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不必
37
  自主品牌汽车的强与弱,不仅仅取决于整体市场份额的高低,也取决于少数强势企业能否在国内外市场站得住脚。  有时候你不能不叹服唯一的国家通讯社的影响力。本来自去年秋天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的跌跌不休,就已经成为旧闻,在六月“十连降”时又被集中报道过一轮。但七月的“十一连降”,新华社又以一分沉思者的姿态发文通告天下。这下引得所有媒体的编辑又都忙乎起来,因为通稿就躺在他们的工作系统里,不编发有点跟不上舆论大势。  这下就又有了一波对自主品牌汽车“十一连降”的炒作,并引起了厂家人士的担忧。有人抗议,“吁请媒体同仁莫炒自主品牌十一连降,马上也许十二连降,本是正常,本来只是行业、专业、企业知道的事,结果被媒体反复持续专题报道,不断发酵,反而推波助澜。本想帮助、唱红反而唱衰!也使一些本已一直在持续增长的中国品牌,跑着也误中枪!”  言之凿凿,确实令人同情。无论如何,为中国汽车的发展营造好的舆论环境,都是汽车行业报道的底线。实际上,中汽协会在近几个月正式发布的产销量通稿中,都删除了关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数据,也不再专门进行分析评论。这也是出于对舆论影响进一步使市场恶化的考虑。但仔细想想,故意不报道当前自主品牌汽车的危机,不仅掩盖了事实,也有点掩耳盗铃。  作为半官方的汽车行业产销数据披露部门,中汽协会代表不仅是汽车厂商,更有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职能,因此应该完整披露它所掌握的数据,让企业、媒体和消费者对市场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而媒体也应该将之客观报道给公众,都不应该存在掩耳盗铃的行为。掩耳盗铃当然也是无效的。别忘了,消费者从来都是最聪明的,他们会对产品进行最详细的分析比较,以作出理性的购买选择。  在这方面,企业不存在“躺着中枪”的情况。实际上,即使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也有少数自主品牌厂家仍获得了高增长,如长安、广汽传祺、东风风行等今年以来都获得了远高于乘用车整体水平的增长,基本没有受到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  应该反对的是对自主品牌的恶意炒作。如长城汽车两度推迟哈弗H8上市,本来是一种对品质负责任的态度,但在舆论的持续渲染中,让外界形成长城已经深陷危机的印象,也引发股价的腰斩。实际上,长城汽车上半年SUV销量增长仍逾两成,进一步强化了竞争优势,并由此推动营业收入保持增长。长城汽车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是由于增加研发费用,而年约80亿元的盈利规模,仍是很多依赖合资起价的大集团所望尘莫及的。这样的长城有快崩塌的迹象吗?  当前汽车自主品牌的“两长”成为行业标杆,他们在对待舆论上也有各自的特点。长城一向疏于对外传播,只知闷头发展,不能营造好的外部舆论氛围,但贵在实在骨干。而长安汽车不仅在实力上厚积薄发,在传播上也一向做得有声有色,很能够贴合传播和市场规律。这也是值得其他企业学习的。而像“晚生”广汽传祺也一直乐于对外讲故事,衬托自身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市场营销掌舵者应该具有的辛勤姿态。  实际上,我认为,只要存在少数像“两长”这样的实力派,中国汽车未来就大有希望。自主品牌汽车的强与弱,不仅仅取决于整体市场份额的高低,也取决于少数强势企业能否在国内外市场站得住脚。中汽协会早在两年前就预言,“今后三到五年内可能一半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车无法存活。”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实际上,全球第一大市场必须会为本土品牌的生存和壮大提供基础。只是这样能够存活下来的品牌不可能几十上百,而可能只会是三五个。能够浴火重生者,才能够成为未来汽车强国的代表。  陈志杰
电动汽车攻坚进家庭 下月起免购置税利好政策频出台
  2014年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元年,现在看来已是事实,而不是预测。  从9月1日起,包括进口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将开始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政策至少将延续至2017年底。这也是今年新能源汽车系列政策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其他还包括公务车新能源化、电动车实行扶持性电价、落实地方补贴和打破地方保护等,放开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等,正是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开了市场化的大门。  门还只开了一道缝。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逾两倍,但两万辆销量离市场“临界点”还为时尚远。  所有市场的启动都需要好产品的推动。目前以比亚迪“秦”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已经夺得家用市场的先机。