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上坊公租房达绿色建筑三星级标
39
  三星级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定的最高标准,记者从前天在上坊保障房项目现场召开的“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这里8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近日被评定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这是我市保障房项目首次达到这一标准,在我市所有住宅项
  记者近日从民政部门获悉,湘鄂情建宁路店已从一家上市高档餐饮连锁店“变身”为鼓楼区建宁老龄康复护理中心,今年10月底试营业。这是我市第一家已核准的由高档餐饮企业转型而来的养老院。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鼓楼区建宁路上的这家养老院,周围已拉上围挡,工人正准备拆除“菁英会”的门头,内部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  该养老院院长董仲陵告诉记者,中心的前身叫“菁英会”,是餐饮企业湘鄂情在南京的一家连锁店。“湘鄂情酒店是第一家登陆A股的民营餐饮企业,南京的这家店曾是附近较为高档的用餐去处。”他说,这里紧靠阅江楼风景区,环境优美,但受公务、商务消费骤然降温的影响,生意逐渐转差,酒店方遂萌生转型想法。  与此同时,鼓楼区正在为如何增加养老床位而犯愁。鼓楼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主城区很难找到新建养老机构的场地,我们四处物色后,觉得这里最适合改建养老机构。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建设、运营一家养老机构。  据介绍,这家酒店有3栋楼,建筑面积9200多平方米,有近百个包间。养老院基本保留了酒店原有结构,餐饮小包间改为单室套,大包间变为标准间,以两人房为主。改建后,养老院聘用了原酒店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比如厨师、后勤人员。  董仲陵说,改建后的康复护理中心,已领到医疗卫生许可证,未来入住老人可以直接在这里刷卡就医。这里还配有医疗、康复、休闲等服务设施,老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不亚于高档酒店的优质服务。  针对入院收费问题,院方表示,养老院定位高中低档结合,月收费将在3000元―8000元不等。  目前,鼓楼区建宁老龄康复护理中心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预计下月底开始试运行,届时有望解决鼓楼区200多个养老床位难题。  “餐饮酒店原有的中央空调、电梯等硬件设施,养老机构都能直接利用,这可以省去一笔建设费用。”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会长徐士锦说,养老院吸纳餐饮企业部分管理人员,利用他们的经验服务养老业,对养老服务的提升很有促进。高档餐饮酒店转型做养老院,在我市是第一次尝试。这对其他餐饮企业转型有借鉴意义,还能有效缓解老人入院难问题。(记者 马道军)
【全文阅读】
          中海御龙湾重新浇筑塌陷的楼板  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企业宏观数据的健康增长,产品质量和受众的口碑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9月19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14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企业间的竞争依然激烈,据数据显示,中海地产品牌价值342.46亿、万科品牌价值为341.62亿、保利地产品牌价值则是306.76亿,分别在价值创造、规模效益和成长速度方面继续引领行业品牌发展。  然而,品牌价值引领行业的中海地产却一直没有走出质量问题的漩涡。9月24日,据东方卫视报道,呼和浩特中海御龙湾小区144套房子存在楼板严重塌陷的情况,其中业主刘先生的房子下沉11公分左右。该小区现已修复,继续销售。  9月25日,据陕西日报报道,因业主投诉开发商存在合同欺诈,火灾频发、房屋质量存隐患等问题,西安中海城发生集体退房事件。此前,关于西安中海城一事,媒体就有所报道。9月21日消息称,在采访过程中,3名央视记者遭中海城数名保安殴打致伤。  有专家分析称,“楼市下行通道期,质量问题很容易使开发商和业主矛盾激化。但无论任何时期,开发商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硬伤的重要性。口碑丢了,最终市场也难保,品牌价值就更无从说起。”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联系到中海地产品牌负责人,对方并未给出正面回应。    三天前,东方卫视播出了一档名为《呼和浩特中海地产百套住宅楼板塌陷事件调查》的节目。节目对呼和浩特市中海御龙湾业主刘新林的遭遇进行了报道,并指出该商业楼盘普遍存在楼板塌陷的情况。  2012年12月,刘先生为了方便孩子上学,通过贷款的方式在呼和浩特中海御龙湾小区购买了一套房子。  一年后,刘先生拿到了新房的钥匙,准备装修入住。而此时,刘先生发现新房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装修队的施工人员向刘先生反映,从客厅到餐厅、书房,整个房屋的楼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沉。“整个已经下沉大约11公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先生说。  刘先生向施工方中海弘洋地产方面反映后,对方派工作人员到现场看了之后装修被叫停。刘先生说,勘察过来检测了一下,说楼板的厚度不够,整个挠度也不够,整体都不合格。  记者才采访时还发现,除了房顶厚度不够外,地板的厚度也不够,刘新林跳动的时候,记者感觉到地板颤动明显。  另外据统计,这样的情况并非单单发生在刘先生一家,楼上楼下的大部分房子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共涉及两栋楼144套房子。其中,49套已经交了钥匙。    对于刘先生提出的问题,中海地产答应维修。据记者了解,维修的办法是将原有的楼板拆除,增加钢筋,然后重新浇筑混凝土。  目前,两栋楼已经修复完毕,恢复正常销售。新房尚未使用,就经历了大规模的修复。这样的房子还算新房么?项目施工方中海弘洋地产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并不会在房屋销售时对消费者说明这些情况。  中海弘洋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少哲解释道,“房屋可修是国家允许可修的,那也有可能在没交房前我也修复过。”  专家认为,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开发商要在买房前告诉消费者房屋的建造和修复情况,所以开发商只说优势,不说问题。这样,消费者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护。  