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年将测试“布拉莫斯”导弹垂
56
  10月20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 印-俄联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将在一年内测试近垂直俯冲打击和环绕能力。  “布拉莫斯”Block III型可执行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未来将验证垂直俯冲的打击能力,这种能力将使部队具有
  政治干部跟飞地点从塔台变为空中,思想摸底从飞行前后变为贯穿全程……近日,海军航空兵某部首次在预警机等特种作战飞机上设立“政工战位”,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保障领域,增强训练中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战化训练,呼唤训练中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该部党委在深入调研论证并取得上级机关支持的基础上,结合部队战备训练实际制订出《政治干部跟飞实施意见》,在飞机任务舱设立“政工战位”,由部队政工领导和空勤大队教导员轮流上阵,填补了战机飞行训练中政治工作“空白”。每架次飞行训练结束后,跟飞政治干部将官兵思想反映、技战术发挥水平等情况登记整理,有针对性地分析探索对不同战位官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为提升政治干部实际工作能力,该部每月组织两次政治干部集体学习,邀请优秀空勤官兵讲解飞行理论、各战位设备操作等知识;结合参加演习演练时机,围绕“兵力行动信息泄露”“机载设备发生故障”等特情进行政治工作演练,锤炼政治干部面对特情时的应变处置能力。(卢毅 记者郭晓斐)
【全文阅读】
          近年全球政治经济动荡不安,从乌克兰危机到中东“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叛乱,以及缠绕不去的经济困境,都使西方国家疲于奔命。英国《卫报》10月15日刊登政治评论家米什拉文章,该文表示,1991年苏联解体彷佛标志西方价值胜利,西方把民主体制、自由市场等强推至所有国家,漠视差异。20多年来世界冲突从未止息,如今地缘紧张局势加剧,反映西方失去重塑世界的力量,其发展模式已非绝对。  文章认为,西方模式于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及坐拥大量殖民地的背景下逐渐建立,有独特的历史因素,因此不宜当为金科玉律,而忽视其出现的特定原因。米什拉在文章中指出,19世纪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已警告当时武力“解放”世界的西方殖民者,由于各地有不同文化及历史传统,西方难以把统一标准向不同国家生搬硬套。  时至今日,西方仍然深受殖民时期“文明与野蛮”的二元思想影响,并自视为优越文明,并把自身理念强加于世界各国,尤其在冷战后,美国引诱新兴国家脱离以往发展道路,改为渐进式消费资本主义和民主。  然而西方模式并非完美,它强调单一民族的同构型,20世纪多个殖民地独立后转化为民族国家,过程往往 无视国内民族多样性,导致少数民族受迫害,文化及地区认同惨遭瓦解。最近期的例子就是散居于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及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他们近期饱受“伊斯兰国”威胁,大批人士逃离故土。  此外,西方引以为荣的民主政治,近年也越来越沦为党争不断的议会纠纷,阻碍政府施政。在美国,共和党企图以提供债务上限,换取执政民主党在医疗改革让步,导致美国政府一度局部停止运作,令民主形象受损。经济方面,美国人虽然享受过1990年代高增长时期,欧洲的福利主义也曾让国民生活无忧,但一场金融危机重创欧美,两地皆出现低增长、高负债和高失业率,经济沉
【全文阅读】
  据日本《产经新闻》10月19日报道,日本和歌山县19日举行了假设发生南海海槽大地震引发海啸的灾害应对训练。驻日美军普天间机场的2架新型运输机MV-22“鱼鹰”也参加了训练。这是鱼鹰首次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防灾训练。8月在东京都横田基地美军单独进行的防灾训练也曾使用鱼鹰。  训练假设上午9点在和歌山县南部近海发生里氏8.7级地震,县内观测到震度5强到7(日本标准)的摇晃。县内各地方政府与警察、消防、自卫队及美军联合展开救援、运送灾民及输送物资等工作。  2架鱼鹰从山口县岩国基地起飞后于上午9点15分左右抵达和歌山县白浜町的南纪白浜机场。鱼鹰将水、食物及灾害派遣医疗队(DMAT)运送至该县串本町潮岬的广场。随后从广场将8名“伤员”运到海上的自卫队护卫舰“伊