而纯电动车还更多依赖于在城市出租车领域的推广。  东风日产即将推出的启辰晨风,也将加入到纯电动车“进家庭”的攻坚战中。周详的产品和市场布局,使启辰晨风有望引领潮流。  电动车市场的破局,还存在于高端和低端两大路线,前者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端电动车,后者则是需求量更大的低速电动车有待正名。  晨风的野心  启辰晨风日前正式启动预售,预售价格为28万元起。它将于9月在电动车前沿市场上海宣布上市,并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武汉、天津、郑州、杭州9个新能源示范城市接受消费者预订。  从2012年首次在中国市场亮相到上市,启辰晨风已经“预热”了近两年的时间。据介绍,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东风日产针对启辰晨风这款纯电动汽车的产品性能、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进行了大量的试运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数据和运营经验,以期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一辆真正安全可靠、成熟可行的纯电动汽车。  “我们准备好了。”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总部长叶磊说,启辰晨风用两年的时间从‘实验室’走到市场,有信心成为中国市场最具普及前景的纯电动车。  启辰晨风的底气来自于它的原型车日产聆风。日产汽车今年初曾宣布,聆风从2010年上市至2013年底,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是目前销量最好的纯电动车。聆风的销量从去年开始也有加速的趋势,2013年在美国就销售了2.26万辆,相比前一年猛涨了1.3倍。  启辰晨风正是聆风在华的姊妹车型。通过合资公司来推出纯电动车品牌,也是日产的明智之举。这将使启辰的纯电动车一开始就能够植入成熟技术,并分享到更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  东风日产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启辰晨风先后在广州、武汉、大连等地展开大规模示范运营,截至目前共在中国市场投放了超过300辆的启辰晨风,累计无故障运行超过350万公里,服务客户逾40万人次,单车最高行驶里程约5万公里,用户使用情况非常良好,未发生一例安全事故。  东风日产认为,在全球销量最好的纯电动汽车聆风身上,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全新打造,启辰晨风具备了定义一个新能源汽车时代成熟产品的资本。  但启辰晨风28万元的起步价显然并不便宜。按照启辰晨风28万元的预售价格计算,减去国家补贴、地方补贴、免购置税等各笔账算上,消费者预计只需要18万左右就可以买到晨风。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汽车限购的城市,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启辰晨风,在车牌的“摇号、拍卖”上,还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东风日产也为启辰晨风的市场开拓制定了周详的策略。包括此前在和恒大的战略合作中,就确定将在恒大楼盘中建充电站,并整合双方市场资源推广纯电动车。  叶磊介绍,启辰还将推出名为“e享无忧”的全方位服务方案,包括购车无忧、出行无忧、乐享无忧几大类、数十项服务措施,针对各城市的新能源车推广环境和政策,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方案。“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地购买和使用启辰晨风纯电动汽车。”  他认为,晨风上市的节点刚好赶上利好政策的快班车,极具竞争力的预售价也让电动车走进私人市场变成可能,截然不同的服务体系更是构建起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行业优势。多方合力之下,启辰晨风――这款全球销量最好的纯电动汽车日产聆风在华的姊妹车型,可能将在中国市场上演同样的故事。  但“政策热,市场冷”仍是客观的实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集中于北、上、广等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城市,系列优惠政策的叠加使购买新能源汽车变得实惠。比如在上海,如果算上免费上牌可节省的七八万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优惠已经达到15万元以上,因此吸引了更多消费者考虑购买一辆电动车作为日常代步用车。  即使如此,此前已经入市的雪佛兰赛欧等纯电动轿车,也仍难迅速取得市场突破。在电动车先锋比亚迪的策略中,纯电动车e6仍定位在城市出租车等公共领域应用推广。据比亚迪披露的数据,今年1-7月e6累计销量为1597辆。这说明市场的需求量仍不大。纯电动车“进家庭”还必须面对艰苦的攻坚战。  “秦”的胜利  相比之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更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拓展的主路线。  