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阅读报告:七成认为纸质读
34
  最新上海市民阅读报告显示,遭受数字阅读冲击的纸质阅读,仍然是上海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在上海书展开幕前夕,《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4)》11日发布。这份历时半年完成的阅读报告显示,在上海,纸质阅读占优势地位,高出数字阅读2
  上海福喜过期肉余波未平,深圳沃尔玛超市又被曝光使用超期食用油,短短数日内大型跨国公司不断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一起比一起触目惊心。尽管相关监管部门表示已经介入调查,但是面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人们不禁要问:监管部门很忙么?平日里监管部门的检查都查了什么?为什么没能及时发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  监管态度影响执行力度,执行力度直接决定食品安全。从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到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政府在食品安全的顶层设计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足。但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需要基层执法部门高度的责任心,更需要执法人员日复一日高度警惕。否则,再严格的立法、再严厉的处罚规定也没办法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监管检查走过场,舌尖安全便成空。如何在执法检查时真正深入实际,及时发现问题,又如何保证食品安全监管不走形式,相关部门真的需要好好动动脑筋。(记者伍鲲鹏、郑玮娜)
【全文阅读】
            又到毕业季。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是到机关当公务员或者在国企就职,找到工作后还需要操心一件事――给自己薄薄几页纸的档案安个“家”。  安“家”需要花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这笔档案费,着实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保管档案,本应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为何还要收取费用?收取的大量费用都花在何处?对于这笔长期以来受到争议的管理费,“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追访。    2002年到北京打拼的“北漂”李健,其所在的民营公司不管档案,需要他自己拿到人才市场挂靠。于是,从2002年开始,李健每年都要缴纳档案保管费。  2013年前,档案每年收费240元。11年间,李健共花了2640元。2013年1月,这笔收费降至一年120元。几年加起来,李健在档案保管上一共花了近3000元。  “来北京10年多了,我自己还没买房,可是,给几张档案找个落脚的地方,却已经花了几千元。”李健苦笑。  “档案也得‘租房子’,占地比群租房小多了,收费却跟‘豪宅’接轨,算给自己的档案买了个豪华卧室。”李健不解:一份薄薄的人事档案,为什么一年要收一两百元的保管费?  近年来,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除了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按规定,其余所有人都需要缴纳档案保管费,每人每年需缴费上百元。  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北京市、区县存档机构共管理档案170万份,存档费在2013年1月起由240元下调至120元。不过,即便收费下降,每年产生的存档费仍逾亿元。  专家估算,全国200多个地级市,每个市每年收费少则数百上千万元,大城市动辄上亿元,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  这笔钱到底去了哪儿?北京市人社局表示,收费标准是北京市发改委下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统一上缴市财政,人社局没有截留,所需档案管理的经费由财政局每年下拨。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尚无哪个省市公开过档案保管费的具体使用、支出细目。    按照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法定、强制执行、归口管理的公共信息,个人不得截留和销毁。  专家指出,按理说,档案保管应该是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保经办机构在国家规定中也属于公益服务性质,但现行的档案托管,采取的却是商业运作。据悉,各地人才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收取档案保管费,一些地方最初年收费曾达七八百元,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近年来,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了限制,收费有所下调。  一些专家表示,在各种档案托管群体中,公务员享受免费,国企职工由单位付费。这意味着,收入稳定的人群享受免费档案托管服务,而流动人员则要为自己的档案向管理机构付费,这让一些人觉得有失公平。而且,对于一些交纳费用的人来说,其所享受的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  “工作调动或需要开具证明通常要等很久,人员不少但效率不高,一件事得跑好几趟。打电话提前咨询基本无人理睬,还会互相推脱。”在人才市场挂档的杨予鹏告诉记者,“人才市场名为市场,但不是市场运作,都是挂靠在人社局下的事业单位。”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俊表示,档案托管费像一个“怪胎”:是服务,但做起来不像服务;像买卖,但又不是买卖,还具有垄断性。