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1应用精选
年终观察:中国百城房价连跌收尾 楼市仍在艰难盘整
64
2015-10-31

  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庞无忌)2014年中国百城房价在连月下跌之中收尾,房地产市场也在持续的下行调整中进入新的一年。专家预计,随着楼市进入新常态,市场波动 ...

分隔线
不动产登记拉开帷幕 业内称楼市调控手段面临转向

  辞旧迎新,政策先行。就在2014年12月22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国土部将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平台,以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实时共享。  新规迎新年,“不动产登记”究竟有何影响?也将成为2015年头一个被市场关注的话题。  时间表  2018年前登记体系基本形成  事实上,全国省级不动产统一登记前期工作已全面拉开帷幕。国土资源部网站信息显示,截至今年4月25日,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明确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负责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工作。其中,河北、黑龙江、山东、湖北、江西5个省已经正式建立不动产登记联席会议制度,北京、辽宁、黑龙江、广东、四川5省(市)已在国土资源厅(局)内成立了不动产统一登记领导小组,启动了相关工作。  从不动产登记工作的计划来看,今年4月份国家就公布了时间表,即2014年建立统一登记的基础性制度,2015年推进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过渡,2016年全面实施统一登记制度,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  对于此前备受关注的“以人查房”能否实现,条例中的规定是,不是谁都能查,只有有关国家机关和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才可以依法查询,特别强调要保密。“查询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单位、个人应当向不动产登记机构说明查询目的,不得将查询获得的不动产登记资料用于其他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不得泄露查询获得的不动产登记资料。”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  意义  楼市调控手段面临转向  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推进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来讲有哪些意义?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从楼市的调控来讲,不动产登记其实就是指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登记联网。尽管个人住房信息登记联网只是不动产登记的一小部分,但是,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对于以税费调控为主的技术条件的建立、以“差别化”措施对楼市进行分类调控、调节存量房城市供求关系、楼市长效调控机制的建立等调控手段的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具体来说,房地产税(房产税)、交易环节的增值税等税费调控手段的试点及扩围,需要家庭房产的详细数据作为依托。同样,通过通联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及时发现房地产资金流向的变化,尤其是针对部分城市或区域异地购房、不合理的楼市投资投机现象,可有针对性的出台差别化措施进行分类调控。不动产登记后,可在此基础对各个城市存量“空置房”做出判断,可据此对存量“空置房”采取差别化“空置税”措施。  张宏伟表示,未来几年内,关于房地产方面的税制改革顶层设计势必会逐步推出。最终,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税费经济手段会更加突出,以税费手段改变市场需求结构,坚持“去投资化”,使市场回归自住属性,促使楼市长效性调控机制逐步形成。  实施  未提“强制登记”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不动产登记意味着什么?对此,高策机构董事长、总裁陶红兵认为,不应过度解读不动产登记条例。“既不要拔高它,也不要认为它不重要。实际上是通过登记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对各种不动产有个统一平台,国家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掌握不动产总体的状况。”  陶红兵表示,不动产登记条例并不会马上带来房产税和遗产税,它只是给两税的出台提供一些条件,不动产登记是从2018年才开始正式进入操作实施层面的。“并不是说今天有了这个条件,明天房产税就要出台,我认为房产税和遗产税的真正出台还早,到2018年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我们再来看房产税什么时候推出。”  根据条例规定,登记不动产首先需由登记人提出申请、提交资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审查材料或实地查看后,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这一流程,与办理房产证基本一致。  陶红兵认为,根据条例的内容,登记需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并不是强制登记。只是在涉及到交易、转让、抵押等发生权利转移的时候才需要登记,如果不登记权利就无法实施,但并不代表买房合同和房产证就无效。“很多人买了很多房子只要不转卖不需要登记,可以到卖的时候再登记。”陶红兵表示。  本报记者 陈静思[阅读全文]

