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上膛 二手豪宅急入市
29
  不动产登记上膛 二手豪宅急入市  将摸底不动产市场 为未来房产税铺路  不动产统一登记向前再迈一步。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再推进相关法律修改工作。  记者从多家中介获悉,一二线城市都出现了大户型二手房上市增加的现象,预计随着不动产登记的加速,二手房豪宅供应将继续增加。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不动产登记以及户籍的改革显然将有利于人口转移和均衡化,从而推动房价平稳,供需平衡。  “不动产登记是胶囊,市场恐惧的是其中可能夹带的反腐与房产税功能。”  不动产统一登记应该会在2018年之前完成相关工作。责任部门、范围、时间的确定,意味着之前市场一直谈论不休的这一制度将稳定落地,市场各方对此的信心和理解都将增强。  从停滞不前到一路小跑  7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决定按照立法程序要求,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再推进相关法律修改工作。  会议认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推进简政放权,整合部门职能职责、减少多头管理,逐步实现一个窗口对外,方便企业和群众、降低创业成本的有效举措。会议强调,已经发放的权属证书继续有效、已经依法享有的不动产权利不因登记机构和程序的改变而受影响。  今年以来,不动产统一登记显著提速。3月,不动产登记工作第一次部际联席会议召开,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时间表确定;4月,不动产登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5月,不动产登记局正式挂牌;6月,针对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研究设计正式启动。  如今,随着不动产暂行登记条例进入公开征求意见环节,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基础已现雏形。  事实上,早在7年前,“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就已写入《物权法》。但其并未对登记范围、机构和登记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不动产登记一直分散在多个部门。统一登记进展多年来十分缓慢。  直到2013年3月底,中国官方将出台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作为2014年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并规定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此后,不动产统一登记开始一路小跑。  “不动产统一登记应该会在2018年之前完成相关工作。责任部门、范围、时间的确定,意味着之前市场一直谈论不休的这一制度将稳定落地,市场各方对此的信心和理解都将增强。”伟业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晖对记者表示。  在其看来,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意义是“摸清家底”,梳理国内不动产市场的状况,为将来土地供应、市场调整、城市规划、开工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依据;其次是能使房产交易更安全、更便捷、更顺畅;第三是为未来房产税的课征提供必要条件。  有助房产税全面落地  “不动产登记是胶囊,市场恐惧的是其中可能夹带的反腐与房产税功能。”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向记者表示。  在中国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看来,不动产登记“对房地产是利好”。很多地方,比如三四线城市都存在住房供应过大、需求不足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导入制度跟不上。而采取不动产登记以及户籍的改革显然将有利于人口转移和均衡化,从而推动房价平稳,供需平衡。“不是说这个制度推行了,房价就不涨或者不跌了。房价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信贷、供需、宏观经济状况、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动产登记制度一定是维持市场稳定的一个利好,对住宅市场的长期建设有帮助。”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对记者称,不动产登记对房价的影响是偏长期的、间接的。  不过,记者从中原地产、链家地产等多家中介获悉,目前楼市消化期比较长,而高端市场短期有不少大户型入市。预计随着不动产登记的加速,大户型二手房供应将继续增加。  业内还认为,只有不动产统一登记后,房产税才可能全面落地。蔡志洲对记者称,对房产的摸底统计完成了之后,可以根据个人房产持有情况分类征税,该鼓励的鼓励,该抑制的抑制,效仿国际成熟市场的做法,从而推动市场稳定。  前行仍有阻力  相较官方“6月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的部署,刚刚进入公开征求意见环节的暂行条例显然“迟到了”。市场对不动产登记是否能够如期落地更是一直存在疑惑。  “不动产登记关键的一环是制度顶层设计。国家到底有多少房地产,应该有个系统来清晰地掌握,这对各方面管理和调控都有好处。”蔡志洲对记者表示,一旦顶层设计完成,推进速度将会加快。  中原地产认为,不动产登记本身并不是房地产调控,目的也并非反腐。但应该说这一政策是房地产调控从之前的交易环节调控转变到存量环节调控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将非常大,也意味着要克服的阻力不小。  作为牵头单位的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曾称,由于中国长期实行不动产分散登记的体制,各自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登记体系,于是不动产登记条例起草所涉及的各类不动产登记的机构、人员、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情况需要一定时间全面摸清。  “不动产登记信息分散在住建部、农业部、林业局等单位,由于数据分散,不同部门形成的数据汇总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行政成本。”胡景晖向记者分析认为,数据统计的口径、全面性、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按照登记局模板进行登记的话,会涉及部分缺失信息的补录、补登等复杂的细节工作,这些方面也将是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难点。  由于中国不动产的性质十分复杂,且城乡之间有较大差异,也给统一带来巨大的挑战。仅论城市的房产,就存在房改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多个种类,产权怎么明晰,性质怎么确定,都不易操作。  而农村近年来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宅基地的位置、大小、性质等还涉及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统一登记在细节上的难度非常大。这些问题,都将在不远的将来陆续面对。  南都供稿                        
  7月市区共出让1962亩建设用地  8月份郑州计划挂牌出让573.67亩住宅用地  昨日下午,随着郑州万科和郑州美景拿下两个城中村改造地块,7月份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挂牌出让收官,当月累计挂牌出让各类建设用地1962亩。郑州晚报记者从国土部门获悉,8月份,郑州市区计划出让22块各类建设用地,面积累计1144.36亩。 郑州晚报记者 胡审兵 实习生 王煜枫  两个城中村地块起始价拿下  昨日下午摘牌的是郑政出(2014)90号到97号地块,下午4时,挂牌时间截止,不到5分钟的时间,8宗地块均以起始价成交。  其中,郑州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旗下的河南美景之州地产开发公司以总价7.0532亿元摘得90号至95号地块,为祥营村城中村改造地块,面积合计为419.93亩;郑州美景置业有限公司以总价1.6723亿摘得96号、97号地块,分别位于惠济区东风渠滨河路东、滨河路北及杏花街东、滨河路北,均处于郑云高速附近,面积合计49.8亩,属于杨庄村城中村改造地块。  7月份市区土地出让数量“井喷”  随着两个城中村改造地块昨日挂牌成交,7月份郑州市区土地挂牌出让收官。统计显示,7月份,市区累计挂牌出让各类建设用地42宗、面积高达1962亩,其中住宅用地挂牌25宗,面积合计1504.04亩,7月份一个月的挂牌投放量相当于上半年整个挂牌数量的31.67%,可谓是郑州市场少有的单月“井喷式”供应。  不过,虽然7月份市区土地出让数量庞大,但是主要为城中村改造地块。除了昨日成交的两个城中村地块外,7月7日,二七区路寨、黄岗寺地;7月9日,管城区南刘庄城中村7宗地;7月23日,郑州高新区布袋李城中村改造地块2宗地挂牌。也就是说,7月份,郑州市区共计有6个城中村改造地块入市,面积合计达到1454.95亩,占7月份累计出让面积的74.16%。  8月市区拟出让建设用地1144.36亩  在城中村改造主导7月份郑州市区土地市场后,进入8月份进入了空窗期。郑州晚报记者昨日从市国土资源局获悉,8月份,郑州市区计划出让各类建设用地1144.36亩,共计22宗。  据悉,8月份将有9宗地块通过网拍的方式进行,其中位于郑东新区有3宗,面积合计195.82亩,均位于龙湖CBD区域;位于市区其他区域的有6宗,面积合计314.73亩。  分类来看,8月份市区计划挂牌出让住宅地块共计9块,面积573.67亩;仓储用地9块,面积合计482.57亩;商务金融用地3块,面积64.12亩;工业用地1块,面积24亩。  本周40城市住宅用地处于低位  昨日,中原集团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40个大中城市宅地供应面积为195万平方米,环比微增3%,但和2013年周均供应水平相比缩减37%。其中,一线城市中仅广州有宅地供应,供应面积仅为6万平方米,因此较去年周均供应水平大幅缩减90%;二线城市中重庆、成都宅地供应大增,但较去年周均供应水平仍回落15%;三四线城市亦较去年周均供应水平回落40%。  据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介绍,7月1日~20日,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2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约559万平方米,环比增长约8%。7月楼市总体偏冷,观望情绪依然较重。当然,部分城市的救市也发挥了一定的刺激作用,进而拉动了成交量的上升。严跃进预计,整个7月份的住宅成交量环比6月份会略有反弹。  郑州市区一家开发企业负责人向郑州晚报记者分析,在限购限贷政策依然存在,尤其是限贷政策的影响下,7月份的郑州房地产市场依然延续调整走势,成交量和价格均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同时,通过7月份网拍的几个地块激烈竞争以及8月份即将入市的龙湖地块来看,郑州市区土地成交价格仍然会居高不下,从而也会导致房价继续攀升,面临着上涨压力。
