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世界杯预选赛:土耳其获胜
23
  9月1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土耳其队客场以2比0战胜罗马尼亚队。上图为土耳其队球员耶尔马兹在比赛中庆祝进球。   在2014年世界杯预选赛欧洲区的比赛中,荷兰队客场以2比0击败安道尔队,提前两轮获得2014巴西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入场券。右图为荷兰队球员伦斯在比赛中突破。                        
  为使各级体育部门重视女足的发展,十二运会将女足决赛阶段比赛分设成年和18岁以下两个组别进行,各组别前三名可分获3枚、2枚、1枚金牌。尽管如此,但女足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堪忧――据报道,共有16支18岁以下女足参加了十二运会预赛阶段比赛,8队进入决赛阶段,这批1995―1996年龄段的女足球员总数不到400人,这已是中国女足后备的所有积蓄。   从不到400人中选拔未来的中国女足队员,其今后走势可想而知,指望她们重现老女足当年的辉煌并不现实。   女足后备人才得不到有效补充,且呈萎缩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如果仅仅依靠当前的培养模式,以后能否保住这近400人的规模也很难说。   难道真的没有女孩子踢球?   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女足运动的起步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初,女足运动在中国起步时很少有女孩子踢足球,绝大部分女足队员都是从其他项目转到足球上的。据中国女足原主教练商瑞华回忆,1983年初,他负责北京女足的组建工作,在《北京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招生启事后,前来报名的有1000多人,而且之前都没接触过足球,但由于从事过田径、篮球、排球等运动,都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最后,商瑞华从中选择了13人。经过4年训练,北京女足在36支球队参加的六运会女足比赛中拿到冠军。   在第一代中国女足队员中,绝大多数都是转项的运动员――刘爱玲、李秀馥、温利蓉、韦海英曾练田径,吴伟英打过篮球……转项后经过数年打磨,她们都成为女足运动的佼佼者。   目前在北京市足协工作的刘爱玲16岁才开始踢足球,8年后,她已成为中国队参加首届女足世界杯赛的中场核心,直至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才渐渐淡出中国女足。   在商瑞华眼中,吴伟英仍是中国女足迄今为止速度最快、技术最好的锋线球员,但她当年改练足球前,同样没有任何基础。   随着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足球专项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因此现在的女足球员大多从小开始踢球,虽然这种培养方式符合足球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选材的思路。   现在,其他项目每年仍会有部分运动员被淘汰,其运动生涯大多因此而终结。就女足而言,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像过去那样,使这些面临淘汰的运动员转项,将其招至足球运动中,进而拓宽女足选材的途径?   这批转项而来的运动员固然在足球技术上有所欠缺,但通过其他项目的训练却拥有非常好的身体基础,只是通过后期训练,补上足球这门课而已。   当然,这种方式是否适应当前的体制还需要逐步摸索,特别是在各级体育部门对成绩日益看重的时候,我们能否给“新生事物”尝试的时间,这考量着各级决策者的眼光与决心。   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而今面对女足惨淡的后备力量储备,为什么不重拾老办法?
