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新防空系统将能拦射程超3千
25
  ■ 完成起竖的SAMP/T陆基机动防空导弹发射车  随着以导弹和空袭为主的精确打击大行其道,相对的导弹拦截和防空武器就成为保障各国军队战场生存能力的必要装备。针对这一需求,美国开发并对外推销“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但美国的欧洲盟友们却更希
  冷战初期,面对北约咄咄逼人的军事围堵,苏联武装力量不敢有任何懈怠,频繁组织带有核打击背景的演习,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1954年9月14日发生在奥伦堡州托茨基草原上的“雪花”演习。在那次演习中,苏军轰炸机真正投掷了1枚原子弹,而且就在核爆炸发生后不久,苏军参演部队冒着核辐射向预定目标发起冲锋,各类战机也越过蘑菇云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当天苏军投掷的弹药量超过1945年苏军进攻柏林时使用的弹药量。不过,出于种种原因,这次演习内幕一直被作为绝密情报而严密封锁,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公开。  20世纪50年代初,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其中苏联已做好在西欧战场使用核武器的准备。1954年,苏联政府决定在乌拉尔山东面的奥伦堡州托茨基草原实施一次核条件下的诸兵种合成军事演习,动用部队212支,总兵力约4.5万人。  据苏军老兵齐亚诺夫回忆,整个1954年夏天,大批秘密军列从苏联各地开往托茨基。由于此次行动严格保密,部队官兵甚至包括部分中高级军官都不知道要来这里干什么。演习准备工作持续了3个月,挖掘了数千千米的堑壕、壕沟、反坦克沟,修筑了数百个永久火力点、临时火力点和地下掩蔽所。在演习场中心5-6千米有2个小村庄,村内居民也被疏散到50千米外的地方。  演习开始前,指挥部组织各级军官观看了一场有关核武器作用的电影,以便让各级军官了解核武器的威力和如何在核爆炸的情况下指挥部队作战。当时电影院门口戒备森严,所有入场者都必须持有团级指挥官和情报部门代表亲笔签名的通行证才能入场。为扩大此次演习的宣传力度,莫斯科还邀请了友好国家客人近距离观摩。演习前一天,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和核武器制造专家库尔恰托夫也来到托茨基,朱可夫元帅则被任命为这次演习的总指挥。  9月14日,苏联空军第71测试大队的库特尔切夫机组驾驶1架图-4轰炸机升空,机上携带1枚原子弹,另外2架米格-17和1架伊尔-28负责护航、气象侦察和录像。  对于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参演老兵普季夫利斯基回忆道:“第一次警报在核爆炸前15分钟响起,爆炸前10分钟传来第二次警报,我们全部进入掩体,身体下趴,闭上眼睛,手放在头后面,张开嘴。当最后一次警报响过后,远处传来可怕的轰响,时间定格在9时33分。”  档案记载,库特尔切夫机组在第二次俯冲时从8000米高空投下代号为“塔季扬卡”的钚弹(威力相当于4万吨TNT炸药)。“塔季扬卡”在距地面350米的空中爆炸,偏离预定爆炸中心西北方向280米。不幸的是,最后时刻风向突然发生变化,辐射云没有向预定的没有人烟的草原飘移,反而冲向奥伦堡市及更远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时任苏联陆军步兵营长的科扎诺夫表示,核爆5分钟后,炮火准备开始,随后航空兵开始执行轰炸任务。随着各种口径的火炮、火箭炮、坦克炮一齐开火,目标地域每平方千米承受的火力密度远超1945年红军强攻柏林时的水平。3小时后,苏军地面部队接到发起进攻的命令,科扎诺夫率领全营官兵乘装甲车向距爆心600米处发起冲击,抵达后发现那里的树林已被全部烧毁,事先部署的军事装备也被彻底摧毁,到处都是烧焦的动物尸体,周围全是光秃秃冒烟的土丘和由烟尘形成的厚厚黑墙。科扎诺夫命令战士们使用仪器测量辐射程度,随后命令全营上车,迅速撤离。  演习结束后,苏联元帅朱可夫对库特尔切夫机组的表现大加赞赏,所有人均得到奖励,其中库特尔切夫少校被授予列宁勋章,提前晋升上校军衔。不过,这次在核爆情况下的诸兵种合成演习细节一直被视为最高机密,参演军人没有进行任何身体检查,平民损失情况也无从知晓(当地医院在1954年至1980年间的病历已全部被毁)。直到苏联解体后,一些机密档案解禁,部分参演者透露了演习内幕。(张韶华)
