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将重新建造核导弹列车 携带导弹
33
退役后才公开的SS-24铁路机动洲际导弹。  在渺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荒原,一列看似寻常的列车突然打开中部车厢的顶盖,高高竖起一枚重型战略导弹,随后在浓烟和火光中,该导弹携带着核弹头冲天而起,奔向美国或欧洲的战略目标……这一幕,堪称冷战期间最让西方恐惧的末日场景。幸运的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于2005年退役了所有铁路机动洲际导弹。然而随着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再度恶化,俄战略导弹部队副司令费拉托夫13日发表声明说,将于近期重新恢复这种导弹列车的建造。    据俄新网13日报道,12月17日,俄战略导弹部队将庆祝成立55周年。按照部署方式的不同,陆基战略核力量分为发射井、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三大类。费拉托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俄现有的6种陆基战略导弹中,唯独缺少威慑力最强的铁路机动导弹。他认为,铁路机动导弹作战系统具备独一无二的优势,它能在常驻地1500公里范围内执行战斗巡逻任务,既可以在行进期间发射导弹,也能在停车期间发射。费拉托夫透露,近期将落实新型铁路机动导弹系统的相关设计,建造计划有望在近期内实施。  费拉托夫还介绍说,俄军现有的陆基战略导弹分为井式发射和机动型。其中井基导弹系统主要由重型的RS-20B(北约代号SS-18“撒旦”),轻型的RS-18(SS-19“三棱匕首”)和RS-12M2(SS-27“白杨-M”)组成;机动型导弹系统全部为公路机动,包括“白杨”、“白杨-M”以及“亚尔斯”。  俄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卡拉卡耶夫曾透露,他手下的军官“对我们没有铁路机动导弹感到失望”。俄消息人士称,俄罗斯将研制的新型铁路机动洲际导弹比苏联时期的老型号更轻便,对环境的要求更宽松。苏联时期由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研制的SS-24洲际导弹系统重达110吨,由于发射时后坐力非常大,需要对轨道进行加固,因此导弹列车只能在固定的发射位发射。而新型铁路机动导弹的重量预计为47吨,从而实现在普通轨道上也能发射。    俄罗斯和西方都对铁路机动洲际导弹投入极大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导弹的隐蔽性和杀伤能力非常惊人。今年9月,俄罗斯曾公布一组退役的SS-24导弹列车的照片。从保存良好的车体可以看出,这种导弹列车看上去与普通列车并没有明显区别,通常由3节车头与数节车厢组成,而洲际导弹就藏在全封闭的“冷藏车厢”里。  与其他陆基战略导弹系统相比,铁路机动导弹最大的优势是机动速度快,生存能力强。导弹列车机动速度一般超过100公里/小时,可在漫长的铁路线上机动,隐蔽性很强。在俄罗斯绵延数千公里的复杂铁路网上,要准确追踪导弹列车的行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冷战期间,苏联战略火箭部队在与美国侦察卫星“捉迷藏”的过程中,还总结出用外形相似的其他列车,在铁路沿途数百个涵洞中“桃代李僵”的一整套方法。  更重要的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配备完整,一辆导弹列车就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不需要其他辅助车辆的协助。高度集成的指挥和发射系统使SS-24导弹在值班时始终处于可发射状态,反应速度非常快。  相比公路机动,铁路承载能力更大,可以携带更重型的洲际导弹。例如SS-24洲际导弹最大射程达1万公里,可携带10枚分弹头,而每辆导弹列车配备多达3枚该型导弹,因此冷战时美国曾谈之色变。在《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美国专门向俄罗斯提出要求销毁所有的导弹列车。    事实上,俄罗斯同意销毁所有导弹列车,并非完全是屈服于美国压力。由于SS-24导弹列车的研制和生产单位均在乌克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导弹列车既无法维护,也没有配件供给,最终不得不全部退役。  但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俄罗斯重新摆出“核大棒”,而威慑能力最强的导弹列车也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新的铁路机动导弹系统由莫斯科热能技术研究院研制,预计在2019年前后实战部署。它将采用新的列车技术,集成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配套的重型导弹则会借鉴现役“亚尔斯”等导弹的部分先进技术。(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魏云峰)                        
  据日本《产经新闻》12月14日报道,日本第47届众院大选结果已确定自民、公明两党获得众院三分之二席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4日晚在东京电视台一档电视节目中,针对解禁集体自卫权一事表示:“7月1日内阁通过决定将修改相关宪法解释,这次选举便是接受这一决定的选举”,自认为自民党在日本众院大选中占绝对优势一事展现了日本民众对解禁集体自卫权一事的理解。  此外,安倍还在14日晚对这次解散众议院的决定表示:“这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解散众议院会让所有议员失去议席,其中也有经过3年多的等待后终于获得议席的议员。我也无法随随便便的就把这么多人从议员位置上赶下来。”  安倍还针对消费税增至10%一事表示,希望能按预定计划在2017年4月实现增税。针对控制生活必需品税率的“清减税率制度”,安倍则表示“会在争取获得国民理解的同时推进其实行”。  针对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的转移问题,安倍表示:“不能让美军基地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会对此做好说明。”围绕众院大选后内阁及自民党内部的人事调动,安倍仅表示“会好好考虑此事的”。(实习编译:夏毅敏 审稿:王欢)
【全文阅读】
