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官方称楼市限购未松绑 房地产
6
  广州7月31日电 (王华 黄晓玲)近期中国多个城市松绑商品房限购,这股风潮是否会蔓延至广州,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如桂7月31日在发布会上明确回复:限购没松绑、房地产税没收到通知。  除北上广一线城市尚未见动静外,中国已有20多个城市相继取
  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住房发展(中期)报告》显示,我国大中城市房价呈现由全线上涨到普遍微跌的主动调整态势,中国楼市告别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正逐步回归理性。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与5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5个,较上月大幅增加20个,城市数量达到2011年1月份以来最多。此外,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也降至7个,较上月大幅减少12个,其数量为自2012年2月以来最少。  “从价格下降的城市数量来看,70个大中城市中止涨及下降城市达到九成,大中城市房价已由全线上涨转向普遍微跌的局面。从价格下降的幅度来看,当前房价同比、环比变化情况已与2011年底楼市调整时期水平基本相当。”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说。  值得注意的是,楼市调整还只是开头。“从一二线城市看,2013年市场的疯狂上涨诱发大量新房集中上市,为消化结构性过剩与阶段性高供给,普通商品房价格将进入为期2―3年的调整期。尽管长期拐点尚未出现,但短期下跌难以避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邹琳华说。  “尽管根据我国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动力,及人口流向拐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我国住房市场不会断崖式崩溃。”倪鹏飞说,“种种迹象表明楼市暴利时代已经终结。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倪鹏飞也认为,今年的楼市调整有利于消化2010年以来的过度库存,有利于稀释楼市泡沫。“市场的问题要交给市场解决,对于这次市场自发的调整,地方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更不要刚开始调整就急于救市,要顺应趋势引导市场理性回归。”  专家预测,在下半年中央“微刺激”保障宏观经济稳中有进的大背景下,一线城市松绑限购的可能性不大,而其他二线城市和热点城市调整将延续全年。楼市调控则将继续关注中长期制度建设,“分类调控、区间调控、双向调控”成为楼市调控的思路。  考虑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由户籍分割引发的“半城市化”问题导致的市场严重空间失配的现象将有所缓解。但是受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一、二线城市仍将是住房矛盾突出的城市,而三、四线城市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将凸显。2015年至2030年间,中国住房市场仍将保持严重分化的特征。  据人民日报
【全文阅读】
          今年入夏以来,不论是小区的广场,还是小区的林荫道,常被商业活动占据。  营销楼盘的,卖净水器的,拉保险存款的,卖品牌饮料纯净水的等等,商业横幅扯满了树梢,广告牌子挡在路口。这些商家搞完“利民”活动后产生的垃圾不处理,彩页纸张散落得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甚是扎眼。商家为了搞宣传促销,加强影响力,还聘请了主持人,配有扩音喇叭或音响,需要时,锣鼓架子也“不差钱”,不怕居民听不到。那噪音大得惹人心惊,没个超然淡定雷打不动的心态,是很难入眠的。这种场面年年有,尤其是夏天和周末,更别想消停,让人苦不堪言。没办法,谁让你小区居民多,社区面积大呢。  本来我们的小区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清清静静的,大家都觉得幸运,知足。比起那些开放式小区来说,我们的小区空气清新环境怡人没缺点可说,可是现在我无颜再说这样的话,因为不论你下班回来,还是亲戚朋友来小区里做客,都有一种错觉:我(你)家是在这里吗?怎么像个集市?很多居民抱怨说,这是我们的家园吗?颇有种家园被毁的屈辱感。  据了解,这些商家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来小区搞宣传搞销售,是给物业部门“打点”了的。收了好处费的物业部门,允许其在小区里进行各种活动,可是对于商业活动导致的脏乱差环境的无视,让居民们寒心。  面对被商业活动搞得面目全非的小区面貌,盼望物业部门以本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为重,还小区本来的面貌,清净的环境。不要一味追求来路不正的利益,还居民安静的家园,这是小区广大居民共同的心声。
【全文阅读】
  日前,记者从石家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2014年度住房公积金结息对账工作已顺利完成,为方便缴存职工及时核对自身住房公积金账户情况,该中心将继续开展免费邮寄住房公积金结息对账单业务。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公积金结息有关规定,住房公积金自存入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之日起按国家规定的利率计息,每年6月30日为缴存职工结算利息。目前,石市2014年度住房公积金结息对账工作已顺利完成,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30日,共为全市869271个职工个人账户结算住房公积金利息362820291.19元。  石家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人士提醒,广大市民可拨打24小时客服电话12329进行住房公积金相关查询。(记者 陈霞)
【全文阅读】
