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回暖房企伺机补仓
48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销售市场缓慢复苏,尤其是改善型项目成交抬头,房企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开始转向,拿地积极性明显提升。资料图片  政策的缓和为销售市场带来了喘息之机,受到市场回温和现金回流等多重因素影响,土地市场在近期悄悄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活跃
  眼下,“双11”不仅是电商狂欢的节日,也成为楼市的一道风景线。11月3日,方兴地产宣布启动首届“双11光盘节”,将在11月11日推出全国24小时售房活动;富力地产则在11月11日推出微信巨奖购房节。  为打造地产史上首个“双11光盘节”,方兴地产将推出4400套房源参与活动,其中不乏方兴旗下明星楼盘广渠金茂府、望京金茂府、亚奥金茂悦、亦庄金茂悦等,总优惠金额达3.3亿元,各盘的具体优惠额度目前尚未得知。  另据富力地产介绍,富力在全国18个城市的30个楼盘将实行联动,共同发起“双11”微信购房节,除大奖之外,还有空前的购房优惠。
【全文阅读】
          房地产市场经过前几年火热的开发之后,如今已呈现供应宽松的局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日前介绍,2011年以后,中国楼市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改变,从此前的“总体偏紧,局部过紧”,已演变为“总体偏松,局部过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楼市正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房企加大去库存化,另一个是调控逐步去行政化。  市场供应大于销售  前几年各地热衷于开发房地产,如今,楼市供应速度已快于销售速度,而住房库存也悄然翻倍。秦虹表示,过去,国内楼市的供求是偏紧的,但是近两年,国内楼市的供应增速快于销售的速度,局部地区确实已经供过于求。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160万平方米,与低点时(2012年3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30122万平方米)相比,增幅达到86.4%。过去两年多,全国商品房库存几乎翻倍。与2010年年中相比,最近4年来,全国商品房库存增加了约190%。  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监测,截至8月底,全国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6931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22.6%。35个城市新房去化周期为17.5个月。  “近几年来市场供应量迅速上升,主要由3个原因所致。首先,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国内释放大量流动性,但由于实体经济不振,大量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房地产领域。”秦虹说。  秦虹分析,其次,2011年1月26日,我国推出了调控楼市的“新国八条”,祭出限购和限贷政策,并使得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限购。受此影响,投资房地产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直接购买房产过渡到购买房地产信托等。这些资金又进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成为供给资金。第三,从2011年开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土地出让的速度加快,使得供给端的增长速度很快。  当前存在结构性问题  虽然市场供应充足,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问题未来会越来越明显。以前是供给不足,现在是结构问题。”秦虹说。  秦虹表示,“结构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群结构,房屋在不同人之间分布不均;二是城市结构,不同城市的市场形态差异较大。  一方面是供大于求,“整体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已经确立。”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过去两三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彻底逆转。多地出现的“空城”、“鬼城”表明,“去库存”将成为很多地方的难题。  他又指出,一线城市供不应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在二三线城市以及不少四线城市,供大于求的形势明显。  另一方面是改善型和刚需仍未满足。据了解,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80%以上是自住型的需求,其中改善型需求占主体。全国24-28岁适婚人口1.3亿人,8000万在城镇,5000万在城市。城镇化率提高也会带来新的住房需求。  未来调控去行政化  过去,为抑制房价飚升,各地曾出台限购政策,现在,房地产市场趋冷,大多数城市调整了限购措施,此外,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调整了限贷政策。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认为,过去十几年楼市调控始终盯着房价,认为房价的调控可以用行政的手段来控制。但实践证明,用限购限贷的办法可能在一定阶段发挥了作用,但是往往使市场的信号扭曲了,会把有效的改善型需求,甚至刚性需求也遏制住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近来各地相继松绑楼市限购政策,就是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去行政化”,楼市调控正在从以政策为主导转变为以供需为主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近期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主要是借市场调整的窗口期,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较浓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剔除。  “用市场的手段调控市场的问题,将是下一步调控的主要方向和手段。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将更倾向于运用金融、财税等市场化手段,而行政化手段相信会越来越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倪虹表示。  有关专家建议,房地产市场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相关的改革措施,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最终,通过市场规律的传导,达到调整市场结构的目的。
【全文阅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并明确加快重点领域的立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不久前撰文指出,应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使房地产税立法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房地产税的基调是加快立法,年内不会有所动作。”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日前公开表示,房地产税应该在2015年进入立法程序,否则很难在2017年开始执行。  事实上,从2011年起的房地产税试点到如今的房地产税立法,已经折射出中央在税制调整上思路的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专家组组长倪红表示,我国目前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改革,是从制度层面上,从更长远的目标来解决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筹资的正当渠道问题。  “房地产税立法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业内专家指出,如果开征房地产税,要将相关税费简化归并,减轻流动环节的税费,取消现有房地产税体系当中的重复征税的税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称,他们已经和财政部、税务总局对相关话题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其中之一便是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合并,据悉,目前全国人大已经在起草相关内容,并将形成法律草案。  为避免“营改增”改革后地方财政焦虑愈发严重,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地方税系的建设显得更为迫切。