【全文阅读】
          81岁的展老拿着飞机小模型演示。陈婧 摄  展自强的机组运送原子弹材料,荣立集体一等功。  展老当年立功的证明保存在社区档案馆里。 徐州档案馆提供  1964年10月16日,整整50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年后,徐州市云龙山上,有一位老人每天会准时出现,安静地晨练。一头白发的他身板挺直、肌肉显见,在简易的木质单杠和吊环上轻巧地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总会引来一圈围观者的惊叹。  围观者当然不知,眼前的老人,竟是半个世纪前中国研制首颗原子弹的空运飞行员。更让人惊讶的,氢弹爆炸后他钻蘑菇云取样,还参与了首颗人造卫星材料的空运。  他叫展自强,今年81岁了。在展老所在的社区档案馆中,泛黄的纸张隐秘地记载了他参与“两弹一星”的岁月。展老几十年守着“看在眼里,带进坟墓里”的要求,两年前家人才偶然撞见这个大秘密。  展自强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成县一个村子的普通农家,1949年建国后,16岁的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52年,突然有人到部队选空军飞行员。他记得当时的说法是,为了缓解朝鲜战场上地面作战的压力,要培养一批飞行员。19岁的展自强还没太弄清情况,就成功入选,而且是全团唯一一个。1953年初夏,几十个人被送往石家庄第四航空学校,开始3年的飞行学习。  但他只上过一年多的学,连字都不太认识。在航空学校,却要学飞机构造、飞行原理,如同天书一般的气象、通讯、无线电等各种学科。“就相当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学大学课程”,展老说。他只能多吃苦,理论课逐字抄下,不识字就死背。“N、S极在转,感应一级线圈,产生低压电……”如今展老还记得这些口诀,像个小学生一样朗朗背诵。  但在飞机驾驶上,展自强就显示出了他的天赋。别人飞行遇到云朵,迷失方向一惊慌就可能跳伞,而他说就喜欢钻云,觉得像在棉花团里。到1956年5月,展自强已经能驾驶当时最先进的歼-5战斗机。别人只能简单地起飞、降落,而他却可以驾驭高难度的大盘旋、几次上升等动作。  从航校毕业之后,展自强被分派往徐州空军13师,平时承担人工降雨、运送物资等任务。1964年5月,大队领导突然通知他准备接受一项特殊任务,只说“很艰巨”,正驾驶是李贤凤,他是副驾驶。这时,展自强已经结婚生子,临别前面对家人的询问,他只说“执行特殊任务”,因为他的确不知到底是什么任务。  机组先是飞往北京,从此开始了从北京、哈尔滨、沈阳到乌鲁木齐再到沙漠中罗布泊基地的穿梭。他记得每次运送的神秘物品都装在一个木质的精美箱子里,一次空军保卫部副部长竟然亲自押送,心里猜应该不是一般的东西。  上级对于震波和温度都有严格要求,一杯水不能晃。而西北的机场多是土机场,凹凸不平。为了解决防震的问题,他们找一个条件相仿的机场,反复演练,展自强和机组人员需要严密配合,最终降低了运震率。此外,为了保持20℃左右的恒温,他们在简陋的货仓内放加温炉、毛毯加温,用隔热布或者夏天在拂晓起飞,以调节舱内气温。飞机将材料运送到基地后,经专家检测,从没发生过破损。  同时,他们还要确保飞行的隐秘,这也考验着飞行技术。据正驾驶李贤凤在公开报道中介绍,他们要利用地形特点,设计飞行路线,采取隐蔽低空飞行。此外,在通信联络上,尽量保持无线电静默,只收听不发话,或者只按规定点击一个信号。在多次执行任务中,他们飞抵基地,途经的机场并没有反应,说明保密措施良好。  1964年10月,运送任务基本结束,展自强机组受命在罗布泊基地之外200公里的马兰基地待命。10月14日,展自强的机组被授予“建设国防现代化事业中集体一等功”,但他依然不明就里。10月16日下午3点,他听到一声爆响,不远处的天空升起一团火球,随即腾起巨大的蘑菇云。此时他才知道,自己此前运送的竟是原子弹的分解材料,激动与自豪冲击着这个青年人。  但他的任务还没结束,另外一个机组飞到蘑菇云中采样后,展自强的机组要赶紧送往北京,以供科学测定爆炸效果。10月16日当地时间下午4点多,展自强的机组飞往北京,途经兰州加油吃饭。但此时天气变坏,他们只能靠谨慎地飞行减少颠簸。经西安、太原再次加油,到达北京已经是深夜2点多。