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20导弹可机动变轨 可垂直
26
  在本届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除了展示登陆月球、载人航天等民用航天成果之外,还用一半展区展示了其研发的“猎鹰”-80防空导弹和“彩虹”-4无人机等武器装备,其中“M20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的巨幅展板最为醒目。  据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公
飞腾-7(FT-7)型精确制导炸弹  本届的珠海航展各类新型武器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在航展现场的2号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展区有一款造型奇特,弹翼类似“钻石”的精确制导炸弹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好奇。据了解,它是航天科技生产的飞腾系列精确制导炸弹中最新的一款,叫飞腾-7(FT-7)型精确制导炸弹。  FT-7精确制导炸弹是采用滑翔翼的增程方式进行远距离打击的,而它的弹翼是其最为突出与奇特的地方,不像普通的滑翔增程炸弹只是采用简单的双飞行翼,而是使用一种叫做“菱形背”的弹翼,采用收放式的结构,可以使弹翼更加可靠与牢固。并且射程更远,可达90公里。    FT-7型精确制导炸弹是一种重量为130公斤级,采用INS+GPS制导,防区外投放、精确打击的小直径精确制导武器,它的作战用途广泛,其主要用于打击混凝土加固的地下工事、地面建筑物、铁路、桥梁、中小型指挥所、防空阵地、通讯枢纽、空军基地、海军基地,弹道导弹基地、库房,油罐、飞机隐蔽库,各类轻型技术兵器、水面舰船等重要军事目标。    FT-7采用大长径比侵彻战斗部,菱形背弹翼,集成一体化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具有防区外投放,体积小,重量轻,侵彻能力强,射程远等特点。适合载机内埋携带,这也是该款炸弹最大的特点,因为未来作战将是主要以四代机为主的战场,而四代机强调隐身性,所带武器必定是在内置弹仓中,据驻场专家称,FT-7是可以挂载到中国自行研发的歼-20中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特供弹,这也代表了未来精确制导炸弹的发展趋势。(知远/珠海)
【全文阅读】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罗布泊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今年是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为空投原子弹试验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式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以“空爆”方式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进行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的几个月,一些外国报纸刊登文章嘲笑中国原子弹是无枪的子弹,就是说中国只有原子弹,没有运载工具。他们哪里知道,中国的空爆计划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亲切关怀下,正在秘密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早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就在北京中南海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示空军:“一旦原子弹的试制取得了结果,后面的戏自然要由你们来唱主角,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能随时拿出原子弹空爆试验的具体计划来。”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防部立即着手作空投原子弹的准备工作,并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空军。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受领任务后,代表空军党委提出了“必须以最大的干劲、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完成试验任务”的口号。1965年春节刚过,距第一次核试验不到4个月,空军首长亲自来到航空兵某团驻地,正式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把首次空投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该团,并就选择哪种机型进行认真的讨论。  大家认为,选择图―16型飞机进行空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是从机型的性能上讲,这种机型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Tupolev Design Bureau)设计的高亚音速双发中程轰炸机,该机是根据能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的要求而设计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胜利者”和“火神”轰炸机相当。该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1955年正式交付使用。图―16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平尾和垂尾都有较大后掠角。悬臂式中单翼,双梁盒形结构。整个机翼由中央翼、左右内翼、左右外翼组成。中央翼装在机身上,与内翼在机身两侧对接。内翼可卸,平面形状呈梯形。在内翼上装发动机短舱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在后部的滑轨上装襟翼。外翼和内翼的构造相似。外翼翼尖可卸,后部内侧滑轨上装襟翼,外侧支架上装副翼。襟翼为后退开缝式,最大偏转角35°,沿滑轨顺气流后退。操纵系统包括硬式和混合式操纵两种。在驾驶舱内设有供正、副驾驶员使用的双重操纵系统。另外,为防止停机时风吹舵面使操纵机构磨损,装有舵面停机制动装置,并与发动机的操纵系统相关联,防止未打开舵面制动装置就起飞。图―16装有雷达照相机,观察和拍摄轰炸雷达瞄准具荧光屏上的图像。还有几种照相机分别用于昼间照相及检查投弹结果、昼间拍摄低空投弹结果和夜间照相。二是从技术人才上说,1959年1月,我国为培养空军人才,派出60多名中国空军官兵,带着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带着亿万人民的希望来到前苏联学习飞行技术,他们学习的机型就是苏制图―16轰炸机的操作和驾驶。这种飞机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而且载重量大。  针对大家提出的方案,空军领导班子经过全面慎重的考虑,研究决定选用这型飞机担负空投任务。机型确定后,空军某部将这一机型按空投要求进行了全面的改进,直到达到空投的标准,并将这一飞机编号为50671,这样,图―16幸运地担负起了充当“原子枪”的历史使命―――空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飞机选定以后,谁来担负驾驶完成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空投任务,这又是当时让空军首长最关心的问题。