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时代3》:粉丝电影叫座不叫
11
  由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日前举行首映新闻发布会。此前两部《小时代》系列作品虽然票房大卖,但也遭到了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大量批评。此番新片上映,郭敬明淡然表示,不强求片子得到所有人的喜欢。针对前两部的争议,郭敬明回应称:确
  由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创作演出的彩调剧《刘三姐》,今晚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上演。作为琼桂两省区舞台艺术交流暨我省精品剧目惠民演出的引进剧目,该剧以鲜明的艺术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经典的曲目唱段,为海南观众带来了一次清新唯美的艺术之旅。  据了解,此次演出的版本是在1960年彩调剧《刘三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的,在保留了原版故事精华的同时,为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时尚化改造了舞美等环节。新版“刘三姐”不仅勇于追求爱情,奋力反抗阶级压迫,还在一定意义上化身为向往自由的“追梦人”。在服装设计上,融入广西壮族独有的元素,充满浓厚的民族地域风情。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如《山歌好比春江水》、《世上哪有树缠藤》等都在剧中一一唱响,在观众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次演出是根据泛珠大会期间我省与广西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而开展的琼桂两省区文化交流活动,明天,两省区艺术家还将举行座谈交流,探索舞台技艺,寻找琼桂舞台艺术合作新路,共谋舞台艺术发展新对策。在今年开展活动基础上,按照规划,明年我省文艺院团将赴广西演出。  据介绍,今晚的演出为我省文艺界的观摩演出,明晚还将在省歌舞剧院举行惠民演出,以低票价面向市民及游客公开售票。(记者戎海 杜颖)
【全文阅读】
          “海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底蕴丰厚、特色鲜明。”于迅指出,历史文化名人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纵观海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白玉蟾、苏东坡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不仅在海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发掘和保护他们为海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省政协责无旁贷。  于迅要求,《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辑出版人员要充分认识编纂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突出史料性、思想性、可读性,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将丛书打造成为宣传海南、弘扬海南历史文化的地方名片。同时,丛书编委会和协调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领导、做好服务,确保丛书编纂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共同把海南历史文化宝藏转化成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助推器。
【全文阅读】
  据悉,本月初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宣布成立,这是继浙江省作协、宁波市作协之后,第三家在地方成立的网络作家协会。在随后举行的首届全国网络文学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透露,中国作协已启动成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的相关筹备工作,将向有关部门报批,并且表示“应该不会让大家等太久”。据中国作协统计,全国网络签约作者突破250万,文学网站日更新突破1.5亿汉字。另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发表在网上的“原创文学”作品,已超过近60年所印刷的当代文学总和。虽然南派三叔、天蚕土豆等人屡屡登上作家“富豪榜”,“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并没有使大多数网络作家得到传统作家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作家中“票友”的他们,如今终于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归属。但是也有业内人士质疑,作协真的能给那些网络作家以现实的帮助吗?    笔者在两年前就曾采访过潇湘书院等网络平台的一些作家,两年过去了,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放弃了写作,有的还过着跟过去一样的生活。“每天更,一天要更新六七千字。”“卡壳的时候你恨不得把自己脑袋揪下来。”网络作家的晋升有时候也像网络游戏一样,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得到更高的经济分成,要成为金牌写手,就要经得起磨炼。一些放弃了原来工作的网络作家甚至要牺牲照顾孩子的时间,去做一个被别人看作是无业游民的人。  不少网络作家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写作,甚至连小说的篇幅都不能自己说了算。一个网络编辑曾向记者“抱怨”一些作者“不听话”:“正更得最热的时候,他就惦记着结束,我当然不答应了,一点儿脑子都没有。”在他眼中,这些网络作家只是工资低廉的“码字工人”。在采访中,多数在中低层“混”的网络作家都有一个愿望:“把自己的书印出来。”从而把作家前面的“网络”两个字去掉。    上海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了,会长陈村在接受采访时的“豪言”从某个方面揭示了网络时代的作家前景:“将来的作家都是网络作家。”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无疑使这些作家有了“家”,有了“组织”。但是,在作协本身的功能也会遭到质疑的如今,其主管下的网络作协的前景也令不少人担忧。在采访中,一位作家对记者说:“作协活动每次就是开开会,觉得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每年交的会费也不知道用在哪儿了,形式大于内容。”作家是否一定要进作协?也有作家有不同意见:“如今进不进作协是作家自己看需要而定的,有的人觉得在里面能够交到朋友,能够混脸熟,说不定在评奖上还能有优势。有的人书卖得很好,但不愿意加入作协,觉得没什么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老作家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作协在历史上曾有着重要作用,曾经是作者们的“家”,如今“什么人都有”,让人感到陌生。他感到作协在“退化”。  在联络采访的时候,有的省级作协告知记者采访要以层层上报的方式取得批复,内容也要提前由相关领导“把关”。有的作协相关重要负责人,坦陈不了解作协的运转情况,自己仅仅是挂名。这不仅让人感到担忧,网络作协是否肩负重任,或只是成为形式上的鸡肋?
