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三元宫完成修缮 始建于清朝嘉
37
维修后的三元宫  本报讯 经过3个月的施工,总投资百余万元的“贵阳市三元宫保护性维修二期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三元宫将成为省、市美术文化交流基地。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古色古香的“贵州画院”影壁、仿古楼牌等已经矗立起来,工人正在对仿古楼牌实施打磨。  贵阳市文物局有关人士介绍,本次工程共投100余万元。工程投运后,三元宫将成为省、市与外省美术文化交流的基地,届时广大市民将在三元宫内观赏到全国各地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元宫位于贵阳市大西门金锁桥东北角,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982年2月被列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曾秦)                        
   位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龙泉市上田村,新近喜获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成为了浙江省入选的15个传统村落之一。这同时也是丽水市唯一一个上榜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上田村位于龙泉市城北乡,龙、遂、松3县市交界处。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落大部分仍基本保存着清至民国初的格局,青砖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1935年粟裕、刘英指挥了著名的“上田战斗”,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围剿的第一枪。  自2012年以来,龙泉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组织传统村落调查、建档、申报、保护等工作。目前,已成功申报上田村、官浦
【全文阅读】
  为推动话剧艺术普及,近日北京人艺推出经典话剧《雷雨》公益场。可是,这一经典剧目的演出,却遭遇了年轻观众的哄笑。“观众哄笑事件”,折射出经典艺术作品和当下年轻观众之间的隔阂。    遭遇笑场的不仅有《雷雨》,近年来话剧演出“观众哄笑事件”频发。  去年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期间,北京语言大学话剧社演出了苏联经典话剧《青春禁忌游戏》。当演出推进到一段与强奸有关的剧情时,台下爆出一阵哄笑。  “我们在其他时间的演出,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观众哄笑。”北京语言大学话剧社副社长欧阳冠男说。  北京一位资深戏剧媒体人也告诉记者,《天之骄子》《吴王金戈越王剑》《小井胡同》等经典话剧演出时,也遭遇过年轻观众哄笑。  “不管舞台上演出什么内容,观众在剧场中发笑都是不文明的行为,这是观剧的一个常识。因为观众的哄笑不仅会影响演员的表演情绪,还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剧氛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说,“很多年轻观众,可能把剧场当成影院了,想笑就笑,其实他们没弄明白,不同的艺术形式对观赏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  “在剧场不能哄笑,并不是说对演出不可以有不同意见。走出剧场,可以提意见,可以批评,可以写成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唯独在剧场中要保持安静,因为这是最基本的观剧礼仪。”刘平说。  在刘平看来,屡屡发生哄笑事件,反映了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观剧礼仪的普遍缺乏。    “《雷雨》到底哪些地方好笑?”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年轻的话剧观众。  有的观众说,台词搞笑;有的观众觉得表演夸张,不太真实。一位初中生看完《雷雨》后甚至大呼“雷人”,认为“剧情编得太离奇了”。  有文化界人士认为,“这反映了当下年轻观众的浅薄、无知”。  “哄笑事件虽然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我不想简单地用‘浅薄’‘无知’来指责年轻观众。因为这些人只是年轻观众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对经典作品的不理解甚至误读,很大程度上缘于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因此,帮助他们提高欣赏水平才是比较实际的。”刘平说。  “比如,《雷雨》创作于80年前,它的故事、它所表达的思想、它的台词,与今天的时代生活必然有一定距离,因此,今天的年轻观众欣赏起来,可能存在些隔膜。”刘平告诉记者,他给学生讲解传统经典作品之前,总会把作品的时代背景给他们讲清楚,这样学生们对作品也就慢慢理解了。  在青年剧作家余青峰看来,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持有不同审美标准的观众必然会对同样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评判。看着《泰
【全文阅读】
  “4个小岛上还有游客,一个人也不能落下!”今早6时30分,舟山东极岛岸边海浪涌动,东极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跳上客轮,准备将小岛上的散客接到本岛。  今天,舟山气象台已经发布台风紧急警报,傍晚起,预计各渔场最大风力可达12级。东极岛附近海域的风力正在逐渐增大。为确保游客安全,东极安排加班客轮对岛内的1000多名游客进行疏散。8月1日起,东极岛辖区将全线停航。  “受12号台风‘娜基莉’影响,请游客尽快出岛避风!”大风将窗户吹得嗡嗡响,广播里传出台风警报。东极镇镇干部和边防官兵迅速带队,挨家挨户排摸情况。码头边,已经有不少游客排起了长队,等待前往沈家门的客轮。  “你不能留在岛上,台风来了很危险!”有个别游客提出想留在岛上“观看台风”,为了劝说他们离岛,东极边防派出所所长徐敏已经口干舌燥。  中午12时,最后一班客轮靠岸,岛上1000多名游客被全部疏散。忙碌了一上午,边防官兵们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东极镇也开展了地毯式排查,危旧房屋中的100余名群众,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海边的风浪越来越大,不少小型渔船也被众人合力拖到了岸上。“去看看养殖户的情况,不能让他们冒险出海!”惦记着养殖户的安全,边防官兵又赶到海水养殖区查看,确保万无一失。  截至发稿,舟山市三防指挥部已经启动防台风Ⅲ级应急响应。全市有5290艘渔船在港避风,8艘渔船正在返港。岱山县和嵊泗县共疏散游客7460多人,桃花岛、普陀山等海岛景区也已疏散游客1.7万余人。记者 史朵朵 通讯员 徐敏 王涛
