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北上广深成交活跃 深圳房价环比率
北上广深成交活跃 深圳房价环比率
  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连续三个月环比“停涨”的局面被打破――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全国最新房价数据显示,2014年1
62期
闲置地块披上绿装 成都青白江打造“邮票绿地”
  闲置空地变身微型绿地,卫生死角变身清新景观,坑洼路面变身健身小广场……近日,青白江市民惊讶地发现,城区内许多闲置地块披上了绿装,整个城市环境更好了。  原来,为改善居民周边环境,增加市民休闲空间,提升城市景观品质,青白江区创新推出了“邮票绿地”工程,将主城区闲置的地块打造成生态温馨的绿地,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舒适漂亮。  告别杂草  13个空地变绿地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待开发的闲置用地。据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四改六治理”过程中,该区通过多次调研,发现许多厂区周边和城区道路节点的闲置土地杂草丛生,垃圾遍布,有的甚至变成了菜地、堆放场甚至洗车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群众对此也颇为不满。通过对这些地块的梳理,该区创新实施了“邮票绿地”举措,按照疏密有致、敞亮通透、色调协调、形态美观的标准对这些空地进行美化,平整、硬化路面,优化周边交通路网,并利用植物造景打造清新景观。“不仅清除了这些沿线闲置地内的农作物、堆放的建筑材料,还通过搭建装饰木架、砌筑文化背景墙等方式,打造微型绿地,扮靓了城市环境。”据该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共建设完成 “邮票绿地”13个。  环境变好  市民高兴商家欢迎  记者看到,这些新打造的“邮票绿地”让市民们感到格外欣喜。在菁华路节点,正接孙女放学的市民谢女士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经常堆放建渣,地面是泥土,晴天灰、雨天泥,把周围道路弄得脏兮兮的;河边也没有栏杆,娃娃放学从这儿经过相当不安全。现在好了,泥巴地变成了草坪,还设置有雕塑、花雕等景观,河两边的栏杆也修好了,既安全又美观,大家都很满意。”  和市民一样,“邮票绿地”的打造也给周边商家带来实惠。一家汽车维修厂负责人说,“现在政府对这条路进行了打造,改善了附近的闲置地块,路变平整了,我们的修车生意也好了许多。”(陈军德 蒋丹 记者 陈泳)

【全文阅读】
 
万达连续9年增长超三成 谋划转型主攻服务业
图/东方IC  羊城晚报记者 孙晶  1月17日,万达集团发布2014年业绩,企业资产达到5341亿元,同比增长34.5%;收入2424.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30%;连续第9年保持环比30%以上的增速。虽然销售地产收入还是万达的主要来源,但王健林已经高调布局万达新的转型方向。而对业界普遍关注的万达百货命运,业内人士认为仍需经受大考验。  ◎地产收入仍是绝对主力  数据显示,万达商业地产合同销售收入1601.5亿元,完成目标的100.1%,同比增长26.8%;其中租金回款110.8亿元,同比增长32.7%,租金回款完成率100%,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累计持有物业面积21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0%。  文化集团收入341.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9%,同比增长32.3%。  据悉,2014年,万达集团转型升级成果显著,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增速超过房地产收入增速,文化旅游各业务板块表现突出。去年12月开业的武汉汉秀和电影乐园两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半年内的票已基本售罄;万达旅业收入达到75.1亿元,仅用一年就跻身全国行业前列;万达影视收入4.3亿元,完成计划的121%,文化旅游已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不过,就目前来看,万达依然主要依靠销售地产,地产销售收入是文化集团的五倍以上。  ◎5年后地产净利占比低于35%  在万达集团2014年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除了公布各项业绩外,还重点阐释了万达的第四次转型。他说,第四次转型是代表万达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新转型升级。主要内容是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包括万达集团的转型和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  万达集团转型分为两方面,从空间上看是从中国企业转型为跨国企业;从内容上看,是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型为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万达已宣布到2020年发展目标,资产1万亿元,收入6000亿元,净利润6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同时确定两个转型目标,一是2020年集团服务业收入、净利占比力争超过65%,房地产销售、净利占比低于35%;二是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今后的房地产要实行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金融产业、电子商务3个产业,到2020年形成商业、文旅、金融、电商基本相当的四大板块,彻底实现转型升级。  万达商业地产的转型力度更大,主要是力推“轻资产”模式,过去万达成功靠城市综合体,通过房地产销售现金流来投资万达广场,这是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就是万达广场的设计、建造、招商、营运、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都是万达做,使用万达品牌,但投资全部由别人出,资产归投资者。这种模式没有房地产销售,是准金融投资行为,万达与投资方从净租金收益中分成。  ◎硬撑的万达百货?  另一方面,对于外界一直不看好的万达百货,业绩表现却令人惊讶。业绩报告显示,万达百货新开店24家,累计99家,收入256亿元,完成计划的101.6%,同比增长65.3%,超额完成年度利润目标。  不过,记者发现,就在一周前有消息显示,万达正准备关闭约10家经营不佳的万达百货,另外还打算压缩约20多家百货楼层。涉及关闭的万达百货位于宁波、青岛、沈阳、芜湖等城市,而涉及压缩百货楼层的万达百货则位于无锡、厦门、青岛、烟台、常州等地区。  有知情人士表示,万达在全国约有80多家百货,基本都是结合万达商业地产即万达广场开设的,现在实体商业最注重的就是人气,因此万达系打算增加一些吸引人气的业态,作整体业态调整。经过评估,就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万达广场内的万达百货关闭,然后增加引入能提升商场人气的餐饮、体验式业态。  “关闭万达百货对万达并没多大坏处,万达百货的使命是帮助万达招商和销售商铺。现在万达已上市成功融资,更注重效益是下一步的方向。关闭经营业绩不好的门店或业态肯定是大趋势。”广东省商业流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

