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法语联盟乔迁新居 法语“盟友
18
  济南7月14日电 (黄品璇 邹伶俐)一场别致的聚会14日傍晚在济南市闵子骞路一栋写字楼5层举行,一百余位法语爱好者用独特的方式庆祝远在六个时区之外的法兰西共和国225周年国庆日。  正值济南市法语联盟乔迁新居,济南法语联盟校长白思杰(B
  7月14日电 今日,故宫博物院发布声明,否认网上有关“故宫有一处在修的建筑起了火苗和烟”的消息,声明中表示火源来自在南筒子河西北角公共绿地处松树下,而非故宫管辖区域,并称火源已被北京六建集团施工方保安人员及时扑灭,而且随后赶到的公安消防人员也对着火点进行了妥善处置,故宫方面还表示此次着火未造成任何损失。    关于有网友发布微博称“故宫在修建筑起火”的说明  2014年7月14日13:03,网友“风车南下看菜花” 发布了一条新浪微博,称“故宫有一处在修的建筑起了火苗和烟,来了武警和消防车现在正在喷水。故宫的应急处置很快。天气太热了,希望不要引起损失”,并配发了相关图片。  经核实,起火部位并非故宫在修建筑,也不在故宫博物院管辖区域。中午约12:45,在南筒子河西北角公共绿地处松树下,一流浪人员捡拾的一堆塑料瓶、报纸等废品起火冒烟,被北京六建集团施工方保安人员及时发现。他们立即利用手边常备的灭火设备进行扑救,迅速控制了火情,12:48将明火扑灭,随后赶到的公安消防人员进行了妥善处置,未造成任何损失。
【全文阅读】
          倾百万家财解6000年前彩陶之谜  ――一个仰韶遗址农民的文化守望  “老祖宗留下这么漂亮的彩陶,我能复原工艺吗?”14年前,生活在仰韶遗址的农民杨拴朝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从上游奔腾而来的黄河,流经以丘陵为主要地貌的河南省渑池县时水势已渐平缓。1921年,距今约5000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在当地仰韶村被发现并命名,因证明了中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广受瞩目。  杨拴朝就出生在附近的南村乡柏树村,童年时期经常在黄河边捡到彩陶碎片,唯一的用途是拿来打水漂玩。直到30多岁,他才明白这些碎片与他隔着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而他脚下所踩的土地,有着多么绚烂厚重的文明需要人传承。  “那时候考虑得简单了,想着陶器能有多复杂啊,制陶师傅们不是天天做盆儿啊罐儿啊的?”复原仰韶彩陶工艺的念头初起时,他完全不曾预料自己将走上怎样艰辛漫长的路。  2000年,杨拴朝就地挖了土窑,烧遍方圆十公里内的各种土质。从800℃到1050℃,每10℃一格,各种窑温他试过无数遍。4年后,合适的原材料陶土终于水落石出。  杨拴朝高中都没有读完,为破解仰韶彩陶的密码,他看书学习,请教考古专家,硬生生从“土得掉渣的农民”修炼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甚至撰写论文,创造性地提出“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圆点纹饰是指纹”一说。  研究彩陶复原工艺的数年间,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妻子打理的饭馆,利润也多变成了一窑又一窑烧坏的彩陶。山穷水尽时,他贷款近百万元,亲戚朋友借遍了,银行利息还不上,孩子问“为啥我们日子过得这么紧张”。  “亲戚都说我不正干,见面躲着走。”杨拴朝不愿回忆那十多年的生活,“心力交瘁,觉得对不起家人,有点活不下去了。”他想过退却,但一种模模糊糊的守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却始终萦绕在心头。  此前,附近村庄因小浪底工程整村搬迁,他不仅拍下7000多张如今看来充满怀旧气息的生活画面,还倾尽百万家财抢救出大量匾额、家具、农具等民俗实物。  “全村三四百口人整装待发,突然扑通对着黄河跪下,说以后再也看不到生养的地方了。”这故土难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杨拴朝,“能不能把移民带不走的风土人情留下来,给子孙留个念想?”  正是在走村串巷收集民俗实物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在仰韶的考古专家,并邂逅了仰韶彩陶,从此眼睛被一种更灿烂的文化所照亮和吸引。  2007年,杨拴朝成功烧制出第一批彩陶作品。