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部队官兵平均每人每天浏览我们网站近10个页面,停留时间约30分钟……”7月19日,泉城济南,一组官兵军内网使用数据新鲜出炉。济南军区政治部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张松伟欣喜地说:“调查显示,虽然不少部队开设有互联网网吧,但军内网越来越受官兵喜欢。” “一次正常的军事演习,为什么有网友散布影响地方交通的言论?”去年10月的一个周末,济南军区某机步团新兵李辉来到军营互联网网吧,无意间浏览到一则指责部队演习车队“与民争道”的帖子,心中颇不是滋味。 无独有偶。某防空旅上等兵董吉在互联网某军事论坛,也看到一些贬低中国军队战斗力的帖子。由于保密纪律禁止以军人身份在互联网上聊天,董吉无法亮出身份反驳,感觉上真像是“哑巴吃黄连”。 “李辉和董吉的经历是个例吗?”去年年底,济南军区政治部信息网络中心派出工作组到某团调研,发现2013年入伍的数百名新兵中,98%的人上过互联网,一半以上都有过受互联网负面信息影响的经历。 “不仅入伍前几乎人人上过网,入伍后,大家也可以通过军营网吧,或者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接触互联网。”张松伟主任告诉记者,信息化的浪潮下,军营不是“真空场”,官兵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里既有海量的有用资讯,也存在诸如“戏说”英雄、恶意攻击和造谣中伤等负面信息。“孤立地看,这些有害信息的‘负作用’还不一定很明显,但时间长了,官兵的价值观就有可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地被异化。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直面互联网负面信息带来的冲击,仍然视而不见、闭门建设军内网,不仅军内网会失去人气,部队也可能会失去士气。” 济南军区领导经过细致调研后认为,对于部队而言,军内网在传播正能量方面是一块得天独厚的舆论阵地。“军内网只有真正建好建强,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将互联网温水煮青蛙的负面效应消弭于无形。” “真没想到,军内网也这么时尚!”某防空旅战士孙宇祥参军前是个骑行迷,他和有着共同爱好的网友们组建了一个讨论群。入伍后,他本以为从此要告别骑行了,没想到,在军内网的论坛中也有一个“极限单车”板块。在这里,他找到了和互联网一样的乐趣。 “如果官兵不喜欢登录军内网,网站的内容无人问津,我们就无异于是自说自话,还谈什么教育效果。”“极限单车”的“斑竹”告诉记者,军内网与互联网比的首先是“人气”,说话先得有人听,才能谈得上有人信。 怎样把官兵吸引过来?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建华认为:“我们比互联网更懂官兵,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能不能转换为恰当的网络元素呈现出来,却是真正的挑战和考验。平台是体,内容是魂。军内网的建设既要不断充实内容资源,还要让栏目设置和展现形式等真正为官兵喜闻乐见。” 为此,济南军区信息网络中心多次深入基层了解官兵用网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版,打造了“前卫视频”“前卫素材库”“前卫图书馆”“前卫检索”等品牌栏目,较好地满足了官兵学习、娱乐、工作等多重需求。如今,定期调研并根据官兵需求改版已成为一项制度。 与此同时,他们注重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创办“极限论坛”,引导官兵从互动走向互助。截至目前,该论坛日均发帖量超过6000条。记者在“平面创意”“课件专区”“秀色摄影”几个板块发了相应内容的求助帖,不到半天时间,就有网友发来了相关教程和学习心得。 “军内网上的法律援助很给力”“最新一期的《环球军事》你看了吗”“我了解了最新的退伍安置政策”“军内网上看世界杯一点也不差”……尽管官兵们从军内网上收获各异,但评价很统一:“我们爱互联网的丰富多样,更爱军内网的善解人意。” “有的人在互联网上炫富,我们军人在军内网上炫的是多彩的军营生活。”列兵李辉入伍前,对互联网上一些人的炫富举动曾有些许羡慕,也曾渴望将来能“挣大钱”。来到军营,他被战友们在军内网上炫军事技能、炫奖章奖杯、炫训练成绩、炫文艺特长的风尚吸引了。 “铁甲精兵贾元友一弹穿双靶,特战连长刘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