据比亚迪最新发布的2014年半年报披露,上半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至约18万辆。而新能源汽车销量迅猛增长6倍。面向私家车市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秦”,上半年销量达到5357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37%,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市场份额超过60%。  “秦”已经开始为比亚迪带来论数十亿计的营业收入。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额约267亿元,同比增长2.5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业务的收入约126亿元,同比减少7.45个百分点。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收入约27.5亿元,同比增长逾十二倍,占集团总收入超过一成。这显然已经让比亚迪看到新能源汽车元年的曙光。  “秦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截至目前,未交付订单大概有8000辆。由于电池产能紧张,秦每月产能约为800辆。”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介绍,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积累了大量订单,但产量受电池产能限制,未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预计随着下半年新的电池产能的投放,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份额还将持续提升。  比亚迪目前在惠州有一个1.6GWh/年产量的电池工厂,产能已经居全国第一。此外,正在深圳新建6GWh/年产量的电池工厂,该工厂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之一。新工厂一期工程于2014年9月份逐步投产,年内至少新增产能1.5GWh。比亚迪还研发出高能量密度新型电池――磷酸铁锰锂电池。新电池突破了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将其密度提升近67%,意味着新电池将提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比亚迪计划新电池将在明年投产,并搭载到旗下车型。  比亚迪预计,新能源汽车有望在未来数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下半年,比亚迪将推出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的SUV车型“唐”,以此继续拓展新能源汽车家用市场。有比亚迪内部人士还透露,“2014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额会突破100亿。”  资深汽车市场分析师绕达认为,未来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因为它解决了一般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短、动力性差、冬季开车要挨冻、没普及充电设施,市场扩大较难的四个问题。在从燃油汽车向电动汽车过渡时期,插电式混合动力将是最佳的过渡车型,而电动乘用车能取代插电式混合动力最少还要20多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插电式混合动力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目前缺乏充电站的情况下,它只是被当作燃油车使用,没有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效应。这也是目前政策补贴存在的一个盲点。  冲击“临界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上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  从近期的一些推广政策措施来看,由政府引导,市场竞争拉动,以公用带动私用,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破局的一条主线思路。  此次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此外,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也将推进使用新能源汽车。2014-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扩大应用规模。  这种“以公带私”的基本思路也被各地方采用。中汽协秘书长董扬预测,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万辆。公务车采购将贡献60%以上的销量。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在一个艰难的导入期,2015年达到50万辆的产销量将是市场的“临界点”。