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14期
130X170
中国文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古典情结”和“江南情结”。
我不是文人,只是不知道从何处沾染上了这样的文人情结。是的,我也喜欢那如诗如歌的浪漫古典,也钟情那如画如梦的烟雨江南。
此外,我还多了几分“爱慕才子才女的情结”。虽然才子这样的奇特生物并不适宜拿来做老公或者男朋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一如既往地羡慕嫉妒恨地痴痴地欣赏着凝视着才子才女们。 阅读全文
130X170
1912年元旦,当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担任总统府秘书长的人就是胡汉民。
胡汉民是清末的举人,然而他却成为了反抗清政府的战士,他出任《民报》主编宣传进步思想,他追随孙中山参与了很多次的武装起义活动,深得孙中山的信任。他的回忆录中,不但记载了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也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状况,从而为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阅读全文
130X170
 从豆瓣读书上标记这本书在读到读完,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我总觉得这样一本厚书,不应该一下子读完,或者说是我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一下子读完。这一年也发生了好多事,一件事就是从大三到大四,从读书到工作,从青葱校园走向了一个苦逼堪言的工作岗位。
我一直觉得处在什么阶段就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从小就逼着孩子们去读什么世界名著,他们是读不懂的,在没有了解那样一个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只会把这样当成一个故事,亦或者说在未成长起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先让这种价值观捷足先登了。
阅读全文
130X170
在读到《蒋勋说文学——从<诗经>》(以下称《蒋勋说文学》)前不是没有看到那些对他负面的东西,而且身为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人来说,对一些专业的东西还是很敏感的,大约知道蒋勋的书中会有常识性错误为许多读者诟病。但我同时还知道蒋勋更是个艺术学院的教授,以我印象中学校老师教授的专业课标准来评判,蒋勋的书更多的是要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去阅读,而不是以专业的角度来对待,他非文学院的教授,于文学恐怕难以做到方方面面的严谨。我忽然想起了两种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

阅读全文
130X170
文如其人,我是一直这样相信着的。
也许现实里我并不认识这个作家,看了她的一本书后,我就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认识了这个作家。 
我会在脑海里想象她的形象、风格、气质甚至轻轻走过的风飘动。
这样想象的后果是,你不能真的去度娘查看他们的真容,很可能会被眼前的大叔大妈们幻灭了你心中的形象。(但也有例外的,比如三毛、龙应台;甚至还有惊喜的,比如水木丁。) 阅读全文
130X170
《十八春》里有一个情节是《半生缘》里没有的:石翠芝一辈子看老公沈世钧不顺眼,基本上是翻着白眼过日子。当老公最好的哥们、自己从前暧昧过的柏拉图恋人许叔惠回国时,石翠芝爆发了火热的二度青春,一心想重圆旧梦,为自己温吞水的中年生活撒一把火花。被许叔惠婉拒后,石翠芝带着没燃起来的死灰一回到家就得知老公刚遇见前女友、并想和她一起前往东北投入革命事业......石翠芝顿时觉得老公像金苹果一样不可或缺,并积极热情地拖家带口和老公及其前女友一起冲向了东北共建红太阳事业......石翠芝和沈世钧的夫妻关系还更融洽了呢。

阅读全文
130X170
重庆与成都关系暧昧,这是人尽皆知的。
在成都上了四年大学,期间去了几趟重庆,去的次数越多,对这个地方倒是越发喜欢起来无聊的时候,看成渝互掐其实蛮有意思的。
历史。
这是成都用来攻击重庆最常用的招数之一:你没文化你全家都没文化!
"文化"是个高尚可怕的字眼,但其实巴蜀文明离中原文明差着十万八千里,真要论起来,都不是"正统"的中原文化,"蜀南蛮"又何苦鄙夷"巴南蛮"呢? 阅读全文
130X170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看儿童文学,和作者不同,我没有很多的小伙伴,小时候也不够合群,没有人和我一起玩耍打闹玩泥巴,所以多数的时候只能在家捧着一本儿童文学来看,所以小时候就看了不少作品,儿童文学是一种很有趣的体裁,故事的主角可以是老鼠、牦牛、公鸡、兔子和小孩,内容天马行空,我的儿时乐趣也大多数都来自于这些可爱的故事。很多时候,妈妈带我晚上去亲戚家逛的时候,我经常会带一本自己最爱的故事书,然后在亲戚家看不了几页,最后在回家的时候把自己最爱的那本书忘在亲戚家,就这样我遗失了很多喜欢的故事书。这件事儿本身也够搞笑的是吧~~

阅读全文
130X170
据说这是一本非常“硬”的科幻。我这种对理工农医科知识极其浅薄(“文傻”?)的人,基本无法理解以一大堆专业名词加上丰富想象力体现出来的“硬”科幻,要谈也肯定贻笑大方,所以只好简单写一下自己对此书世界观的解构。
单以第一二部而论,大刘设置了一个颇贴合书名的“无解的三难题”:用高出几个世代的科技锁死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取社会学/社会科学中几个被反复争论和研究过的命题(无非是生存至上互相猜忌“人人”自利之流),并将时空拉伸到宇宙......
阅读全文
130X170
神经细胞收到刺激后产生某种激素可以引起人们产生快乐的感觉,但是可惜的是这种分泌通常不会持续大于三个月。因此就能知道,不管是多么美好的环境,人体的结构天生就注定着人不能一直快乐着,需要不停的找寻新的刺激,找寻新的快乐。所以人们总是会陷入一种循环,努力地达到美好的愿景,然后渐渐平淡,接着又被迫得去想达到另一个愿景。
所以在生活里,我们都是那么想望远方,期待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以及归来以后焕然一新的生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