【全文阅读】
          日本《周刊文春》11月13日披露,近日该媒体在对日本海上保安厅进行采访时获悉,针对大量中国渔船在小笠原群岛周边海域秘密捕捞珊瑚问题,日海上保安厅曾经出动了特殊警备队(SST)进行警戒。  报道称,日本海上保安厅特殊警备队(SST)10月5日早晨接到特殊命令后,迅速乘坐直升机从大阪基地出发,着陆于当时正在小笠原群岛附近巡航的大型巡视船上,之后召开了短暂的事先准备作战会议,便再次乘坐直升机出动。当直升机飞至正在捕捞珊瑚的中国渔船上空时,特别警备队队员先用绳子垂降至船只表面,随后手持轻机关枪进入船内,制服了“试图用菜刀进行抵抗”的中国渔民,并强行带至横须贺。  据了解,日本海上保安厅特殊警备队创设于1996年,其任务是应对海上恐怖事件等。由于特殊装备队的具体人数和职务设计范畴均属保密内容,因此日本政府从未将这支部队公之于众,海上保安厅也未公布与这次紧急出动有关的任何消息。海上保安厅宣布部门在接受采访时仅表示,“对于具体细节,恕我无法回答。”  据了解,日本“特殊警备队”被看做是日本最为神秘的反恐特殊部队,日本海上保安厅情报网站对这支部队也只有简单介绍,它的全称为“日本海上保安厅特殊警备队”,前身为1985年在关西机场建立的海上警备队。1992年它与负责护卫从法国运输钚的“拂晓丸”船只警备队合并成立为现在的特殊警备队。这支特种部队平时解救被劫持船只、保护钚等重要货物的运输;对可疑船只、以防止核扩散为目的的临时检查等。  2010年5月29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京湾举行检阅式及综合训练,该部队在这次演戏上公开亮相。在演戏进行追击武装走私船只的训练过程中,三名特殊警备队员从直升机空降,成功登上无视烟雾警报等停船命令而逃跑的武装走私船,并很快制服船员。  该部队由7支分队组成,其中包含担当防护、爆炸物处理等任务的特别分队。每支分队包括队长、副队长各1名和6名队员。该警备队主要向美国海豹突击队学习射击、阻击、近距离格斗、直升机空降等。(实习编译:王曼 审稿:王欢)
【全文阅读】
  ■ 1980年10月,伊拉克军队指挥官在两伊战争前线勘察地形  1980年,一心想当“中东霸主”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借宿敌伊朗陷入内乱之机“浑水摸鱼”,夺取有争议的阿拉伯河控制权,继而称雄波斯湾。他所选择的开战方式是闪电战,希望效仿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方式,“用30天闪电战赢得战争”。然而,命运没有垂青这个狂妄之徒。  传统上,伊拉克并非伊朗的对手,例如伊朗的面积和人口均三倍于伊拉克,加之伊朗国王巴列维亲美,获得美国的全方位军事援助,因此萨达姆在1979年之前,并没有入侵伊朗的想法。  然而,这一切随着1979年伊朗国内爆发伊斯兰革命而改变。这场革命导致巴列维出逃,新掌权的霍梅尼另行组建革命卫队,并视旧王国军队为“反动余孽”,伊朗军队在7个月内损失1.2万名军官,大批军人退役。至1980年开战前夕,伊朗军队(不含革命卫队)兵力从28.5万人锐减至15万人,许多步兵师的人数不及伊拉克的一个旅。反观积极备战的伊拉克,军队人数上升到20万人,12个旅秘密扩编为师。  此外,萨达姆还积极笼络害怕伊朗“输出革命”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在这些国家支援下,伊拉克军队列装了2750辆坦克、2500辆装甲车、920门火炮、240架战机。而伊朗尽管拥有巴列维时代遗留的447架军用飞机(包括77架美制F-14战机)、1735辆坦克、3140辆装甲车、1000余门大炮,但完好率都不超过40%,这显然令萨达姆增添了信心。  