“达成2015年50万辆目标不容易。”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坦言,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到,就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走出了艰难的导入期,有可能进入快速发展期。“那么,2020年的500万辆目标就不是问题了。”  与此同时,低速电动车存在的更大需求正在重新引发关注。低速电动车2013年的销量达到约15万辆,规模在正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0倍以上。但低速电动汽车也具有不安全、污染、技术起点低等方面的问题。  “有关部门乃至汽车企业忽视了具有更加强劲需求的低速电动车。”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低速电动车是电动单车的替代品,因此市场需求极其庞大。但有市场需求的低速电动车却被政策强行阻拦而无法普及。如果对低速电动车的安全和环保性能进行规范,放开市场发展,将可望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私家车普及。  ■政策面  电动车第二波利好新政或来袭  按照此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工信部公告,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是对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落实措施。  公告称,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由工信部、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实施管理,并开始目录申报。三部门要求,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必须是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新能源汽车减免购置税之后,将进一步降低购买成本。目前新能源汽轿车售价大都在20万元以上,减少约10%的购置税,将可降低2万元左右的购买成本。而新能源的电动大巴有些达到近200万元,购置税的优惠力度也很大。  而在破除地方保护、推行公务车新能源化改革以及落实电价补贴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外,新能源汽车可望近期迎来第二波政策利好。  有业内消息人士透露,中央政府正考虑提供最多1000亿元的政府基金,以建设更多的充电设备,刺激国内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如果这一措施落实,将推动充电设施的加快铺建,破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此前就有消息称,中央财政近期将出台补偿充电设施的新政策,未来或以加油站的税费收入转移补贴充电桩产业。  汽车分析师崔东树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中,基础设施先行至关重要。相比购置税优惠等,现在消费者更需要的就是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改善基础的准入环境。“政策利好应该循序渐进。”  此外,工信部计划在部委地下车库建充电桩,鼓励公务员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这是自从7月份国家出台政策,规定中央国家机关及新能源车示范运营城市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2016年前采购的新能源车数量不得低于30%后,工信部率先作出的积极表态。  南方日报记者 陈志杰

【阅读全文】
宝马奥迪份额战升级 奔驰推全新C级加码年轻化
  每经记者 刘旭 发自北京  “与此前相比,今年市场情况比往年都要艰难。”一位德系豪华品牌经销商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豪华车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  豪车的竞争,又以宝马和奥迪的争夺最有看头。“接下来几个月中,奥迪A6L与宝马5系Li的竞争将更为惨烈。”一位奥迪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这两款车型的竞争,是奥迪与宝马品牌中国和全球比拼的缩影。  一位接近奥迪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保有量基数大,奥迪已不再将增速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而是瞄准市场份额。”宝马也同样开始把重心放到市场份额上来。  在德系三强中销量落后的奔驰,则选择了不同的途径突围。8月25日,奔驰品牌发布了全新C级长轴距版,配备众多中国元素的全新产品被认为是奔驰卷土重来之作,也成为豪华车年轻化趋势的最典型代表。  德系三强比拼市场占有率背后,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二线阵营豪华品牌开始发起对第一阵营的挑战,以英菲尼迪、捷豹路虎、沃尔沃、雷克萨斯、DS等为代表的豪华车企不断开拓细分领域,增长同样迅猛。  