  《菲律宾每日询问者报》网站12月14日发表题为《新战机对菲律宾空军飞行员来说是“真家伙”》的报道称,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在上周访问釜山期间表示,菲律宾空军飞行员将不必再用“桌面演练”将就了,他对菲律宾采购12架韩国战机的好处大加赞赏。他刚刚结束对釜山的访问。  菲律宾以189亿菲律宾比索(44.5菲律宾比索约合1美元)的价格从韩国航天工业公司购买了上述飞机。飞机将从明年起交付,其中两架飞机预计将于2015年12月交付。最后一批交付将于2017年完成。  总统在釜山与其他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元首和首脑一道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东盟-韩国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  阿基诺指出,菲律宾军队上一次拥有战机还是2005年的事。他说,利用上述新飞机,菲律宾军方飞行员将可以磨炼技巧,并可以把对该国水域进行监视的成果迅速带回来。  总统说,菲律宾飞行员可以进行桌面演练和模拟飞行,但这些都赶不上真家伙。  阿基诺说,FA-50飞机将提高空军对领空的监视能力。  他说,眼下,如果军方想要从空中核实一些情况,那它只有“牧民”飞机和“岛民”运输机这样的“古老飞机”可用。这些飞机往返一次可能会花多达9小时。  菲律宾购买战机正值与中国就南海的主权争端日益紧张之际。
【全文阅读】
  蔡华伟制图  12月上旬,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成功送入轨道后,我国航天器运载工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200次发射。  目前,长征系列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等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发展路线。与此同时,火箭研制和发射作为航天任务的“起点”,其技术方向和创新路径,也透露出整个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方向。  从统计数据看,从1970年到2007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前100次发射历时37年,发射成功率为93%,后100次发射历时7年,发射成功率大幅提升到98%,与世界各航天强国的最近100次发射成功率相比,位居前列,超过俄罗斯的91%、美国的97%。不过,美俄两国作为航天强国,航天发射总次数仍要远远超过中国。  运载火箭技术是尖端技术,现在世界上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我国运载火箭发展了44年,前30年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与美、俄等世界航天强国相比处在落后地位,与日本、印度同处于第二梯队,同美国、俄罗斯、欧洲相比,无论在火箭性能、可靠性、生产能力、年发射次数等方面无法相提并论。这十几年,在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的强力带动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了高强密度发射阶段,年发射次数由原来的3―4次,提升至现在的15―20次,成为世界上独立完成第三个发射次数达到200次的国家。火箭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最近100次火箭发射的成功率一跃达到9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介绍说,两个100次发射的背后,其实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牵引下,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1998年的年产8发火箭,提升到目前的21至22发火箭,实现了组批投产。  事实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起步十分艰难。在当时国内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使我国成为第五个具备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至今,先后有13种型号投入使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跨越。  据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5次重大的技术跨越,包括独立研制发动机,以四机并联形式将起飞推力由100吨级增至300吨级;攻克液体末级火箭技术,具备了高轨卫星发射能力;低温火箭技术再次突破,火箭末级能力更强;突破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运载能力成倍增长;按发射载人飞船要求提升可靠性等。  雷凡培介绍说,火箭研发和发射中,航天人表现出自我加压和创新超越的激情,在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研制过程中,航天人从一张草图拿下发射合约,到18个月把新型火箭竖到发射场,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还有航天技师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眼睛,长年不看电视。  不过,在火箭技术方面,与航天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与不足。雷凡培说,一是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大型高端精密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工艺等国家基础科研生产能力有一定差距;二是火箭的先进性水平还有待提高,火箭的结构效率、发动机的推重比等重要指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8.6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5.5吨,与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四是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运载能力空白需要填补。  但这些差距也将成为迎接挑战、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  据悉,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面临着更新换代,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全面替代现役运载火箭。我国已经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型谱。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我国构建了新一代大、中、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序列。  