飞机抵达南苑机场,军队首长和专家亲自迎接样品。  此时,展自强离家已经快半年了,因为极度保密,一封信都不能给家里寄。执行完任务,他挂念着家里的情况,并且特意给妻子买了一件毛衣。但回到家后,妻子却将毛衣一把摔到地上哭诉,“我只当你没有了,连一封信也没有!”他只能默默听着,依然不能透露、无法辩解。  1967年6月初,展自强再次接到命令,马上飞往罗布泊。这次他从上级那直接获悉,此行的目的,就是氢弹爆炸后,展自强和机组成员钻到蘑菇云里取样。到罗布泊后,机组每个人都交了最后的党费,激动而又兴奋。“当时不害怕,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只想着祖国需要我”,展老说得很真诚。  他们就住在帐篷里,罗布泊很热,但汗在流出来之前,就蒸发完了。展老说飞机钻到蘑菇云里后,要来回穿飞几次,以确保取到足够的爆炸气体。  随后的半个月,他们每天都在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演练走“S”型,比划操作,口中熟背飞行的升降、速度数据。取样对于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氢弹刚爆炸时是一团火球,冲击波能量未充分释放,进入势必机毁人亡,如果进入过晚,蘑菇云散开就收集不到足够的剂量。蘑菇云大概在8000米海拔,他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爬到指定高度,但这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机组反复论证,根据氢弹爆炸时间和效果确定飞机的速度。  1967年6月17日,凌晨4点半,展自强机组接命令赶往机场。天还没有亮,他记得这天的风沙尤其大,打在脸上很疼,他们只能退着走到机场。当时他心中还纳闷,“天气这么差,今天应该是演练吧?”做完飞机检查、起飞准备工作后,天亮了风也停了。他们接到命令,氢弹试验当日进行。按照事先计算,他们6点左右起飞,准备钻蘑菇云。  核弹爆炸将会产生大量的辐射,但机组人员穿的只是普通的白大褂和氧气面罩。“演练的时候穿防化服和防毒面具,但影响操作,后来就脱掉了”,展老说当时根本没有危险的概念。飞机无法直接升空到8000米,决定取道马兰走“Z”形。起飞后先爬坡到了马兰上空5000米左右,然后再回转爬坡到罗布泊上空8000米左右。  当指挥中心发出“10、9、8、7……”投弹倒计时“9”的时候,展自强将驾驶舱前方的罩帘拉上,以免巨大的爆炸刺伤眼睛。当倒计时“0”后,氢弹在距地面2900米的空中爆炸,天空如同升起两个太阳,火光翻腾,在8000米的高空蘑菇云腾起。展自强驾驶飞机一头钻进蘑菇云,他说飞机外什么也看不到,记得大概三四次就完成了样品采集。  返回地面后,所有机组成员更换衣服,每人发一只辐射测试笔。尽管当时没有明显反应,但后来有的消化肠胃异常,有的出现皮肤病。感染剂量最小的展自强也过早出现一头白发。  因为稳妥可靠,1970年,展自强又被调往酒泉为中国首颗人造卫星运送研制材料。1975年,文革也影响到了空军建设,42岁的展自强放弃钟爱一生的飞行事业,转业到徐州一家机械工厂,当起一名普通的工人直到退休。  展自强老人和老伴如今安静地住在徐州市泉山区一个小区里,他所在的泉山区退休人员档案保管部门收存着他的档案。个人履历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原子弹、氢弹爆炸及人造卫星升空的三个节点上,都没有记载展自强的具体工作,只是“飞行员”三个字带过。不过已经散成一沓的大红的立功证书和立功证,显示着档案的不同寻常。立功证就是几张散开的小纸,封面上印着解放军的“八一”标志。里面写着“展自强同志在建设国防现代化事业中荣立集体一等功,特发此证以资奖励”。颁发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4日,也就是原子弹爆炸前两天。  展老说,在1964年接受任务之始,就被命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烂在肚子里,带进坟墓里”,展自强便恪守了几十年。几年前,他看到关于“两弹一星”的报道越来越多,但他还是没有说。直到2012年,展老的女儿看到邓稼先夫人的相关报道念叨一声,展老无意中说出“我和邓稼先曾在一起共事”。在女儿一再追问下,他才说出这段神秘的经历。  本期协办  徐州市档案馆 泉山区档案馆  本期撰稿人  江苏省档案局 杨益群 蔡红  徐州市档案局 陆江 刘亚青  泉山区档案局 董玉梅 夏婷  扬子晚报 陈婧  鸣谢  徐州市泉山区王陵街道办事处 王团结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