宝马奥迪之争渗透到多个环节/  再没有什么比今年奥迪和宝马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拼来得更惨烈了。  一位宝马品牌经销商日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几乎全系车型均有不同幅度折扣,特别是此前最重要的战略车型5系Li,由于今年肩负挑战奥迪A6L的C级车冠军重任,经销商已经不堪重负。该经销商表示,“我们希望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销量比拼中,更多考虑经销商的感受。”  来自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宝马5系Li销量共计8.29万辆,同比提升13.4%。另据经销商表示,今年下半年,伴随年末冲量到来,作为华晨宝马最看重的“走量”车,5系Li的价格体系或将进一步下移。  与宝马相比,“多点发力”的奥迪压力相对较小。数据显示,1~7月,奥迪A6L销量共计9.82万辆,同比增幅13%,对5系Li的领先优势保持在1.5 万辆以上。“今年上半年,A6L并不是奥迪品牌的重点车型,但在这一战略车型上保持了对宝马的领先是毋庸置疑的。”接近奥迪的相关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不过,奥迪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反垄断调查,一方面是豪华车市场占有率35%的红线“保卫战”,奥迪下半年开始采用“以量为先”的市场策略。  因此,奥迪对于A6L的销量依赖陡增。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的报道,奥迪今年的销量增长计划中,主要依赖A3家族、Q3和Q5。但由于今年最重要的战略车型A3家族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不得不将销量提升的任务重新回归到A6L等传统车型。  此前,奥迪相关负责人多次强调,在2020年,奥迪将超过宝马成为全球豪华车第一品牌。根据目前奥迪全球市场表现,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其中,占比达奥迪全球销量超过30%的中国市场不容有闪失。  将2014年定义为 “宝马之年”的宝马品牌,同样对中国市场无限憧憬。年初,宝马希望在旗舰车型5系Li上,实现对奥迪的历史性超越,并且布局在中国豪华车市场,尽快缩小与奥迪的差距,从而巩固其在全球市场对于奥迪品牌的领先地位。  分析认为,此前奥迪与宝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多集中在单一车型上,今年开始已渗透到市场终端等多个环节。可以预见的是,这场豪华车市场的头名之争将继续愈演愈烈。  年轻化带来品牌重构/  尽管奥迪和宝马之间的竞争升级,但两者的市场份额仍然出现了下滑。  “据统计,上半年奥迪市场份额下滑了2个百分点左右,宝马下滑了1个百分点;宝马下滑的部分基本被奔驰吞掉了,奥迪下滑的部分被其他豪华品牌分摊。”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进入下半年后,随着竞争对手进一步发力,奥迪和宝马的份额保卫战恐变得更加艰难。  8月25日,奔驰品牌终于上市了,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C级长轴距版,起售价36.9万元。配备众多中国元素的全新产品被认为是奔驰卷土重来之作,也成为豪华车年轻化趋势的典型代表。  奔驰今年在中国市场的加速显而易见。今年前7月,奔驰在华销量由去年同期的11.74万辆提升至15.68万辆。根据奔驰的规划,未来将加速向中国市场导入年轻化、小排量车型,通过品牌影响力和导入符合豪华车市场发展走向的车型,快速拉升销量。  实际上,在年轻化成为豪华车市场的新标签之后,众多新晋豪华车品牌均看到了相关的市场机会。“年轻化意味着消费者的重构,而消费者重构使得品牌重构的机会大增。”一位豪华车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二线品牌国产新车将大量上市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豪华车市场销量共计80.80万辆,市场增速接近30%,远高于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整体增速。这一高增长,与二线豪车的不断拓展不无关系。  今年以来,英菲尼迪、捷豹路虎、沃尔沃、雷克萨斯、DS等二线豪华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幅已成为拉动豪华车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以英菲尼迪为例,上半年增幅达到130.2%,销量达去年全年在华销量的87%。  此外,捷豹路虎今年上半年在华销量达到6.25万辆,同比增幅48.2%,位居豪华车市场第四位。1~6月,雷克萨斯销量3.93万辆,沃尔沃销量3.86万辆,凯迪拉克销量3.38万辆紧随其后。  实际上,2014年被认为是众多品牌蓄势的一年,明年开始,捷豹路虎的国产车型将正式登陆中国,沃尔沃全球战略车型XC90将在大庆工厂投产,凯迪拉克的国产车型也陆续上市。有分析认为,价格进一步下探的国产车型,将成为二线豪华品牌座次重排的关键因素。  此前,树立品牌影响力成为新晋豪华品牌的共同选择。“未来,伴随中国汽车市场日渐成熟,在豪华车市场培养品牌‘粉丝’将成为重要营销方式。”品牌专家顾环宇向记者表示。  2014年开始,中国豪华车市场在销售层面呈现了众多新特征。分析认为,价格体系的整体下移使得豪华车在乘用车中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这一细分市场将越来越大众化,同时越来越竞争激烈。