【全文阅读】
          7月12日晚,田沁鑫导演新作、话剧《山楂树之恋》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位中国话剧界著名的女导演有过《生死场》、《赵氏孤儿》、《青蛇》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剧目。散场后,田沁鑫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接到话剧版《山楂树之恋》执导邀请的田沁鑫,第一反应是:“我可整不了这么文艺小清新的东西。”但转念一琢磨,《山楂树之恋》小说能卖到400万册,又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说明人们还愿意相信爱情”。最终她还是答应执导,不过提出一个要求:“要由小彩旗来扮演静秋。”  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选择小彩旗是因为其本真。她说:“彩旗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格式化’的影响。我脑子里的静秋就是她这个形象。”  田沁鑫在舞台上设计了两个跑道,让扮演老三和静秋的演员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一直奔跑――老三向着死亡奔跑,静秋向着爱情奔跑。这样的形式凸显了全剧的主题。田沁鑫说:“《山楂树之恋》的理念很简单。我觉得只要我们还有生命,我们就对爱情有渴望。就像洪升在《长生殿》中写的:‘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田沁鑫很喜欢《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男子阳武,女子阴晦,唯观世音男女同体。”她说:“导演也一样。好导演就是要男女同体。如果我是个男导演,只去了解女演员,对同性的态度常态,就很难塑造出更好的男性角色;反之作为女导演亦然。”  现在很多独立女性自称“女汉子”。对此,以中性自居的田沁鑫不以为然:“‘男人能干的我也能干’、‘我是个女汉子’,这其实是对自己性别的过分强调,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拔尖,让自己的女性特点更极端化。我认为女性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本体上来,不要极端。”田沁鑫觉得,圆满的女性应该“幽默、勇敢、优雅、有胸怀”。  1997年,田沁鑫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断腕》,“当时全靠我自己到处拉钱做戏,日子过得挺苦”。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的赵有亮几番劝说把她拉进了实验话剧院。在这里,田沁鑫全情创排了让她在中国话剧界一鸣惊人的《生死场》。2001年,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她说:“我在国家话剧院,两年做一个戏就可以了,我的艺术想法可以得到实现。”  田沁鑫对国家话剧院未来的路感到乐观。“现在我们剧院排戏,与外界的合作是‘海纳百川’式的,积极吸收各种新鲜思维。如,我们排《山楂树之恋》,不仅与凤凰出版集团合作策划,又在‘乌镇戏剧孵化基地’进行孵化和排练,效果很好。这些探索对中国戏剧发展是有利的。”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百余年。田沁鑫一直希望建设话剧的“中国学派”,但她坦言,时至今日,仍很难说中国话剧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我觉得我们还在路上。中国话剧在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下,现在已经有了自己原创的能力。但中国学派是什么?我觉得是中国语言、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的情感。目前来讲,我们做得还不够。我希望有一天中国话剧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和全世界优秀的话剧艺术家交流。”  田沁鑫见证了中国话剧市场“春江水暖”的过程。“原来是一线城市演话剧,现在是二三线城市也都开始看话剧了。这和话剧人十几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在中国话剧进入了导演品牌时代。以前,让演员选择,是演二流导演的电视剧,还是演一流导演的话剧?演员肯定选电视剧。今天,演员很有可能会选后者。”  对于话剧导演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田沁鑫说:“现在话剧演出市场不太规范,各地的演出商应运而生、鱼龙混杂,急于挣钱。一些导演的创作也变得急促。”田沁鑫说自己不愿意被市场挤压、抢夺,希望保留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达。  把脉中国话剧,田沁鑫觉得“缺血”。“剧本血荒,永远缺剧本”。“大环境是一方面,能不浮躁、沉下心搞创作的编剧本来就有限;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编剧的培养也有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对具体实践技巧的培训很不够。但是在欧洲国家,如,戏剧文学大国英国,莎士比亚的老家,戏剧积淀就不用说了,各种新秀编剧计划层出不穷。”  痛心于话剧“缺血”之现状,2012~2013年,田沁鑫启动了一个“田沁鑫新写作计划”,选拔了6名年轻编剧赴英国学习创作技巧。“我希望能挖掘、培养有才华的新一代编剧。这次《山楂树之恋》的编剧之一、北大研究生尚磊,就是这个计划挖掘的人才。”  生活中的田沁鑫钻研佛法。在微博上,她的自我介绍是“一个种菜浇水的和尚”。如果给这个时代的青年一句忠告,田沁鑫想说:“不被枝蔓牵绊诱惑,认清自己、发现自己最重要。”目前,她计划把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搬上舞台。她透露:“话剧版《北京法源寺》会在2015年年底推出,这将是很有分量、也很有趣的作品。”记者 蔡梦吟 实习生 左斯娴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