内蒙古消费者协会副会长袁威伟表示,作为经营者,房子出现问题之后,开发商重新改变了建筑的方式,有的还可能会改变建筑结构,这种情况应该告知下一个买房的消费者。  新房在正式交付前,要经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严格审查和验收,中海弘洋地产公司交房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我国项目开始实行责任主题质量终身责任制,但是项目上的质量通病还是没有根治,对此新华社评论称,楼脆脆、楼歪歪事件时有发生,说到底主要原因还是惩罚制度不严,执行不力。    9月25日,据陕西日报报道, 9月20日,西安中海城项目发生业主集体退房事件。业主现场发放的维权单上写着,“中海城42天三次着火,业主担忧未来安全难保,抗议中海无视业主安危,强烈要求集体退房”等字样。  据了解,维权事件涉及业主人数较多,业主一致要求中海地产退房。主要原因在于项目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然而每次和开发商交涉都没有结果。  一名业主表示,买了中海城的房子,当初买房是看中他的品牌,没想到现在质量这么差,房子本身存在很多细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房子还没建好,就在一个半月发生了三次火灾,问题频频,安全都保证不了,这样的房子谁还敢住啊!  另外一位吴姓业主也说,“中海城问题太多咧,我们新买的房子还没建好,就发生了三次火灾。这还不算,中海城还用空白合同糊弄业主,严重损害老业主权益。自己小区没有学校,还给客户承诺有学校可以上。”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4月份,中海城业主就提出了项目存在的问题:在建楼盘先后三次失火,原因何在?是管理事故还是工程质量问题?希望中海城能公开施工材料等信息,并接受相关部门监督检查。  但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中海方面的回应。    由于靠装修起家,凭借着成熟的成本管控体系,中海地产“利润之王”的名号曾经享誉地产圈。  在合并中建地产之后,中海地产在土地储备上超过了万科。同时,中海这艘大船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其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中海地产2013年实现营业额824.7亿港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实现净利润231.8亿港元,同比增长23.1%。不可否认,在激越的发展过程中,中海地产确实交出了一份数据漂亮的年报。  在新近公布的《2014年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中,中海地产还凭借着342.4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行业首位。万科、保利则紧随其后。对于中海而言,这无疑也算是一件喜事。  但是,发展过程中在各地不断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却成为业主指责中海地产的直接原因。此前,有多家媒体发文,对中海地产快速发展的“后遗症”进行报道。而中海地产方面,均选择了不予理睬的态度。  9月21日,有媒体爆出,称西安中海城保安殴打3名采访的央视记者。消息一出,舆论更是一片哗然。  “品牌价值的体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和排名。面对各地爆发的质量问题,建议中海应该妥善解决,而不是采取回避或者是更为激烈的方式。如果这样下去,质量问题早晚会蔓延成品牌危机。”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记者 郭晓伟)
【全文阅读】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农业银行嘉兴分行坚持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立行立改,全力打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  嘉兴农行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层走访活动――服务三农“百村万户”金融下乡活动。该行按镇组建了38个工作组,走访行政村和农户。至8月末,已经走访38个镇政府、197个村,220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走访农户并建档10248户,走访“惠农通”服务点288家。针对了解到的问题,该行逐户制订金融服务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实施的量化目标,明确实施的时间表。到9月底,初步解决当前农村、农户反映集中的问题。  为了加强服务三农的队伍力量,嘉兴农行在5个县域支行及秀洲、南湖支行建立10人左右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组,帮助乡镇网点做好客户服务。今年二季度起,开展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室的建设。至8月底,已分批在全市开设了40个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室。客户经理们携带三农金融服务包、移动开卡机等设备每周定期驻村服务,宣传经济金融政策,受理农户存款、贷款、理财、结算等金融服务。  此外,嘉兴农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省分行批准,在嘉善、桐乡、海宁、平湖试点开展农房抵押贷款业务。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了农村信贷产品,破解了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让农户真正感受到农行是“接地气”的银行。嘉兴农行5月份选拔了37名干部,到乡镇镇长助理岗位交流锻炼,协助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金融工作。通讯员 张炜
【全文阅读】
          杭州9月28日电(见习记者 倪晨琪)近日,关于“四大行将放松房贷,还清贷款再购房即算首套”的消息在坊间闹得沸沸扬扬。四大行之后也相继作出回应表示政策暂未变,各行将密切关注市场发展,适时调整。  躁动的市场得到暂时平静,但是其留给市场的思考与讨论余温仍存。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整体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限贷放松是大势所趋。  全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家孙天宏对此向记者表示,关于首套房贷款政策,是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需要。国有银行也是股份制形式,将按照自己的判断及经营特色而调整,国家不应该要求它们做什么,最多也是指导性意见。  孙天宏同时指出,对于是否放松房贷政策,不应作过多解读。现在世界经济复苏短期不稳,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有待各种中央政策落实到位。  