          房地产宏观调控已经成为试验中央政府政策权威的试金石。  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就曾几次出现调控越严、房价越涨的怪事,政府调控政策的权威由此大打折扣。最近,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政府4年前提出的限购令,至今并无明文取消,但各地居然竞相取消了。这是为什么?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十条”)。此后,北京率先发布落实通知精神的“京十二条”,规定对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家庭暂停售房,对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税的非本市户籍家庭限购1套住房。房地产限购大幕由此揭开。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一批41个限购城市中,4个直辖市、26个省会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无锡、苏州、三亚、佛山等6个热点城市赫然在列。2011年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由此限购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但进入2013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两极分化。在年底召开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时任住建部部长的姜伟新提出,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控,实施双向调控、分类指导,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和住房限购政策;对房价开始下跌的城市,要注重消化存量,控制新开发总量。今年两会,这一政策进一步明朗化。  这一政策透露出房地产调控思路的转变,即更多地依靠市场化手段,同时赋予各地更多的灵活性。作为通过行政手段人为限制购房,特别是限制外地人购房,限购令从它出生那天起,就饱受诟病。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限购令。今年以来,限购城市开始不断试探这一政策的底线。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目前,46个城限购市中已有近6成松绑。  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或者住建部从来没有下文或发通知,明令取消限购令。正因此故,各地取消限购令的办法可谓五花八门,除明确宣布取消限购的城市外,更多地方采用的是“曲线取消”策略,如通过部分取消限购区域、放宽落户限制、调整限购户型、调整公积金贷款、税费减免等方式;有的地方则只做不说,明明已经取消,却极力否认;有的地方只发口头指令,并不正式发文;还有的地方,一会出台取消限购,一会又说收回了,搞躲猫猫。也有一些地方,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认真实施过“限购”。  “新国十条”出台时提出:在一些“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但实施的结果不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限购,而是由住建部确定限购城市名单,而且一限购就是4年。  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实行限购、何时退出限购,为什么搞得躲躲藏藏的?住建部既然下过一个限购城市名单,面对此情此景,正常的反应只能是两个,要么重申限购令,要么公开取消限购令,但住建部至今没有明确表态。政府政策法规的发布、实施以及取消,照例应该由同一政府部门作出,如果这个部门不作为,而任由各地自行其是,群起效尤,将来的政策还有多少执行力?  有人说,对各地取消限购令的做法,住建部是默认的。如果此说纯属猜测,倒也罢了,果真如此,那就更奇怪了。
【全文阅读】
  银监会日前宣布,为加大对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批准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开业。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银监会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重要措施。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开业,意味着中国版“住宅银行”启动。随着近1亿转移人口即将在城镇落户,担负政策职能的“住宅银行”,将创新城镇化融资方式,服务中低收入及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旨在助力新型城镇化融资的住宅银行,将对我国保障房建设乃至房地产融资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银监会批准国家开发银行住宅金融事业部业务范围为:办理纳入全国棚户区改造规划的棚户区改造,及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贷款业务等。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开行新增承诺棚改贷款676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发放2195亿元,惠及棚户区居民213万户。记者从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了解到,下一步国开行将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力度。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棚改效应显现,土地资产化提升,财政收入增加,不仅债务问题有效化解,城市综合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大大提升。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改造的各类棚户区470万户,这一规模的改造需要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这意味着在经济乏力、新增长点尚不明显之际,棚改工作将担负起重要作用。  根据国务院要求,中国住宅金融机构将发挥依托国家信用、服务国家战略、资金用保本微利的金融供血作用。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介绍,国开行将确保每年发放贷款60%以上,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为了统一防范地方发债风险,地方政府将接受信用评级,并设立负债的天花板。  分析人士认为,继“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中国版“住宅银行”启动,中国将形成“开发性住宅金融机构+个人公积金住房储蓄”的住房金融体系。  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30万套,基本建成28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76%和58%,完成投资7200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目前,包括棚改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的调整期、政策的完善期。要在稳增长与保民生中求得平衡,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选择。”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