【全文阅读】
 
3D打印别墅亮相 材料由建筑垃圾制成
  近日,数幢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建筑亮相苏州工业园区。这批建筑包括一栋面积1100平方米的别墅和一栋6层居民楼。这些建筑的墙体由大型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而打印使用的“油墨”则由建筑垃圾制成。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全文阅读】
 
重庆:2014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6万户
  “告别土坯房,住进亮堂的新家,今后冬天都不会感到冷了!”最近一段时间,合川区大石街道卧龙村四社村民杨树明特别开心。多年来,他一直住在墙体开裂的土房子里,雨天漏雨、晴天漏风。因家境贫困,翻修房屋成为他的最大渴望。  改变发生在2014年。合川区政府将他家的房子纳入D级危房(即房屋整体出现险情)的改造范围。政府出一部分钱,杨树明自己筹一部分钱,旧房推倒、新房建起,他终于圆了“安居梦”。  因为农村危房改造,去年,许多农村居民像杨树明一样住上了“暖心房”。市城乡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为8万户,全年开工8.7万户,完成8.6万户;结合农村D级危房改造、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计划为678户,全年开工710户,竣工692户,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不改”制度  保障经济最困难群众的利益  住房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调查显示,在村民对住房的诸多企盼中,安全诉求居首。  市城乡建委人士介绍,许多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没有条件拿出大量资金对房屋进行加固修缮或新建。政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帮扶贫困农户、缩小城乡差距上的具体体现。  为让农村困难家庭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屋,我市将农房改造列入重点民生实事,计划2013至2017年完成40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这些拟改造的农村危房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占了约七成。  如何保障经济最贫困、住房最危险的群众的切身利益?重庆农村危房改造实行了“三不改”制度:长期闲置无人居住的不改造,不符合当地规划的不改造,非危房的不改造。  实施改造的钱从哪里来?我市出台了补助政策,切实为困难群众“减负”――  实施农村C级危房(即局部结构存在隐患)改造,每户可获补助7500元,其中渝东北和渝东南山区调高到每户8500元。农户基本不用掏钱,便可实现农房的修缮加固。  需新建、重建的D级危房户,新建一套建筑面积60至80平方米、基本满足功能需求的农房,造价约为5万元。国家、市和区县财政补助70%,村民自掏一点,就能建起安全、舒适的新居,把他们的“忧心房”变为“舒心房”。  加强探索创新  群众支持率达到99.11%  为把农村危房改造这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我市把区县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的完成情况纳入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体系。市城乡建委每月收集农村危房改造进度,并对进度慢、效果差的区县进行通报。  不仅如此,各区县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过程中,还大胆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荣昌在农村危房改造中严格把好设计关、监督关和验收关,除了市城乡建委统一设计的农房建设图集外,还根据本县农村建房实际,邀请设计单位设计了两套农房建设通用图集,免费提供给建房户。此外,镇(街)村建人员帮助建房户审核把关建房协议,在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等关键施工阶段及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发现不符合抗震安全要求的,当即告知建房户。危房改造完成后,先由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竣工验收,再由镇(街)组织村建、国土、财政以及相关监督人员复核验收,房屋质量验收达标才发放补助资金。  铜梁、梁平、奉节等地落实了村镇干部定点、结对帮扶制度,协助危房改造户解决建房、用地等实际困难。  为放大危房改造资金的综合效益,黔江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等部门密切合作,将农村危房改造与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灾后恢复重建等政策有机衔接、统筹安排……  因为改造工作推进得扎实、细致,调查显示,农村群众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率达到99.11%,综合满意度达99.07%。  产生“乘数效应”  带来农村面貌的质变  农房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因此,重庆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改善“三结合”原则,广大农户得以安居乐业――  改善生产条件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鼓励农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入合作组织、发展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对接,以此提高收入水平。  改善生活条件方面,通过集中居住,配套建设人行便道、公路、饮水设施、娱乐健身场地等,提升农户生活品质。  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示范等,配套建设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池;通过修建沼气池,同步改厨、改厕、改圈等,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走在宽阔的路上,住进舒适的新房,不少农民感到日子更有奔头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黄鹤村的村民徐定忠就是其中之一。盖房时,徐定忠除了获得政府补贴外,还贷款2万多元。为此,他去年多种了1亩西红柿,并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徐定忠对还清贷款和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市城乡建委人士介绍,农房改造不是简单的排危加固,它更像一个“杠杆”,既解决了农房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带来农村面貌的质变。  我市实施农房改造以来,政府投入、农民投入等各种投资总计已达数百亿元,同时拉动了建筑相关产业发展,刺激了水泥、砂石、涂料、砖瓦等需求,激活了农村的家居、家电消费市场,在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乘数效应”。  重庆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改出乡村新风貌,也让困难农户的生活重放光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