【全文阅读】
  在10日进行的一场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区预选赛中,法国队虽然在客场艰难取胜白俄罗斯队,却创下了球队历史上最长时间不进球新纪录。   在这场比赛中,法国队两度落后,两度扳平,并实现反超,最终以4比2取胜。不过,法国队在这场比赛中的首粒进球却直到下半场比赛开始后才出现,里贝里在第47分钟利用点球为法国队首度扳平比分。在这粒迟到却宝贵的进球出现前,法国队已经在各类比赛中累计526分钟没有进球,创下了球队历史上最长时间不进球纪录。   此前的纪录出现的时间是1924年6月至1925年5月间,当时法国队在各类比赛中连续500分钟没有进球。
【全文阅读】
  田径中跳高有这样一个现象。开始的高度,几乎所有人都有漂亮的过杆。或,只要过了杆,动作都很漂亮;但到了关键高度、过不了杆,某些技术方面的缺陷就像“秃头上的虱子――一目了然”。   足球风格也如此,碰到弱队,尤其“见了熊人压不住火”的暴脾气那种,风格会发挥到淋漓尽致。但碰到强队、或死敌,就可能一筹莫展、甚至吃瘪,什么风格都没了。曾经好几个赛季,阿森纳都是欧冠一面高高飘扬的“技术流旗帜”,在AC米兰主场禁区内大玩三角短传,让对手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一旦碰上更技术的巴萨,就顿时漏洞百出,“技术流”荡然无存。   西班牙人卡马乔以典型的“反西班牙风格”将中国队带进沟里后,灰溜溜夹着尾巴一走了之。“土帅”傅博低谷中接手却以最时尚的“巴萨风格”连打几场漂亮仗,平日韩、胜澳大利亚,尤其6比1大胜新加坡“直接把球传进门里”,更是好评如云,风头直逼当年意气风发时之高洪波,甚至还有迫不及待的球迷将“儒帅”、“大气、淡定”等高帽径直戴到傅导头上。   但对技术最糙的“袋鼠二队”和对实力最弱的新加坡表现出的那点技术优势,可以证明国足踢的就是“巴萨风格”、或“巴萨风格”比其它风格更适合国足吗?也许,傅博会不会重蹈高洪波当年亚洲杯小组赛即折戟沉沙的覆辙,看似很风光的“巴萨风格”遇到“必须要出线”的压力会不会变样、走形,甚至荡然无存?这样的疑问从来都不是杞人忧天。   历史上,苏永舜、曾雪麟、戚务生、金志扬……都曾友谊赛、非最关键比赛中率队打出过漂亮风格和不俗战绩,曾雪麟以所创“小快灵”印度“金杯赛”还1比0击败过马拉多纳缺阵的阿根廷。但就像越到关键高度越需要过杆技术的跳高一样,如何将无大赛压力、最低谷中队员没退路、不再担心失误、甚至输球……下的“自由发挥”,“复制”到亚洲20强、10强赛上,除高丰文汉城奥运会预选赛最后客场击败日本和米卢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10强赛提前两轮出线外,中国足球几十年来从未解决好这个“核心问题”。   而且,傅博如何给国足突然注入“巴萨风格”的过程也非常可疑。有消息说,傅博乃巴萨迷,他看过很多巴萨比赛录像,并训练和比赛中始终要求队员按“巴萨风格”去做。但当年苏永舜“流畅技术流”和曾雪麟“小快灵”,皆源自有容志行、陈熙荣、古广明、李辉、秦国荣、魏克兴、吴群立等技术流球员的强大支持,包括后来的彭伟国、曹限东、高峰、郝海东,没有有技术能力的中前场球员执行技战术,只嘴上说技术、谈风格,就成了纸上谈兵。朱广沪也曾是欧洲豪门风格的推崇者,收藏录像无数,但教练缺乏正确理解、队员缺执行力,最后亚洲杯小组赛惨遭淘汰,又何以谈风格?   一帮卡马乔时代的“技术糙哥”,跟着傅博一起看了些巴萨录像、照着巴萨的葫芦画了几个月的瓢,就突然“巴萨风格”了?也许在转个身、转个向都要好几秒的澳大利亚队员的巨大空档中,在新加坡队攻上去就回不来队员身后的广阔地带里,多传几脚球、甚至传的还挺像巴萨并不难,但再碰上比新加坡更注重防守的“鱼腩”马来西亚,却只能靠高中锋杨旭的简单头球才2比0获胜,不由得不让人对国足面对可能一心死守的印尼和彪悍的沙特和伊拉克队时充满担心。到时,若亚洲杯预选赛再有闪失,傅博肯定将和他短命的“巴萨风格”一起夭折。   比队员执行“巴萨风格”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教练、队员,甚至官员最关键时刻的意志和气质。一个二战故事说,在德军和苏联红军相持的最关键时刻,苏联哨兵发现德军已一个月没换衬衣了,而苏联士兵仍保持着每周洗澡换衬衣的习惯,很快德军即一溃千里。若傅博和他的队员能在最关键的比赛中,仍保持闲庭信步和自由发挥的心态,则无论打什么风格,都能克敌制胜。   傅博“巴萨大旗”还能打多久?是否有些像中国革命某个阶段的那个著名的问题?当然只是借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