谱名声在外的本家那里,了解自己家族的迁移历史。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不计其数的中国家谱及其编撰刻印技艺,足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宁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修家谱的队列中,杜钟文就是其中一位,而且,他不仅花费三年时间新修了自家的家谱,还对宁波大市共650种家谱进行了深入研究。昨天,在鄞州区委党校杜钟文的办公室里,他带着记者走进家谱的海洋,细说了关于家谱的种种故事。  通讯员 石婉羚 记者 叶佳 文/摄    “新修、研究家谱,个人觉得很有乐趣,很有价值。我曾经给一些人讲过如何修家谱的课,你看,这些都是别人给我寄来的他们家的家谱。现在,修家谱的人越来越多了。”杜钟文翻开一本本家谱,指给记者看,其间,还正好有快递员送来了装着家谱的快件。  在由杜钟文编撰的一本鄞地家谱文化建设的工具书里,记者看到,该书收录鄞地氏族家谱650多种,其中属于同姓不同始迁祖或支派的家谱420多种,合计姓氏117个。可以这么说,整个宁波现存家谱的总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杜钟文说,现在,鄞地民间纂修家谱的风气日盛,光在原有家谱的基础上进行修纂并即将完成的家谱就有近10种,如天童上三塘陈氏、鄞西高桥章氏、鄞江建溪唐氏、东钱湖殷湾郑氏、横街林村汪氏、塘溪梅溪周氏等,都在着手家谱新修。  随后,杜钟文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家专营家谱新修、印刷的作坊――图腾印务。这个工作室位于鄞州区,门面很小,由两个小房间组成,里面一间有两个工人正在忙着印刷家谱,宣纸、笔墨香扑鼻而来。在桌子上,很厚重的一本《武岭蒋氏宗谱》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蓝色的封皮,精致的线装本,装帧精美,正是蒋介石先生家的正宗家谱。  “2003年,我给自己家修了家谱,看我们做得好,村里的人也纷纷委托我们做,慢慢地,我就开始专职做这个了。由于修纂家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而且现在修家谱的人越来越多,从以前一年两三本到现在一年10多本,工作量加大了好几倍,所以我们每天都忙得不行。”工作室负责人康海明说。    在杜钟文看来,修纂家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套好家谱要反映姓氏起源、祖群迁徙、人口繁衍、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等诸多信息。他说,“小到一个村落,大到十数个村落,还可能要跨村、跨县、跨市、跨省、跨国去了解情况,修家谱的人没有文化、实力、热情是修不成的。研究地方史志本身就是我的爱好,但是,我家的家谱新修我还是断断续续用了3年的时间。”  奉化73岁的老人吕素林也说,他就在修纂家谱上花费了大把大把的精力,作为“修谱理事会”的执行人,两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修家谱的路上。“我先要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入谱登记,收集资料,过程中不能出一丝差错。家族成员在美国和中国台湾、香港、上海、黑龙江等地的,除了电话、信件联络,有些我还得亲自去拜访。当然,也有隔了好几代的家族成员,怎么都联络不上,这是最遗憾的。”  康海明则告诉记者,从他承接的一些家谱印刷来看,两三年时间算是正常的,有一个陈姓人家甚至花了10年都没有完工新修的家谱。  至于修纂家谱的费用,康海明说,这就不好说了,总之两个字:不菲。  孙先生今年46岁,在宁波做生意,去年孙氏家族修谱,他捐资30万元,谱书修成后,他又在自己村里的祠堂请人唱了三天大戏。他说,自己有能力为祖先、为家族做点贡献很开心。  康海明说,一般说来,一本家谱新修完成动辄几十万是很正常的,像记者在工作室看到的《武岭蒋氏宗谱》,光排版、印刷费用就花了近20万元。“我们之前承接的一本家谱,每本200多张全宣纸印刷,加上数百本的印刷量,这一来,光印刷、装订等费用就达到了50余万。现在有一本松岙的《卓氏家谱》,里面有6000多户人家,这个家谱的费用肯定也不低。所以,没有一定经济能力还是完不成的。”  修家谱为什么会这么贵呢?杜钟文说,过去的人因为没有什么钱,只印刷1本、2本,现在的人则印数增多了,少则10多本,多则500、800本,还是宣纸印刷,不像过去,多为手抄本、木刻本,自然花费就高了。    在研读多本新旧家谱之后,记者发现,如今,家谱新修也有了一些新变化。  比如,过去,女性的名字在家谱上是不可能见到的,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但是,新修的家谱不仅有了女性的名字,还有女性的照片。  记者在随意翻新旧家谱时发现,在旧家谱里,如果一个家族里有人生了两个女儿,只会在家谱上标注“女二”,并不标注具体名字。新家谱就不一样了,哪个男子娶了媳妇,媳妇的名字和照片在上面都会看到。“女性破天荒地上了谱册,这些都是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的体现。”杜钟文说。  不同的家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一些个性化的家谱看后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记者发现,除了女性名字、男女照片上谱册,一些新修家谱中还加入了一些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族人的身份证号、所毕业的院校、获得的一些荣誉证书等等。这些在以往老式家谱中不曾见到的内容,如今已是司空见惯。  杜钟文说,由于对家谱关注日久,他自己也逐渐形成了当代家谱编撰理念,认为:一本能成为传家之宝的当代家谱,一定要呈现“三脉一风”,且图文并茂。三脉一风即以世系、世传而明血脉;以地理、乡情而示地脉;以艺文、专记而传文脉;以家规、传略而弘家风。    杜钟文分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庭史记录下来。修家谱既能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之间的凝聚力,也是游子维系家乡感情的文本,能促进奋斗在外的人寻根认祖。而且,家谱是承载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有学术价值。  “由于大量家谱散落在民间,对其收集整理乃至开发利用仍然任重道远,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进来。”最后,杜钟文发出了这样的倡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