2014年广州楼市价涨量跌 成交量同比下跌23%

   网易房产数据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广州市一手住宅成交71113套,同比下跌23%;均价从2013年的每平方米13278元上升至每平方米15014元,同比上升13%。楼市总体呈现量跌价涨态势。   2014年一二季度,广州楼市不温不火。到了下半年,受益于多重政策利好,网签量相比上半年有所回升,其中从10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成交超过7000套,而12月则创下当年成交高峰,网签量达9278套。   2014年广州市土地成交金额超841亿元,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800亿元目标,同比2013年762亿元增长10%。从各类型土地成交金额看,居住用地仍为成交大头,占86%。新华网广州1月1日电(记者王凯蕾)[阅读全文]

北京公积金贷款最高120万元 贷款取消评级

  多年来持续的市管公积金贷款评级、最高只能贷款104万元的天花板终于被打破。昨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借款申请人购买政策性住房或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120万元。  额度突破104万  在北京,公积金主要分为“市管”和“国管”两种,昨日进行调整的为市管公积金。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支持缴存职工利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买自住住房,经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同意,调整了贷款政策。  住房公积金在保证缴存职工提取的前提下,优先满足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借款申请人购买政策性住房或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120万元,购买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非政策性住房或第二套住房的,贷款最高额度仍为80万元。  经计算,如果缴存职工未婚,无住房记录、无个人住房贷款记录、无住房公积金购房提取记录,假设购买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商品房,房屋单价3万元/平方米,房屋总价为180万元。如符合上例中的各项贷款条件,其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个人部分只要在840元之上,即可申请到120万元的贷款。  贷款取消评级  以前,购房人如果想利用市管公积金贷款,首先要做的就是提交材料评级,进行个人信用评级。市管公积金中心网站显示,一般来说,A级对应的是最高80万元;AA级对应的是最高92万元;AAA级对应的是最高104万元。  而在新政中,贷款额度不再依据个人信用等级上浮。相关负责人说,这是管理中心在继续执行贷款差别化政策的前提下,支持缴存职工购买政策性住房和中小户型首套自住住房,调整贷款最高额度,提高缴存职工住房消费能力,满足职工基本住房的贷款需求。  相关负责人说,借款申请人还应符合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缴存时间、首付款比例、抵押物评估价值等相关贷款要求。  这名负责人计算,一对夫妻双方无住房记录、无个人住房贷款记录、无住房公积金购房提取记录,假设购买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商品房,房屋单价3万元/平方米,房屋总价为240万元。目前,30年贷款期限年利率为4.25%,基本生活费标准每月不低于1092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12%,在夫妻双方均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个人部分之和只要在971元之上,即可申请到120万元的贷款。而若按照此前的评级标准,他们甚至很难评到AAA级,顶多也就能贷款92万元。  外地缴存可合并可贷款  对于一些曾经在外地工作,如今回京工作且不满12个月缴存时间的市民来说,新政中的“利好”在于可以合并计算缴存时间。  新政中说,对于曾经在外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北京缴存不满规定缴存时间的职工,缴存时间可以根据原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合并计算。  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小赵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在外地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2014年7月至12月在北京连续缴存。若当前缴存状态正常,则小赵持原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可向管理中心申请贷款。  有外地住房公积金缴存记录的职工,其缴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符合要求的缴存证明,经中心审核,确认相关信息无误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可申请贷款。  对于一直在外地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北京户籍市民,这次新政也敞开了贷款的大门。  新政显示,在外地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北京户籍职工,在北京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可持就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向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贷款。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北京户籍的缴存职工小孙在外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北京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其可持就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向管理中心申请贷款。  取消新建商品房评估  据了解,这份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相关负责人说,以往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而在这个文件中,还取消了新建商品房的评估环节,也就等同于取消了评估费。  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为降低贷款中间费用,减轻职工的贷款负担,管理中心在新建政策性住房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取消新建商品房评估,并已在贷款业务中执行。  但考虑到二手房需要确认房屋权属、房屋价值、房屋使用年限等因素,需要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认定,因此,目前购买二手房申请贷款的,仍须进行评估。  他说,《北京住房公积金贷款办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抵押加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借款申请人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贷款担保方式。目前北京市没有要求强制性机构担保。借款申请人购买二手房,经与卖方协商,可以选择抵押担保方式,在抵押登记完成后发放贷款。本报记者 耿诺[阅读全文]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