1980年9月22日凌晨,伊拉克借口“伊朗炮击阿拉伯河上悬挂伊拉克国旗的船只”,出动战机轰炸伊朗15座城市和多座空军基地。萨达姆还嘱咐空军指挥官,要用“霹雳手段”将伊朗空军瘫痪在地面上。伊拉克共出动两波机群,一波至少192架,另一波至少60架。然而,由于缺乏目标情报,且错误地把伊朗机场跑道作为首要攻击目标,导致伊拉克战机在攻击伊朗飞机和机库时却出现弹药不足的情况。  据统计,伊朗机群并未损失多少,只有一架停在德黑兰迈赫拉巴德机场的F-4E“鬼怪”战斗机被击毁。当然,伊拉克空军的突袭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除了机场跑道短暂瘫痪外,伊朗库存的航空燃料也损失惨重,不得不花费宝贵外汇从苏联、南斯拉夫和叙利亚购买燃料。  萨达姆的战略目标没能实现,但地面进攻仍按时打响。23日,伊拉克军队跨过边境线,分三路向伊朗纵深推进,其主力是北路和中路的4个步兵师,目标是直取伊朗产油区胡泽斯坦省,以便将阿拉伯河与伊朗内陆隔开,并在此建立受伊拉克控制的“缓冲区”。为了达成战略目标,伊拉克还出动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步兵师向南进攻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试图迷惑伊朗。  伊拉克军队的进攻起初未遭到伊朗方面的有效抵抗,因为后者根本没有准备。例如伊拉克进攻重镇席林堡时,当地伊朗守军只有一个不满员的师。正因为指挥失灵,伊朗在战争之初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战至10月中旬,伊拉克军队已深入伊朗国境40千米至80千米,夺取了席林堡、霍拉姆沙赫尔等重要城市。不过,萨达姆所期待的伊朗军队崩溃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出现。  10月24日,占领胡泽斯坦省一半土地的伊拉克决定停止进攻,转而巩固既有阵地,并释放出媾和信号。然而,正是这一保守决定给了伊朗重整旗鼓的机会,而且外敌入侵反而帮助霍梅尼凝聚人心,夯实了本不稳固的统治基础。  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战略失误,萨达姆开始组织军队向伊朗二线阵地迪兹富勒和阿瓦士重新发起进攻,但为时已晚,他们遭到伊朗军队的顽强抵抗。到了11月,随着冬季到来,伊拉克军队在伊朗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萨达姆不得不支付远高出预期的代价,来维持这场即将耗尽伊拉克国力的战争。  由于战区经常大雨滂沱,后勤补给困难,从1980年11月到1981年5月,战事陷入“冷平衡”状态。在此期间,伊朗利用先进的美制战斗机和海军舰艇让伊拉克吃了不少苦头。例如:1980年11月28日下午,伊朗出动战斗机,对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展开空袭。次日夜间,伊朗海军派出6艘舰艇,护送一支突击队成功奇袭阿拉伯河入海口的巴卡尔和奥马耶石油钻井平台(它们还是伊拉克的早期预警雷达站)。  总体而言,“冷平衡”阶段里,伊拉克企图在伊朗占领区内建成战略公路,以保持对占领军的物资补给。而伊朗方面则利用海空优势抢夺战场主动权,同时加快国内调整的步伐,召回被迫退役的官兵,重启军事院校的培训课程,为反攻积蓄力量。  1981年5月,伊朗开始收复胡泽斯坦省沦陷区,重点是解救遭围困半年多的石油输出港阿巴丹。  虽然萨达姆对伊朗的反攻早有预料,但仍被打得狼狈不堪。激战3天,伊朗2个步兵师和1个革命卫队旅在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成功将围攻阿巴丹的伊拉克军队赶过卡伦河。阿巴丹惨败使伊拉克人极为沮丧,失败情绪蔓延导致伊拉克军队出现严重的逃兵现象。  另一方面,伊朗又于11月29日至12月7日投入7个革命卫队旅和7个正规军旅,发起代号“耶路撒冷之路”的攻势,成功击溃伊拉克2个师1个旅,夺回胡泽斯坦的重要城市博斯坦。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在博斯坦首次尝试了“人海”战术。