即将完成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和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继承现役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攻克了5米直径箭体结构设计制造等数十项关键技术难关,运载能力和火箭性能将达到现今国际先进水平。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各型号经历多次飞行考核后,目前正在服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实现新老火箭全面交替。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中,长征五号是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属于绿色环保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全箭总长约60米,芯级直径达到5米,捆绑四枚3.35米直径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起飞质量约86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长征五号有望在两年内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在运载能力上,长征五号是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的2倍左右,今后主要用于发射大吨位的近地轨道航天器,如空间站、大型低轨遥感卫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大型通信卫星或导航卫星。  长征七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长征七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发射任务,目前正处在研制阶段的末期,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就能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航天专家认为,作为进入空间的工具,火箭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一个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空间安全等技术的发展,因此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最终利用空间和发展空间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基础。  此外,我国还规划了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构想,以满足未来重大航天工程任务,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后,可显著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火箭。美国和俄罗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空争霸中分别研制了土星五号和N1两型重型火箭,两国在沉寂40年后,又都再次启动了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  对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而言,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有望使火箭技术方面领先比肩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我国在2030―2050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的需求。  雷凡培认为,充分吸取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有望用15年左右完成重型运载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实现首次飞行。(余建斌 蒋建科 柴跃)
【全文阅读】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14日报道,尽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三大经济体的关系仍然紧张,但这并未阻止今年中国内地游客赴日旅游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北京的旅行社称,今年申请赴日旅游的内地游客人数是去年同期的2倍。  一家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去年中日关系紧张时,没有多少中国游客愿意去日本旅游。”  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的最新数据,今年前10个月,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约为18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0%。  中国国际旅行社称,其办理的赴日旅游申请也大幅增长。  去年,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并出现可能演变为军事冲突的趋势。  尽管中日外交关系紧张,但许多中国游客都表示对赴日旅游的经历感到满意。此外,日本政府早前宣布将放宽签证程序,这也使中国内地游客受益。  此前,为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吸引更多中国内地游客,日本大幅扩大了免税商品的范围并简化了退税程序。  中国内地一个以赴日旅游为主题的微博吸引了11万多粉丝。许多粉丝都上传了他们赴日旅游的照片,其中关于日本美食和风光的照片最受欢迎。  一名首次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写道,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东京塔上欣赏夜景。  一家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说,许多首次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都表示还想重游日本。他说:“他们的环境那么洁净,服务那么好,谁不想重游日本呢?”  赴日旅游的台湾游客也大幅增加,今年前6个月达到146万人次,大大超过去年同期的111万人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