放松限贷是大势所趋 应理性回归  西南证券首席分析师张刚9月25日在做客央视财经频道《交易时间》时指出,放松限贷是大势所趋。先前的限贷本质上也是行政手段,本质上就是一种短效政策。  那此“大势所趋”的“势”该如何解读?  浙江省房产研究和评论专家丁建刚向记者表示,经济下行趋势比较明显,特别是8月份经济数据惨不忍睹,特别是制造业。房贷松绑是为救市,应该是合情合理的选择。放松限贷带来的效应会大于限购,市场在逐步调整和恢复,房贷放松将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提振信心,房地产否能真正恢复起来还是取决于宏观经济也能出现好转。  统计数据显示,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创68个月新低。8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51.1,该数据7月为51.7,8月为7个月来首次回落。8月份,发电量为495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这是今年以来首次月度发电量同比负增长。8月7000亿的信贷量也远远低于8月初央行曾经希望达到的每天300―500亿的水平。  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68个下跌。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1至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97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2%,增速比1月至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已连续7个月下滑。  1月至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07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1143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5%。  此外,央行日前发布第三季度居民储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投资房地产的热情继续下降,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房的居民占比14.2%,较上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虞晓芬向记者表示,先前为控制房地产过热,政府出手严格控制准入,这其实是违背了市场的原则,贷款也是商业银行的商业行为,现在若逐步放松限贷,是对以前矫枉过正的回归,是出于市场化原则的理性的合理的回归。  虞晓芬向记者表示,现在局部地区由于房地产而出现的经济异常,引起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放松房贷也是为了拉动经济,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对于房地产和整体经济还是有积极效应的。  “四大行对于放松限贷政策的回应显示出其将根据市场发展,对房贷进行适当的调整,某种意义上也在释放一种积极的信号,其他银行也会跟进,将增强消费和投资的双重信心,释放有效需求。”虞晓芬说到。  双赢机构总经理章慧芳对此向记者表示,住房牵涉到千家万户住户的利益,限购的逐步放松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购房者买房的大门,但那只是一只脚踏进了可以买房的门槛。想要真正买房,限贷放松与否是关键。房贷政策最终如何调整还不明朗,但是现阶段肯定是有选择的放开,分类调整。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9月21日二十国集团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上平稳增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1-8月就业情况良好,但同时也面临增速放缓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特别是保持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  房价短期不会大涨 楼市或分类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自2012年4月以来,商品房待售面积已经连续29个月保持上涨。其中,与低点时(2012年3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30122万平方米)相比,最近两年多来,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幅达到86.4%。  同时,截至8月底,全国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6931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22.6%。35个城市新房去化周期为17.5个月。其中,温州新房去化周期达到47个月。  而按照正常的逻辑,库存规模维持在8-12个月的去化周期。  房地产库存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而其所涉及的产业链也陷入发展瓶颈。库存巨大成为近期制造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也是近期经济数据冷淡重要的原因之一。  虞晓芬对此表示,现在各地库存的真是情况比较大,及时出现限贷放松,房价不会出现大涨。放松限贷有利于提升成交量,加快去库存。  章慧芳也表示,限贷若松绑,主要是刺激买房欲望,刺激信心,把那些在观望的买房者拉进来。对于各地产开发商,现在应该主要是求生存,应该抓住利好消息,抓紧去库存。同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认为利好会就此存在并且延续,要认识到市场变化很大。  章慧芳也指出,房地产涉及太多产业链,库存太多行业灵活不起来,拖经济的后退太多。而限贷的关键是四大行,四大行在房贷上占比要高达90%以上,一旦四大行动了,效应还是可观的。  对于放松限贷,市场最担心的莫过于会不会再次引起房价的大涨。  章慧芳对此表示,房价还是有区域性的差别的,主要取决于各个城市的供求关系。现在不能说是触底,但已经接近底部,在底部徘徊。限贷放松后,房价波动不会很厉害,主要是刺激买房欲望,刺激信心。现在的主基调是分类调控。  章慧芳同时认为,对银行来说,银行做住房按揭也有风险,市场上其他贷款的利率相对来说还要高一些,而房地产贷款的利率一直相对稳定,也需要时间的消化和接受,真正落实下去可能也会走形。其他银行也会跟进,但也会是有区域性的调整,在大方针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对不同的客户也可能实行差异化贷款。  张刚在《交易时间》上也指出,房价不会出现大涨,楼市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主要是指省会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分化。(完)