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双连壶,古老的彩陶艺术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神采,让人真切感受到文明的活力。  如今,他烧制的彩陶艺术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符号远销英国、瑞典等多国,还在茶具等生活用具上寻求突破。杨拴朝希望,仰韶文化能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曾经想过退却,但想到仰韶文化能在我这里得到传承发展,感到还是值了!”杨拴朝用前半生诠释了一场普通人关于守望和传承的文化苦旅,谈及未来仍不改初衷,“有幸生在仰韶遗址,传播仰韶文化是我一生的使命。”记者罗辉、林嵬、双瑞
【全文阅读】
  李希慧老师找到了!今日清晨,这名失踪多日的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刑法学教授的家人证实,在接到一名环卫工人的线索后,将李老师接回。  此前李老师所在的北师大法学院悬赏5万元寻求有价值的线索。上午院方表示,明天将把这笔钱送到环卫工人手中。    据李希慧老师的儿子介绍,他们是于今天早晨6点多,接到一名环卫工人的线索电话后,赶到崇文门东大街附近的,“当时父亲就坐在路边,身体比较虚弱。”  李老师的儿子表示,目前李希慧正在医院接受各项身体检查。值得一提的是,他最终被发现的地点,也和之前怀疑的去往东城区不谋而合。在调取李希慧失踪路口的监控录像后,发现他去往该方向的可能性较大。  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李教授的爱人李女士介绍,7月9日晚她与老伴从超市出来,两人在回家的路上走散,“正一起过街呢,我到马路对面回头一看,老伴儿不见了。”李女士回忆,老伴儿走失的时间大约是当晚6时20分,位置在积水潭桥附近。  据介绍,李希慧教授在最近半年出现智力障碍,不懂得求助他人,因此家人十分着急。  李女士随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寻人消息,详细描述了李希慧走失当天所穿着的衣服、鞋子和他所骑自行车的型号等信息。  事发后,不少北师大的师生都连夜投入了寻找。而他所在的北师大法学院更是悬赏5万元,寻求有价值的线索。    李教授走失的消息发出后,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参与并组织寻找李希慧教授的北师大法学院一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在网上发布搜寻李老师行动进行时的志愿者招募消息后,很多师生报名参与寻找李教授,他们于12日和13日集中在北新桥、天坛和颐和园附近进行搜寻。  “学院一老师连夜从韩国赶来参与寻找李老师。李老师是一名非常受师生欢迎的教授。”她说,有时搜寻到凌晨4点,参与的人数达到将近两百人,还有一些住在郊区的毕业生等也参与了搜寻。  今天上午,法学院一名老师告诉记者,得知李希慧被找到的消息,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目前李教授正在医院检查身体。  这名老师说,虽然目前李希慧还是学校法学院的在职教授,但因为其身体状况最近半年不太好,其负责的教课一事,学院已经妥善安排好。  “明天上午我们会兑现给环卫工的奖励,学院会派人送钱给他。”他说。        今天上午,北师大刑法学教授阴建峰告诉记者,从学术上来讲,李希慧是一名资深的刑法学学者,他是我国刑法学领域最早的一批刑法学博士后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指导硕士生一直到现在,在刑法界也有很高的地位。  “这次这么多师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搜寻李老师,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李老师很受大家的欢迎。”阴建峰还回忆说,近两年他和李希慧一起共事,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经常健忘,后来学院与其家人商量,让李希慧教授在家休养。  李希慧教授最近一两年都没有在学校教书,学院已经派专人协助他指导他所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文/记者 张丽 刘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