【全文阅读】
■24张祖传地契珍藏了上百年。  160多年前全家有多少土地,其间又曾转让多少,一张张祖传地契均有清晰记载。7月29日上午,邯郸市临漳县李家村居民王文章向人们展示了私家珍藏的24张清朝及民国时期的地契文书,其中年代最早的签订于道光二十七年,并盖有官方大印。  这些地契文书主要为麻头纸和宣纸,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纸张已经泛黄,但除了少数破损外,基本保存完好,而且字迹、印章也比较清晰。地契的内容为王家买卖土地的情况,包括土地亩数、范围、转让原因、买卖双方的名字,亲属、中间人等签字盖章。  记者看到一张咸丰年间的地契上记有“立卖契人常锡因无银使用,将家中14亩1厘8毫4忽1微地,卖于王埙名。地界东至常怀义、徐恭(边界),西至王鼎臣(边界),南至许棠(边界),北至徐恭(边界)。”  据王文章介绍,24张地契包含8张官契、16张民契,均为其祖辈留传,从最早的一张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算起,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等多个时代,如今传到他手中已经是第6代人。  地契即为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明清时期已经在全国形成制度。土地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订立的契据叫做民契或白契。立契后,经官府验证并纳税,由官府为其办理过户、过税手续,再在白契上粘贴由官方排版统一印刷的契尾,加盖县州府衙的官方大印,便成为官契,也称为红契。  临漳县文史专家、县志编纂者黄浩认为,大量祖传地契详细记录一个家族百余年的土地史可以说十分罕见,为研究当地清朝、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记者 王彬 通讯员 刘彬)
【全文阅读】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颁布的新版《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以下称《规范》)正式实施。从此以后,开发商常用的送飘窗、送露台、送地下室等推销手段将成为历史,而最受置业者青睐的“偷面积”等手段也将不复存在。  原“免费”面积被修订  据了解,新版《规范》修订的面积计算规定有近26条,极大地细化和改变了此前有关建筑工程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  比如,开发商以往最常赠送的、在旧版《规范》中不计算面积的飘窗,在新版《规范》中有了明确要求:窗台与室内楼地面高差在0.45米以下且结构净高在2.1米及以上的凸(飘)窗,应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1/2面积。关于地下室面积,《规范》中要求地下室、半地下室应按其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结构层高在2.2米及以上的,应计算全面积;结构层高在2.2米以下的,应计算1/2面积。  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苏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已审批及在售的项目不受《规范》影响,其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有限。但该《规范》的出台,将直接影响小区容积率和工程造价的计算,还将大大影响开发商对户型设计思路和工程造价的预算。  小户型设计难度加大  “偷面积”就像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今这个夹缝已经越来越窄。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开发商推出的户型中,“大面积赠送”将会大幅度减少。同时,以往赠送面积的设计多出现在小户型,《规范》的实施将使得未来小户型的开发设计难度有所增加。  “购房者有需求,所以开发商会挖空心思做赠送空间。”某楼盘营销总监表示,“这两年小户型、低总价成为刚需置业者的首选,购房者都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尽量多的功能,所以赠送面积才会如此受青睐。其实买房子关键还是要考虑整体的性价比,如果赠送面积少了,但价格下调了,也很实惠。”  苏远则表示,未来开发商要考虑怎样在受限的情况下,做出格局更合理、空间利用率更高的房子。接下来摆在开发商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在户型精细化上做文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屋质量的升级。  
【全文阅读】