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10时,伊拉克士兵正躺在博斯坦阵地外晒太阳,突然炮弹如雨落下,伊拉克士兵连滚带爬地躲入战壕。等到炮火延伸射击后,他们透过逐渐消散的硝烟看到,上万名革命卫队少年高喊口号,一排排地用身体引爆地雷,为坦克进攻扫清道路,接着大批革命卫队穿过雷区,迅速突破伊拉克人的防线,攻克了伊拉克经营近一年的堡垒。  战至1982年5月,伊朗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基本被肃清,战争又回到两伊传统边界上。  慑于伊朗军队的猛烈反击,原本就信心不足的萨达姆开始寻求媾和。1982年6月,萨达姆通过非公开途径表示愿意降低停战条件,表示只要伊朗愿意签订停战协议,就同意无条件撤军。可是伊朗并不领情,反而以一系列猛烈的攻势作为回应。直到1982年9月,伊朗军队才逐渐转入防御态势,两伊战争的第一阶段作战至此宣告结束。  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伊拉克军队没能利用“闪电战”有效瘫痪伊朗军民的抵抗意志,反倒使自己陷入持久战的泥潭。据报道,仅在1980年9月至1981年11月,伊拉克军队就损失了8.5万名官兵(被伊朗俘虏的官兵就达3.5万人),损失坦克装甲车辆400余辆,伊拉克空军也只剩下120多架战机。至于伊朗,尽管人员损失高达13万,但因为收复国土,且兵临伊拉克国门,军队反而充满战斗热情,霍梅尼甚至提出了“推翻萨达姆”的口号。  然而伊朗终究国力有限,加之霍梅尼坚持输出“宗教革命”的路线,使美国、苏联乃至海湾阿拉伯国家都不希望伊朗彻底打败伊拉克。因此,当伊朗决心把战争继续下去时,它实际面对的是极为孤立的局面,几乎没有其他国家愿意向伊朗提供军事物资,而萨达姆却能依赖外国援助“输血”,结果本该在1982年结束的两伊战争拖延到1988年,伊朗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毕晓普)
【全文阅读】
          在2014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直升机继AV200后推出的又一款轻型无人直升机系统AV500现身,据悉,该机目前正在进行科研试飞, 2015年初可进入市场运营。  AV500最大起飞重量48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90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120千米/小时,续航时间可达6-7个小时,可应用于海事监管、环境监测、搜索救援、农林防护、管道巡线、地质勘查、航空拍摄等多个民用领域。  AV500机身长7.3米,高2.3米,宽1.6米,机体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金属焊接主骨架,全复合材料蒙皮,滑橇式起落架,高置平尾,采用跷跷板式旋翼,复合材料桨叶。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搭载各种任务载荷,最大任务载荷可达100千克。AV500的典型任务载荷为三合一光电稳定平台,包括高清摄像机、红外热像仪及激光指示仪。  AV500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可靠性高,使用维护方便灵活,具备人工操纵、自动飞行等多种飞行控制功能,以及航线管理、导航计算、自动任务跟踪航线生成及自动返回航线生成等导航功能,可实现在线航迹变更,在紧急情况下可自主返航。 中航工业直升机立足40多年有人直升机的研制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成熟的无人直升机产品,部分产品已交付用户。  此次参加2014珠海航展的AV500无人直升机,于2013年7月完成工程设计,2013年12月完成总装,目前正在进行科研试飞, 2015年初可进入市场运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