【全文阅读】
  一部精湛的剧本,可谓是一台好戏的灵魂,历史悠久的川剧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流传至今,与川剧剧本高超的文学性密不可分。若要论川剧剧本文学性的典范之作,《情探》当之无愧。《情探》一折出自大幕戏《焚香记》,其前身是古本《活捉王魁》,经清末四川大儒赵熙之手改良而成,许多唐诗、宋词、元曲的名句都被化用在赵熙的剧本中,颇具意境,格调高雅,受到戏迷的一致推崇,甚至一度成为成都市民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著名川剧小生蓝光临曾上百次演绎《情探》,并赢得了戏迷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如今已经79岁高龄的蓝光临聊起《情探》依旧神采飞扬,一段段唱词脱口而出,他认为,《情探》是一折《红楼梦》式的好戏,其文学性堪称川剧之首。      “绝妙啊,绝妙!”说起《情探》,蓝光临赞不绝口:“以景表情,以情写景,赵熙的词句真是千古绝笔,整篇剧本读起来就像是诗一样,还能让人联想出画一样的美景。我觉得《情探》很值得做学术研究,应该叫‘情学’。”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这段如诗如画的词句便是《情探》的开篇。蓝光临说:“‘夜色哀’的那个‘哀’字真是绝了,不管换成什么字,都不能更精妙地表达人物的感情。这段唱词还特别有韵律,比如‘月明如水浸楼台’,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梨花落’是比喻离别,‘杏花开’的‘杏’在四川话里念‘hen’,暗指恨,这两句连在一起就把离愁别恨的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有着“晚清第一词人”美誉的赵熙,唐诗、宋词功底深厚,杂剧、传奇也广泛涉猎,佳句信手拈来。在焦桂英的唱段“迢迢千里犯尘埃,会向瑶台,总算是明月入君怀,纵说是双凤齐飞,也愿化为红绸带,又何忍抛下名花不肯栽?”中,几乎每一句都似曾相识,经赵熙修改后化用得恰到好处。“还有很多唱段都化用了古诗词,”蓝光临说,“‘莫使他春愁如海’这句一读便知是出自秦少游《千秋岁》的‘落红万点愁如海’,我曾经专门写文章分析过《情探》里各种唱段的化用。”      回忆起第一次接触《情探》的感受,蓝光临笑称“很难”。《情探》自从被搬上舞台后便是常演剧目,川剧名角康子林、姜尚峰、曾荣华都曾擅演该剧,其中曾荣华是蓝光临的师父。“因为文学性很强,所以看了师父的演出后我感觉很有难度,在上台演《情探》之前,我自己准备了3年。我不仅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还反复向知识分子请教,戏曲研究专家彭其年给我认真讲解,老师们只要演出《情探》我就去看,一边学习一边做笔记,然后再和老师们讨论。《情探》这折戏我越学越喜欢,对赵熙佩服得五体投地!”蓝光临告诉记者,《情探》是川剧帮打唱的代表作,演员演出、乐队伴奏、帮腔演唱都很有难度,《情探》一出省内各地都争相学习,但真正能演好的只有少数,当时甚至有一大批文人专门研究《情探》,鉴赏剧本之美。  蓝光临透露,3年准备时间达到了大幕戏的准备长度,是他此生准备最久的折子戏。“二十五六岁那年,我终于登台演了《情探》,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直到之后有一天我晚上在黄龙溪听到打更的声音,和‘更阑静,夜色哀’结合起来,突然就觉得真正来了灵感,当时因此还作诗一首。”此后,蓝光临演起《情探》更是得心应手:“川剧名导夏阳在我演出后专门鼓励我说,观众都反映最喜欢看我演。”      演了上百场《情探》的蓝光临对这折戏感情很深,他深情地说,《情探》不仅是川剧文学性的典范,也是川剧极佳的代表作,年轻一辈一定要好好继承,深奥的唱词一定要细细理解。蓝光临说,在赵熙所在的“五老七贤”年代,文人学士的广泛相助才成就出川剧的经典佳作,其中以《情探》最为突出:“《情探》一经演出就迎来一致好评,只要一挂《情探》的演出水牌,马上剧场的戏票就要被抢完,特别受欢迎。《情探》的唱词朗朗上口,戏迷都很喜欢,有些专业的老戏迷和专家一样认真研究,听我师父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走在街头巷尾随处都能听到有人在唱‘更阑静,夜色哀’,流行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大文豪巴金曾在《祝贺与希望》一文中称,“忽然听见有人在唱《情探》,我居然站在一家商店门前听完了半张唱片。”他也曾为《情探》着迷。  文学性极强的特点也让《情探》多次走进学生教材,蓝光临透露:“《情探》被很多学者看中,戏剧研究专家、高中教师彭其年把《情探》作为高中语文课文给学生讲授,还有一位川大文学院教授把《情探》收入自编教材,并都在学生中引起很好的反响。”此外,《情探》还曾被收入《中国戏曲选》作为全国多家戏剧学院的教材,堪称戏剧界经典佳作。本报记者 祝丹妮    阴风飒飒,黑月无辉,相思血泪汨盈腮,到如今化为孽海。  缓思裁,权相待,犹恐他从前恩爱依然在,好叫奴千回万转,触目伤怀!  红鸾星,照玉台,连理枝头花正开,怕只怕绿珠红粉沉光彩。  我迢迢千里犯尘埃,会向瑶台,总算是明月入君怀。纵不能双凤齐飞,也愿化为红绸带,又何忍抛下名花不肯栽。    2006年,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川剧剧本《变脸》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与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等一同收录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前,魏明伦的川剧剧本《潘金莲》曾被选入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文科推荐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