【全文阅读】
  如何受益?谁来买单?怎样纠偏?  记者27日从住建部获悉,从今年起将在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率先启动绿色保障房行动,以此带动全国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房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将超过70%。  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保障房建设将要满足绿色环保标准,更多低收入者有望住上健康、舒适、宜居的好房子。  到2020年  绿色保障房比例超70%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一直饱受建筑能耗高困扰。早在去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去年底,住建部发布《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  根据部署,绿色保障房将分步实施。今年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辖区的新建保障性住房,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2017年起,东部地区地级城市及中西部地区重点地级城市的新建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达到70%以上。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住建部数据显示,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政府投资为主,2013年完成投资11200亿元,2014年前7个月完成投资8500亿元。  如何让百姓受益?  保障房是我国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在保障房中推行绿色建筑,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指出,绿色建筑在满足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对“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等提出了综合要求,可以提供更优良的室内环境,是建筑节能的“升级版”。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分成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星级越高,节能标准越高,能为老百姓省下电费、装修费。业内人士认为,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不仅是住房困难,且生活水平不高,支付能力普遍较弱。如果住进保障房能让他们生活成本不增加,甚至降低,这将是最直接的好处。  绿色建筑标准的提升还意味着环境及设施配套的改善。南京四大片区保障房的绿地覆盖率达到30%,上海、北京、厦门等地的绿色保障房项目也注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筑标准的提升将让更多中低收入群众享受便利的基础设施服务。  成本增加谁来买单?  推行绿色建筑,对保障房的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设成本。人们不禁要问,这多出来的成本谁来买单呢?  “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最低要求,通过优化设计,可以不增加或只增加很少成本。”杨榕说,粗略估计住房建设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标准,每平方米造价增加不超过50元,达到二星标准增加70元至150元,达到三星的最高标准增加约200元至300元。他进一步解释称,绿色建筑做得好、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成本升幅相对较低。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各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财政奖励、容积率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例如,在江苏,政府对一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15元,二星级奖励25元,三星级奖励35元。而毛龙泉则表示,南京安居建设集团负责建设的保障房项目达到一星标准的,成本仅增加10元至15元。也就是说,财政补贴就可以覆盖增加的成本。而“成本秘诀”就在于形成规模。公司成立了大宗采购工作组,通过大批量采购材料实现较低价格采购到高品质材料设备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  离“绿色”还有多远?  “推进绿色保障房建设,成熟可行的技术产品体系和标准体系非常重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说,不少人都担心保障房匆匆忙忙建成,未来三五年可能集中出现各种问题。产品不成熟、建筑标准低可能导致巨大浪费,因此推行绿色保障房应当从成熟的技术体系着手。  “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并非高难度的要求,且已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成熟技术体系。”杨榕认为,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地方按标准建设绿色保障房的实际能力。此外,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行管理能力欠缺,绿色建筑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许多关键环节形成短板,也制约了绿色建筑的推广。  还有专家指出,目前在绿色建筑领域出台的技术政策较多,激励政策不足。保障性住房工期紧、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开发商实施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仍然不高。购房者对绿色建筑在节能、质量方面的优点认识不足,绿色节能建筑的成本通过房价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甚至有开发商以绿色节能的噱头欺骗消费者,同样阻碍着绿色建筑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  刘东卫认为,进一步推进绿色保障房建设,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强调适用、经济、成熟、绿色和环保要求,提高保障房建设水平。同时,尽快出台推进实施细则,细化鼓励政策、推进目标和重点措施。(据新华社电/记者高立、杨绍功、韩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