【阅读全文】
跨国巨头争相在华扩产 强化家族式产品战略
  每经记者 刘卫琰 发自北京  全球汽车业版图重构的进程,在中国不断加快。  近日,上海通用北盛工厂第三期工程正式投产,这意味着上海通用在东北老工业区的产能提升至50万辆。就在北盛工厂三期投产之前不久,上海通用武汉工厂二期工程正式获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通用、大众、现代等跨国公司均计划在华增加新产能。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容,目前这些品牌合资公司在华的产品线也进一步丰富。其中,通用、大众、现代等品牌更趋于强化家庭化产品战略,加强旗下车型对细分市场的渗透能力。  跨国公司在华扩产提速  近日,上海通用宣布北盛工厂三期项目正式投产,总投资70亿元,可同时容纳3个平台5款车型共线生产,年产能30万辆整车及45万台发动机。其中,近日刚刚上市的新科鲁兹落户北盛工厂三期项目,搭载于全新科鲁兹上的1.4T和1.5L发动机也将在新工厂实现量产。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着三期项目投产,上海通用北盛工厂将形成别克、雪佛兰两个品牌,GL8、科帕奇、老款科鲁兹、新科鲁兹四个平台,GL8商务车、GL8豪华商务车、科帕奇、老款科鲁兹、科鲁兹掀背、新科鲁兹6个车型的产能布局,为上海通用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增添力量。”  在此之前,上海通用武汉工厂二期工程也正式获批。据悉,该项目将投资75亿元,建成之后新增36万辆的产能。届时,上海通用武汉基地产能也将随之增加至66万辆。同时,上海通用武汉工厂配套发动机二期项目建设也已进入筹备阶段。这一项目将投资39.78亿元,未来将投产1.0T和1.2L发动机。  就在上海通用产能扩建项目曝光之前,其竞争对手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也纷纷披露了产能扩充计划。  5月初,一汽-大众宣布,佛山工厂二期项目正式奠基,新增产能30万辆。5月底,上海大众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将在宁波工厂新增30万辆轿车和10万辆商务车产能,2016年初投产。  7月,在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在北京签署 “关于建立一汽-大众新生产基地联合声明”,一汽-大众将再在青岛、天津新建两个生产基地。  在第一阵营合资车企加速产能扩充的同时,其他汽车合资公司也未放慢脚步。今年初,东风悦达起亚第三工厂正式投产,一期产能20万辆,预计于2014年上半年达成;至2015年,将形成30万辆产能规模。随后,有韩国媒体报道称,北京现代第四和第五工厂有望同时开工,其产能有望在目前110万辆的基础上提升50%以上。  强化家族化产品战略  合资车企加速扩产的同时,产品战略也在调整。从去年开始,不少企业开始效仿韩系车推出“家族型谱”产品战略,即依托一个产品平台推出多款车型,或者实现两代甚至三代车型同堂销售,从而形成一个产品家族。  在北京现代推出悦动、伊兰特、朗动三代车型同堂销售,发力A级车市场之后,去年与索纳塔8同平台的名图也正式上市,两款兄弟车型共同出击B级车市场。  今年韩系车在B级、A级市场均有不错的表现。前7月韩系A级车共销售39万辆,同比增长7.38%,增幅仅次于美系车。前7月B级车共销售14.81万辆,同比增长44.5%,成为B级车市场增幅最高的系别。  大众和通用也强化类似的产品战略。去年在新朗逸上市之后,上海大众即展开了“家族化”产品攻势,包括两厢版车型朗行、跨界版车型朗镜等产品在内,“朗逸家族”的车型已达到6款。  近日,上海通用方面透露,在新科鲁兹上市之后,老款科鲁兹不会退市,形成新老车型同堂销售。  分析认为,“家族化”产品战略需要更多的产能加以支撑,这也成为合资车企加速扩产的重要原因。

【阅读全文】
比亚迪G5内饰官图发布 计划9月份上市
  编辑点评:比亚迪赶紧开始卖吧,不然越拖越晚市场都被别人占啦!  日前,比亚迪方面发布了G5车型的官方内饰图片,根据之前消息,新车计划在9月份上市销售。  从官方图片来看,比亚迪G5采用了双色内饰搭配,并且配备大尺寸的液晶屏,中央控制区域的线条感强烈。此外其仪表盘中部还采用液晶显示屏幕设计,带来不错的科技感。  此外图中能看出一些其它信息,比亚迪G5将配备有胎压监测、发动机一键式启动、自动空调、车内外PM2.5检测系统以及电视、视频播放功能。还需注意的是,比亚迪G5将首次配备一套Car pad多媒体系统,它基于安卓系统开发,内置了无线网卡,在有WiFi覆盖的区域,或者通过手机热点可以联网。  外观方面,据官方所述,比亚迪G5设计灵感来源于“鹰翼”,前脸在格栅与前大灯的组合下显得炯炯有神,而侧面上扬的腰线以及多辐条的轮圈则增添了不少运动味道。在车身尺寸上,新车长宽高尺寸分别为4700mm/1790mm/1480mm,轴距为2670mm。  动力方面,比亚迪G5将搭载的是一台1.5升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传动系统匹配的将是6速手动或6速自动变速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