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财政决算情况,去年全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决算数为39073亿元,是预算数的152.6%,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再创历史之最,这表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增无减。  值得注意的是,与房地产税密切相关的不动产登记工作已获得多项进展:8月15日,国务院公布了《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不久前,我国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时间表也已明确,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局提出,实现不动产登记分为四个阶段,2014年基本完成各级职责整合,建立基础性制度;2015年健全配套制度,平稳有序实施;2016年全面形成制度体系,正常有效运行;2017年实现信息共享,依法公开查询。  “除了推动房地产税扩围,不动产统一登记对于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具有积极意义。”专家表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使房产彻底阳光化,为房地产税的开征打下基础,这也是杜绝囤房的有效措施,必将大大促进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建立。■本报记者 徐 科
【全文阅读】
          房贷新政后一线楼市成交又现增长。  徐建军作  房地产市场经过前几年火热的开发之后,如今已呈现供应宽松的局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日前介绍,2011年以后,中国楼市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改变,从此前的“总体偏紧,局部过紧”,已演变为“总体偏松,局部过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楼市正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房企加大去库存化,另一个是调控逐步去行政化。  市场供应大于销售  前几年各地热衷于开发房地产,如今,楼市供应速度已快于销售速度,而住房库存也悄然翻倍。秦虹表示,过去,国内楼市的供求是偏紧的,但是近两年,国内楼市的供应增速快于销售的速度,局部地区确实已经供过于求。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6160万平方米,与低点时(2012年3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30122万平方米)相比,增幅达到86.4%。过去两年多,全国商品房库存几乎翻倍。与2010年年中相比,最近4年来,全国商品房库存增加了约190%。  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监测,截至8月底,全国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6931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22.6%。35个城市新房去化周期为17.5个月。  “近几年来市场供应量迅速上升,主要由3个原因所致。首先,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国内释放大量流动性,但由于实体经济不振,大量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房地产领域。”秦虹说。  秦虹分析,其次,2011年1月26日,我国推出了调控楼市的“新国八条”,祭出限购和限贷政策,并使得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限购。受此影响,投资房地产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直接购买房产过渡到购买房地产信托等。这些资金又进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成为供给资金。第三,从2011年开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土地出让的速度加快,使得供给端的增长速度很快。  当前存在结构性问题  虽然市场供应充足,但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问题未来会越来越明显。以前是供给不足,现在是结构问题。”秦虹说。  秦虹表示,“结构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群结构,房屋在不同人之间分布不均;二是城市结构,不同城市的市场形态差异较大。  一方面是供大于求,“整体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已经确立。”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过去两三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彻底逆转。多地出现的“空城”、“鬼城”表明,“去库存”将成为很多地方的难题。  他又指出,一线城市供不应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在二三线城市以及不少四线城市,供大于求的形势明显。  另一方面是改善型和刚需仍未满足。据了解,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80%以上是自住型的需求,其中改善型需求占主体。全国24-28岁适婚人口1.3亿人,8000万在城镇,5000万在城市。城镇化率提高也会带来新的住房需求。  未来调控去行政化  过去,为抑制房价飚升,各地曾出台限购政策,现在,房地产市场趋冷,大多数城市调整了限购措施,此外,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调整了限贷政策。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认为,过去十几年楼市调控始终盯着房价,认为房价的调控可以用行政的手段来控制。但实践证明,用限购限贷的办法可能在一定阶段发挥了作用,但是往往使市场的信号扭曲了,会把有效的改善型需求,甚至刚性需求也遏制住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近来各地相继松绑楼市限购政策,就是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去行政化”,楼市调控正在从以政策为主导转变为以供需为主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近期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主要是借市场调整的窗口期,把一些行政色彩比较浓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剔除。  “用市场的手段调控市场的问题,将是下一步调控的主要方向和手段。未来一段时期,政府将更倾向于运用金融、财税等市场化手段,而行政化手段相信会越来越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倪虹表示。  有关专家建议,房地产市场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相关的改革措施,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最终,通过市场规律的传导,达到调整市场结构的目的。
【全文阅读】
  7日,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官方微博公布公积金新政: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公积金贷款,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以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参照首套房贷款政策。据悉,上海成为首个调整公积金政策的一线城市。  根据调整后的政策,对无住房公积金贷款记录或已结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  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参照首套房贷款政策执行。即贷款首付款比例为30%,贷款利率为5年期以上4.50%,5年期以下(含5年期)4.00%,每户家庭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限额为60万元(每人最高贷款限额为30万元),有补充住房公积金的家庭最高贷款限额为80万元(每人最高贷款限额为40万元)。  继续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发放公积金贷款。  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以所购住房抵押为主,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强制性机构担保收费项目。  上海是全国住房公积金个贷率较高的城市。1-10月份,发放住房公积金个贷金额399.46亿元,其中发放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经适房)个贷39.05亿元。截至10月底,累计发放公积金个贷4022.68亿元,支持购房建筑面积1.73亿平方米。10月底,公积金个贷余额1978.29亿元。上半年本市住房公积金平均个贷率为85%。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