  今年7月以来,跟风解除限购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对房企来说,这并非决定其生死的关键。从上市房企公布的上半年业绩看,房企两级分化明显。此时,许多大中型房企趁势收购实现逆势扩张,中小房企则争相赴港上市“掘金”。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楼市调整将会带来行业洗牌,淘汰落后企业,促使企业转型并使其更关注消费者需求。  放松限购缓解库存  日前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对房地产政策完善提出了三点意见:千方百计消化库存,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结构调整以及完善房地产项目周边配套设施。截至上周,在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26个因地制宜对限购政策进行了调整。从目前各地政策看,为消化库存,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策有取消限购、买房送户口、契税减免、放松公积金贷款、购房补贴等等,基本上可以采用的救市措施都已被采用。  不过从机构调研情况看,限购松绑后效果甚微,楼市尚无反弹迹象。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当下库存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住房绝对短缺的问题已基本过去,结构性问题成为下一阶段的突出矛盾,这也是未来企业经营策略调整的大背景。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放开限购对房企来说不是能决定它们生死的关键。政府要做的,是引导房企做两件事。一是追求和改善品质。不能放开了限购就让好盘坏盘机会均等互相竞争,品质差的产品不应借机浑水摸鱼。而改善品质要具体到前期创意规划设计、中后期的运营服务和消费居住等全过程多环节。二是引导房地产行业向长效机制转轨。“长效机制起效的前提是精细调研,上一轮城镇化盲目疯狂造城,让很多如大同、鄂尔多斯这样本来具有优质资源的城市被房地产拖累。因而这一轮的城镇化,房企应在进驻前先摸底,理性开发。”  行业整合并购开启  当前,房企两极分化加剧,围绕困境项目与企业的并购潮开启。企业间的并购、二手项目和土地交易案例均在上升。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完成的并购标的交易宗数为73宗,交易总额为152.93亿元。而去年全年完成的并购交易也不过35宗,交易额142.97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的并购交易远超去年全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尚未完成的并购标的交易还有92宗,交易总额达1609.62亿元。  据了解,今年房企并购交易转让方更多为中小房企,如:亿城投资8亿元转让北京西海龙湖置业有限公司65%股权,南京中北1.24亿出售子公司中北瑞业100%股权等。而并购交易的买方则多为快速扩张型房企,如阳光城、首开股份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资金危机的小房企通过甩卖项目求得生存,而现金流较充裕的大型房企以折扣价格收购小房企的土地和项目,也可以达到逆势扩张的目的。相对于直接拿地,采取并购方式获得土地,不仅可减免繁琐的拿地手续,避免遭遇地价被哄抬的竞拍,在拿地的灵活度上也有一定优势。“现在一级土地市场虽成交遇冷,但土地价格没有实质性下降。而二手土地和项目的转让信息越来越多,且价格也是打折扣的。”旭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旭辉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关注已不再强烈,已将土地拓展重心放在二手项目的收购上。  “当前是大型房企通过并购寻求发展的好时机。楼市下行周期,中小房企生存愈加艰难,对于资金充裕的大型房企则是危中有机,提供了并购机会以发展壮大自己。”同策房产咨询市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  中小房企赴港上市  事实上,处于危机中的中小房企也在急寻出路。为免遭资金链断裂危机,加上近年A股大门紧闭,不少房企纷纷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希望借助国际平台“揽金”。今年以来,不计花样年和方兴地产拆分物业及酒店板块上市,已有11家中小房地企通过IPO、“借壳”或转股等方式在港挂牌。6家内地房企通过新股发行方式成功冲击港股,5家企业通过借壳或转股方式挂牌。其中,最贵港“壳”为绿景地产购得的新泽控股,总价9.45亿港元。此外,河南正商地产已于近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申请材料,或成下一个赴港上市的内地房企。  然而,内地房企赴港高涨的热情迎来的却是香港资本市场的冷遇。6支发行新股的房企中,除海昌控股外,其余5家公开发售都遭遇认购不足的尴尬,有3家房企上市后股价即跌破发行价格。业内人士分析,房企在港融资的市场环境呈阶段性变化。当前楼市下行市场调整,股票估值和融资额都不高,投资者对内地房地产行业变得谨慎,因此发行认购受到影响。但对房企而言,赴港融资不光是依靠IPO,更重要的是上市之后,房企可以通过外保内贷或发债方式融资。  当前,政策逐步从一刀切转向分类调控这样有针对性的政策。但由于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速下降,房企资金面趋紧是事实。同时,行业面临整合洗牌,竞争将从土地储备、融资、市场份额、区域拓展、人才、产品设计等多方面开展。“行业的调整和政府调控的转变,也对房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专业人士表示,房企未来应更注重合作开发,轻资产运营,以摆脱高负债、高融资成本的束缚。过去躺着就能挣钱的时代已难寻觅,企业只有适合市场、找到适合的经营方式进行转型,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