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县两名干部在救灾中因公殉
8
  昌江县工会的两名干部在救灾中因公殉职。一名干部名叫林维勇,男,56岁,儋州市海头人,为昌江黎族自治县总工会财务部长。另外一名干部为郭起森,男,51岁,昌江黎族自治县保障部部长,昌江县昌化镇耐村人。(海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杨勇)
  海口7月19日电 (记者 王子谦 尹海明)随着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远离,目前海南两大机场航班正逐渐恢复,但由于城市交通瘫痪,出现旅客无法准时赶到,飞机“等客”现象。  强台过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第一个航班CZ6772广州-海口已于19日07:55落地,机场保障在持续恢复。美兰机场今日计划执行航班333架次,其中进港188架次(补班40个,加班3个);出港145架次(补班11个,加班4个)。截止11点,今日有5个航班取消,分别是南宁、曼谷、贵阳的出港航班和曼谷、贵阳的进港航班。  海口美兰机场提醒,机场目前起降正常,但因停机坪飞机全部转场,目前飞机正在其他地区调配飞回,由于航班较多积累延误,飞机流量实行控制,所以预计今日将出现较多延误。  记者19日早上从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了解到,随着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影响远去,三亚机场目前可使用08号跑道实施盲降着陆,天气状况已经符合起降标准,航班运行已恢复正常。今日计划执行航班324架次,其中补班74架次。  受“威马逊”影响,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8日取消航班112架次,延误4架次。此次台风共有5600余名旅客受到影响,各航空公司已短信通知受影响旅客改签或退票并不要前往机场,滞留在机场的约3800名旅客已得到妥善安置。  由于受“威马逊”重创,海口城市交通出于瘫痪状态。据美兰机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有航班可以起飞,但由于大批旅客无法准时赶到,客机正在“等客”,机场正联系媒体通报到机场的路线。(完)
【全文阅读】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重灾区岷县,看到乡村道路上挖掘机、装载机和满载建材的卡车来来往往,排起长龙。在受灾最重的梅川镇永光村、永星村的集中安置点上,机器轰鸣,人们忙着拉砖、和泥、砌墙,一座座砖混框架抗震房已经初步成型。  “灾区百姓对房屋质量要求这么高,超出我的意料。”在永星村集中安置点承揽工程的甘肃康县祥和建筑有限公司经理刘生彩说。今年6月,永星村一户村民请刘生彩承建他家的重建房,村民们看到他们施工认真、下圈梁打得特别结实后,先后有14户和他签了住房重建合同。  刘生彩掰着指头告诉记者,按照抗震设防等级达到8度的要求,灾后重建民房使用直径12毫米或14毫米的螺纹钢即可,而这14户村民买来的螺纹钢都是16毫米甚至18毫米的,他们对墙体厚度的要求也比一般宽三分之一。民房的重建规划一般都是盖两层,而很多农户家打的地基更结实,有的甚至能承载五层楼。  “我们都被地震震怕了。盖房是百年大事,宁可多花钱,哪怕拉些债,也要盖结实。”一旁的村民包续才告诉记者,去年地震,外孙被土坯房压了,颅骨裂缝、颈椎错位。到现在他想起来就后怕。  一年前,永光村村民李永清家还是一个颇具陇中民居风格的四合院。一场突如其来的震灾让院中一排土坯房夷为平地,一排土木框架结构的房子只剩木质框架,一排砖土结构的房子只剩正面一堵砖墙。  灾后重建以来,他是全村最听建筑规划专家话的村民,已经按照专家指导用最新的生土抗震技术盖了一栋抗震房。现在准备再盖几间新房,等不及驻村的建筑技术人员登门,他就主动把他们请到了家里。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大家都盼着能早点告别帐篷,搬进新房。但记者在岷县采访发现,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都有一个共识,重建工作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而且实施过程中应要从实际出发,不抢工期,确保质量。  岷县住建局局长郎东清说,为了确保规划科学,当地从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请来多批专家,对灾后重建安置点进行反复选择,确立“无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宜于集中安置”等“硬杠杠”。  梅川镇副镇长、永星村驻村干部李鹏说,永星村地处高寒山区,海拔近2700米,每年10月入冬土地封冻到来年4月才回暖解冻,因此,集中安置点的平整土地只能从4月份开始,期间又遭遇连续降雨,二十多天无法施工,直到6月份终于完成平整任务,村民才开始进场施工。村民建房速度可能不如外界预期的快,但要保证灾后重建的质量,就不能脱离岷县的实际情况,盲目抢速度,赶工期。  在永光村集中安置点,记者碰到了嗓音已经嘶哑的岷县住建局干部、灾后重建技术监督员袁红。他说,虽然规划很严格,但农民文化素质有限,多数人看不懂图纸,因此每个重建点都配有质量监管员、技术指导员、资料员、现场指挥员等“四大员”,逐户巡查,现场监督指导。他每天从早到晚要跑10几个安置点。  来自岷县政府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岷县8万多户灾后重建、维修加固户全部开工。在4.8万户重建户中,有81.3%的受灾户已经完成主体。(记者陈俊 张钦)
