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项目需要开放眼光与合作思
31
  日前,文化部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进行公示,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扩展项目有147项,占了几乎一半。  比如说剪纸,就有静乐剪纸、桐庐剪纸、浦城剪纸、水族剪纸、定西剪纸、回族剪纸,涉及福建在内的6个省份;太极拳也包
      刘益谦:确实有点不合适  文物专家:这叫玩格  网友:淘宝几十元有明代气息  日前,收藏家刘益谦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办理2.8亿港元鸡缸杯交接手续过程中,用这件天价文物喝了杯茶,引起激烈争议。昨日,刘益谦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他也进行了反思:“确实有点不合适,不尊重文物。”网友们也很好奇鸡缸杯喝茶的感觉,纷纷上淘宝淘仿制品。      昨天记者联系到刘益谦,针对用鸡缸杯喝茶引起的争议,他正面回应说,“拿鸡缸杯喝茶这个事情,确实有点不合适,不尊重文物。但我当时确实没想那么多,就是蛮兴奋,我想试试用它喝茶到底是什么感觉,毕竟那么多人连亲眼见它一眼都没可能。而且当时杯子擦都没擦,我确实很激动。倒上茶,一试,其实还是那个味,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个感受。”  在谈到上手这件鸡缸杯的第一感觉时,刘益谦说:“鸡缸杯光滑得不得了,又糯又温和,语言都无法形容。这种鸡缸杯的工艺现在绝对做不出来,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顶级的水平,后世的人都突破不了,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明成化鸡缸杯写过诗呢。”  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瓷器专家组组长、高级鉴定师赵德均在接受采访时说:“刘益谦此举完全合情合理,作为目前拥有鸡缸杯的人,他这样做是收藏家的最高境界,四川话叫‘玩格’,瓷器有贵有贱,但它们生产出来的目的都是供人使用。”      记者昨日在淘宝上输入“鸡缸杯”三字,竟发现有847家网店都在销售这件神器。最便宜的才18元,最贵的则要几千元,大部分都把2.8亿的拍卖新闻作为商品介绍的噱头。  从销量来看,并不是很大,最多的一家才卖了几十件。有卖家告诉记者,他是景德镇的卖家,以前根本没关注过鸡缸杯,但在刘益谦今年4月以2.8亿港元拍得这个小小的杯子后,他就紧急找厂家仿制,5月初就成交了第一笔。至于为何销量不高,他认为文物收藏本来就是小众行为,仿制鸡缸杯虽然价格不高,但也需要对这方面有兴趣才会买。而有的商家直接在商品首页显要位置打出广告,“不一样的亲民价格让您享受‘一掷2.8亿金土豪’的感觉”。从卖家的评价中,记者看到购买者几乎都是冲着2.8亿元的新闻去的,“一分钱一分货,比不上2.8亿元的”“手执之,有成化气息啊,呵呵,好!”“很好奇买了两个仿品,看了一看实在不理解,有钱为什么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据说八旗子弟就是这么把清朝玩死的……”“总的来说,胚胎很工整,釉也上得还算不错,相比我那个2.8亿的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这哪是鸡缸杯,分明是小鸡吃米图啊!”    直径约8厘米,烧制于明代成化时期,距今约600年,因其杯壁上画有公鸡、母鸡,故称鸡缸杯。成化斗彩鸡缸杯为皇家御用酒杯,烧造时要求高,因此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现存于世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被公认为是真品且保存完整的,只有10件。而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拍下的这件鸡缸杯,也创了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格。
【全文阅读】
        Burcin和读者交流Daniil和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的经历,就是书中的故事和内容。在重庆,有这样一个真人图书馆,读者借到的不是一本图书,而是拥有故事的人。大家聚在一起,面对面畅聊人生感悟,在读别人这本“书”时分享自己的经历。  7月20日,四位重庆大学的学生,带着6本来自中国香港和国外的“真人书”,来到三峡广场附近,吸引了近70位读者,不少人还晒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收获新知识,还交了新朋友,很好!”      7月20日下午,在三峡广场附近,一群爱读书的人,正聚坐在一起。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有近70位读者参与活动,每人在进场时,都会拿到一张写着数字编号和人名的读书卡。  这群读者中,以在校大学生居多,还有几位小孩和家长,有高校教师,也有企业工作者。  阅读开始前,两曲热舞调动现场气氛,伴随着歌曲《绿光》和《Timber》,在6本“真人书”的带领下,读者们抛开初次相识的羞涩,陆续走到舞台中间,舞动起来。      现场共有6本“真人书”,他们都是大学生,有瑞士小哥、中越混血儿、土耳其萌妹子,还有港大学子等。准备读书时,6本“真人书”分别在不同阅读区等待着读者,读者们则根据读书卡,进入对应的阅读区。  商报记者走进四号阅读区,得知这本“真人书”名叫汪晓莹,是香港大学物流专业的学生。她站在台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向围坐在她身旁的读者们,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自己利用假期去其他国家的打工生活等。她还在阅读区“暴走”,形象地展示自己在中国香港的快节奏生活。在分享中,不时有读者进行提问,大家还会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中场休息时,除了有趣的游戏互动外,大家还可互换读书卡,进入心仪的其他阅读区。还有些读者在现场意犹未尽,便互留联系方式,相约着网上交流、下次再聚。  如何阅读“真人书”?  1 进场时取读书卡(卡上写有数字编号和人名)  2 根据读书卡,进入对应的阅读区  3 阅读“真人书”,可相互交流  4 互换读书卡,进入其他心仪阅读区      吴书麟住在江北,从事英语相关工作,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真人图书馆活动。他告诉商报记者,他在逛街时看到这个活动,觉得很有意思便参与其中,之后两次他都带着朋友一起来的。  “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种‘真人书’的社交方式值得推广!”