因为“弃档”“自揣档案”是违法违规的,所以“消费者”甚至没有说“不”的权利。  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称,“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要在当地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都会受影响”。  虽然有“必须存档”的人才管理严格规定,但由于需要收费、手续烦琐和服务不佳等问题,全国每年仍有大量弃档、“死档”出现。  2010年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私企工作的刘云霄表示,自己就只交了第一年240元的存档费。“每月工资就3000多元,几百元的存档费确实很贵,我没考上公务员,也买不起房,所以此后几年一直没再交。”他说。  一些地方人社部门介绍,存档的“死档”数量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171万档案中,可流动的档案近164万,比例在全国较高,但由于庞大的体量,目前“失联”逾5年的“死档”也有61334份。  对于档案保管完全采取“无视”的态度是否行得通呢?海淀区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只要档案有更新或移出的那一天,存档费就要一次性补齐,否则档案会被扣留。就算不动档案,存档费最迟也会在退休时追缴,否则“将使社保与退休金受到影响”。  针对百姓反映的问题,各地主管部门也在改进。北京市人社局表示,近年来,北京市着力统一各人才中心的服务标准和业务规范,简化手续。    专家指出,面对弃档,有关部门管理者需要反省,为什么提供服务却令一些服务对象选择逃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认为,“让存档人付费不合理,公共服务业务应由政府买单。”  记者了解到,这项备受争议的收费,在一些地方已经取消。如江苏省取消了档案托管收费的规定,山东青岛开发区则停止了收费。但除去江苏、山东青岛等少数地区,全国多数省份仍在收取这笔费用,甚至金额更大、名目更多。河北省存档费标准曾达到40元/月,2011年之后收费下调为单位委托保管20元/月、个人委托保管15元/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必然要求。  “免除档案保管费,是打破人才流动藩篱具体、有效的手段。虽然地方政府少了一笔小钱,但却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肖俊表示。  取消收费还只是人事档案改革的开始。不少档案管理人员表示,面对一个城市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份纸质档案,丢失、损毁时有发生,管理人员数量有限,这项涉及数亿人命运的制度必须在体制、理念和技术上进行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信息时代,搜集规整档案不能还靠手指头,人事档案电子化不仅更加便捷,也是当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赵成根说。(“新华视点”记者乌梦达、张漫子)
【全文阅读】
  近来,北方某地一位地市领导干部调任省直部门后,丢了一件衣服和一个茶杯。原来,这位领导干部在地市任职时,“芝麻小事”从不自己操心,一概交给工作人员;到了省城后没人贴身服务了,他仍习惯于把衣服和茶杯顺手一搁,走了没人帮着拿,自然也就丢了。  这名干部的经历,听起来像是笑话,但在很多地方却并不鲜见。车门要别人开,茶杯要人拿,伞要别人打,讲话稿秘书写……这些现象,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娇气”,引起人民群众反感和批评。  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小事,在群众眼里却是关系到作风的大事。本来应该亲力亲为,但一些领导干部却习惯于让人代劳,只干所谓的“大事”“要事”,长期下来,领导干部身上的“娇气”越来越重,“慵、懒、散”的作风不断滋长,与群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娇气”归根结底源自官气,是官气太盛以至于忘了宗旨和根本。有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是“官”,就要有所谓“官样”,习惯于被众星捧月,于是对身边工作人员的服务心安理得,甚至有意无意地摆谱,架子越来越大,“娇气”也就恣意生长。  真正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总是身先士卒,与群众奋战在一起,诸如焦裕禄、杨善洲、邓长寿、沈浩,这些甘当孺子牛的领导干部,哪有那么多让人生厌的“娇气”呢?  根治领导干部身上的“娇气”,就是反对官僚主义作风。近日,江苏省盱眙县委出台规定,明确领导干部不许让工作人员拎包、拿茶杯、开车门,这样细化的规定,想必对治理领导干部的“慵、懒、散”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但再往深想想,居然要靠出台这样细化的规定要求纠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有些领导干部身上的“娇气病”已经不轻了,需要抓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严查领导干部身上的各种“娇气”,决不能任由这些毛病滋长蔓延。(记者徐扬)
【全文阅读】
          昨天下午,有人在浦北路寿益坊小区对面的人行道乱设摊卖水果!  接到举报后,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城管队员前去执法,摊主赖着不走,队员们就围坐在他周围,看着他。面对“眼神”执法,摊主吃不消了,离开了现场,但是水果却堆在原地,城管队员一直坚守着。  为提升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徐汇区康健街道依托大联勤工作机制,会同工商、城管、交警等相关部门,持续保持对沿街环境整治的高压态势。对于一些占路经营、劝解无效的流动摊主,他们采取了刚柔并济的办法。(康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