【全文阅读】
  关于一个亭子的追述,让杭州人突然意识到,身边那橙色外观的小亭子真的已经荒废了太久――  在7月15日钱江晚报刊发了《数百个造价不菲的社区信息亭,为何落得如此尴尬》后,处境尴尬的信息亭未来就一直牵动着读者的目光。  从信息亭衰败的现象开始,钱江晚报追问了有关它的历史、身份、盈利模式、将来命运,并试图追寻与之相关的其它线索――  到底谁推进了这个项目的诞生,谁导致了它的报废,而信息亭未来又究竟何去何从?      钱江晚报记者找到了一个曾经和社区服务信息亭(以下简称“信息亭”)离得很近的人。  他的出现,使信息亭的这些年初露端倪,不少疑惑都得到了答案。  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的人叫陈天(化名),他曾是华泰万家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万家”)的高层管理人员。  他介绍说,华泰万家成立于2005年,衰败于2011年初,停运于2011年10月。“说好听叫停运,其实就是倒闭,只有投入没有盈利,自然就只有一个结果。”  陈天说,华泰万家对信息亭投入不小,他曾经过手一笔资金:200个信息亭的总造价为600万元。“这个费用是纯粹的账面投入,没有计算其他如财务费用、管理费用。”  他说,在杭州市场先后出现的信息亭可能靠近250个,光造价就达到750万元,如果计算上开办企业的注册前筹备费用、注册金、管理费用、人工工资、电/网费用等,华泰万家对信息亭费用的总投入可能超过1300万元。  1300万的投入,对任何一家新起步的公司都不是小数字。那么这么大的投入给公司带来了多大回报?  “有过几笔业务,但额度都不大的。”陈天至今还对公司的2笔业务记忆犹新,“一笔是灯箱广告,业主是杭州某职能部门,金额为10万元;另一笔是优惠券业务,业主是杭州河东路某餐饮店,金额是35元。”陈先生证实,总业务量不多,超过万元的业务更是少之又少,项目失败了公司也就不存在了。  对于华泰万家的背景,陈天也有了解。他说该公司的投资方是华泰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信”),而华泰信的股东则是行内颇为知名的某贸易公司。“当时项目推进时有一个牵头单位,但基本上的信息亭安装都是和社区签订协议的。”  陈天说,公司当时在杭州信息中心租用了3台服务器用来发布、更新相关信息,平时公司里大概就只有十个人上班:3个管理、3个商务、2个财务、2个后勤人员。“正儿八经说,公司存在的几年里从来就没有好的销售,更谈不上盈利。”  咱们总结一下:信息亭项目的投入可能超过1300万元;该项目没有政府资金介入,但在推进之初的确有个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此项目停止于2011年10月,华泰万家随之倒闭;信息亭入驻是华泰万家和各社区签订的安装协议。      陈天的叙述到底是不是事实,钱报记者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核实。  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了杭州华泰信以及华泰信的股东方――某知名贸易公司的法人或负责人联系方式。但从下午3点到截至发稿的几个小时中,华泰信周姓法人的座机和手机均无人应答;知名贸易公司的总经理电话也无法接通。故无法核实陈天所说的1300万元投资是否属实。  项目的停止时间为2011年10月,这和之前记者的调查时间吻合。  而安装信息亭曾和社区方面签过协议的说法,也随即得到证实――  多位社区负责人或街道分管人员说,当时的确有过一张协议书,该协议书列明了社区方面的一些诸如妥善管理、先供电后结算、故障报修等条款,但没有规定社区在履行义务后应当享受的权利。  同时,这些社区负责人说,因为年代久远,协议原本要么遗失要么无法查找。      报废的信息亭该何去何从?许多人都对这些亭子的命运很关心――  此前,杭州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承诺,无论如何,他们都会综合居民意见,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处理方案,并尽力促成该事件的解决。  昨天下午,钱江晚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 2005年杭州市发改委曾有过一个批文,该批文说为了推进信息化,由杭州市民政局牵头协调社区服务信息亭项目。也有相关人员证实,该项目的报批文件由杭州市民政局起草。  “2005年,电脑、智能手机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信息亭还的确是一个高科技项目,社区普及信息化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查阅相关文件后说,信息亭项目的牵头单位确属民政部门。“当时的网络消费才刚刚开始,信息亭也一度得到过社区居民的高度肯定。”该负责人说,信息亭在几年内就全面报停的现状是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我们已经找到了当时的参与人员,也找到了信息亭的‘接盘’人,将针对调查后的情况作出决定。”  原来,信息亭的“娘家”早已不再是华泰万家,而是在几年前就已经由杭州某通信技术公司接盘,只是该公司在接手后没有做设备、网络、内容等方面的跟进。  而信息亭的出路目前看来也不少――杭州某电视信号合作商就明确表示愿意“激活”信息亭,并提供更新更强的服务信息;浙江联合集团下属某公司负责人也主动联系了钱江晚报,他表示,信息亭如被拆除很可惜,他们有一个社区金融服务,希望能把这些信息亭加以利用。  这数百信息亭最终会如何处理,本报将会持续关注。记者 鲍亚飞/文 林焱挺/制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