吴书麟告诉记者,通过活动,他交到很多朋友,了解国外的知识,这对于他的教学很有帮助。    胡秋雨是西南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大三学生,老家在璧山,她在豆瓣上看到该活动后,便和好友王泰雯一起,从璧山赶到活动现场。“放假在家,多数时间都在上网,有这样的线下交流活动,路远点也要过来。”  胡秋雨笑着告诉记者,比起上网,自己更喜欢在现实中与人沟通,她即将面临找工作的压力,通过分享活动,自己不仅长了见识,还释放了压力,以后有活动,她还会来参加。    相对于这群年轻人,王德义是位大龄读者,他今年35年,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他在现场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有朋友曾参加过真人图书馆活动,还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自己看到后很感兴趣。  “和年轻人聊聊天,能了解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王德义笑着告诉商报记者,他现在才知道,原来有些国家的地铁站里是没有安检设施的,原来俄罗斯服兵役的时间和他之前想的不一样,“我们还可以学习他人,反思自己,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更年轻了。”      在现场,当别人在享受阅读时,有几位年轻人来回穿梭在各个阅读区,他们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蒋中宁,是重庆大学机械专业的大一学生,也是活动组织者之一,他告诉商报记者,真人图书馆源于丹麦哥本哈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在多个国家的多个高校,都有开展此类活动的社团。  蒋中宁说,他主要负责国外“真人书”的联系工作,还有三位校友负责场地等其他事情。“我们从三月份开始准备”,重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二学生吕娇告诉记者,7月份,每周都有一次这样的活动,这是第三次,“以后,每年的暑假、寒假,也都会定期组织。”  “我常常会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蒋中宁说,听同龄人充满正能量的学习、生活经历,让自己进步很多,刚上大一时,他曾沉迷于网络游戏,大一下学期加入社团后,通过“真人书”新朋友的影响,他能更积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活动之外,我常带着他们逛重庆,看川剧,做手绣”,蒋中宁笑着说,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这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现在的年轻人,渴望了解社会,了解外面的世界,沟通方式也趋于多样化。”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学家赵昆生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交流形式,真人图书馆,就是一种新颖的社交方式。  将人作为图书借给读者,目的在于面对面地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营建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和密切联系,提供更具亲和力的、人性化的服务。与网络不同,朋友们走到线下,面对面交流,通过表情和动作可以直观地感受对方想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没有掩饰性,这种活动值得提倡和推广。记者 方芳
【全文阅读】
  时隔6年,王志重拾话筒化身“行者”踏上了万里丝绸之路。7月19日,陕西卫视在西安启动“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临行前,王志表示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将直接参与4档节目的制作。对王志来说,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是“没能带上孩子一起看丝路”。    离开央视《新闻调查》、《面对面》等节目后,王志先后担任过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兼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工作)。2012年7月,王志被调入中国传媒大学工作,担任研究员、校长助理。如今,王志作为一名行者从西安出发。  本次“丝绸之路万里行”由15辆越野车、50位行者组成了全媒体采访团车队,他们将横跨亚欧大陆,从西安开始一路向西,穿越8个国家,最后抵达罗马,进行一次行程长达15000公里的行进式采访。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陕西卫视将打造《空中看丝路》节目,让观众以俯瞰的视角全方位了解丝路全貌,见证丝路穿越之行。同时,还以边拍边播全景真人记录的方式为观众送上《自驾万里到罗马》、《丝路进行时》、《长安与丝路的对话》、《丝路上的陕西人》等多档精彩节目,全方位报道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反映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对于这项活动,王志表示:“加盟主持这样一档大型活动,感受西出阳关、大漠孤烟的美景,吃一口旅途中的美食,听一听路途中的故事,体验旅途中未知的惊喜是一种精神享受。”    对于所要经历的“60天,15000公里”的旅程,不只是精神享受,更有身体上的考验。  王志称:“你看我现在是不是瘦了很多?我每天坚持跑步和其他锻炼,这就是我在体力上做的准备。此外,我还得从知识上做好准备。这次旅途太长了,需要经历的场面太多,到时候可不能丢人啊!”  正因为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王志将参与“丝路万里行”中的4档节目,且多以直播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其中,《长安与丝路的对话》与王志原来主持的访谈节目《面对面》形式相近。王志说:“我非常享受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要向走了20次丝绸之路的作家王蒙学习。”  正值暑期且离家两个月,是否想过带老婆孩子一起体验这场文化之旅呢?王志说:“这次出行很想带着孩子和朱老师一起去体验,但是很遗憾名额有限,孩子也有自己的家庭作业。不过我自己会把此次出行当做暑假作业来完成。”记者 陈和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