这次“选飞”空军决定从我国1959年1月派往苏联学习的60多名空军官兵中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经过部队的层层推选和民主选举,航空兵独立某团副团长、第一飞行员李源一和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富、射击员韩惠安6名同志成为这次空投任务的主角,他们将驾驶图―16型轰炸机进行空投原子弹的实验。  正式机组人员李源一当时36岁,于福海33岁,满怀信心地向空军首长表示:“我们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有信心为祖国投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两人一直在一个机组,互相都知道对方的经历,一个(李源一)是在抗美援期期间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另一个(于福海)是全团投弹的技术尖子,他们确信自己能完成这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
【全文阅读】
  太行发动机真行了?站在太行涡扇10旁的老董很肯定地点头:行了!  太行涡扇10发动机是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的产品,老董是606所的参展人员,这几天他天天站在展馆,给感兴趣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答疑解惑。老董说,他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毕业就参与了涡扇10的研制。  涡扇10从1978年预研,1987年立项。老董说,它现在已经大批量地装上了歼10B、歼11B和运20大型运输机。  网上一些文章透露,太行发动机的外涵盒子,用上了复合材料,既大减了重量,又提高了强度,也提高了耐高温能力。老董先生带记者到太行发动机的侧面,指着发动机外表那片黑色说:“这是我们所独有的特色,以前这里是用钢材,也有用钛合金,现在用复合材料就轻多了,还耐高温,高强度。”  老董说太行涡扇10发动机的推重比在8左右(发动机的推重比是指发动机的推力和发动机重量(重力)的比值),一般的三代机的发动机,都在8左右。他还透露,现在几个研究所正在联合研制的四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在网上称为涡扇15,那款发动机具备隐身性能。  歼10B作为一个轻型战斗机能够载重近8吨的武器,机动性能非常优秀,这得益于它已经有了一颗强大的中国“心脏”。      记者:12000KGF-14000KGF有什么含义?  老董:这是说明太行发展了很多种机型,我们最好的发动机已经达到14000公斤的推力。(苏35的发动机推力为14500公斤)  记者:达到这样的推力,就是说太行发动机与苏35的发动机推力大致相当了?  老董:是的,而且我们还在向前发展,这几年一直在完善和发展。这是最新的涡扇10发动机,已经定型了。  记者:它已经量产了吗?  老董:已经大批量装上歼10B、歼11B和运20。  记者:为什么歼10,比如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用的还是俄罗斯的发动机呢?  老董:中国购买了那么多俄罗斯的发动机,还有已经装上的俄罗斯发动机还没到寿命,当然还要用呵。  记者:涡扇10在发动机寿命和稳定性方面与俄罗斯、美国三代机上的发动机比怎么样?  老董:这方面我们差一些,也可以说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有些材料在科研单位的数据是不错的,但在实际应用时,还是不尽如人意,这就是研究航空发动机的难处,一个发动机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它的稳定性,就算是美国也要十来年,而且还不算他们的预研阶段。  记者:网上有人质疑中国发动机不行,说太行发动机只有300小时的寿命,这是否属实?  老董:这个错大了,我们太行的寿命是1500小时,按照设计要求,300小时是定期维护。  记者:我们的发动机与美国的差距有没有10年?  老董:不到10年。(林丹)
【全文阅读】
          11月14日电 据国防部网站报道,由总参谋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联合主办的首届军事训练器材和先进技术展览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西郊装甲兵工程学院拉开帷幕。举办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吸纳地方优势资源、服务部队军事训练、实现军地共同发展”,旨在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搭建交流平台、凝聚思想共识,探索走开军事训练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不断提升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  据主办方领导介绍,近年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推进军事训练器材升级换代,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上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目前也存在思想观念不开放、配套政策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举办这次活动,就是采取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军地信息交流平台,展示军事训练需要转化运用的先进技术与器材设备;汇聚军事训练条件建设需求,增进地方科研机构、国防工业企业、民口企业对军事训练的了解,增强参与军队建设的有效性针对性;探索建立军地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长效协作和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良性竞争机制,提升信息化训练条件建设的质量效益。  这次活动分发展论坛和现场展览两部分。发展论坛结合开幕式进行,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各大单位,军队院校、训练基地、军内科研院所;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结合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方高等院校,相关军工集团和部分民口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地方优势资源进入军事训练保障领域的途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场展览汇聚了军地科研机构、院校、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122家单位、347个项目,汇集了模拟仿真、靶机靶标、无人飞行器、网络通信等多家地方知名企业、军工集团;大机动、超音速空中靶标,长航时、大载荷空中平台,高度开放、高精度建模和高效处理的基础仿真平台,以及能实现多形态联合试验的作战试验系统等。现场参观的总部领导和训练专家认为,这些项目代表了训练器材领域最高水平。  记者从现场获悉,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持续运行、常态化组展机制,定期举办展览,定期向社会发布需求信息,建立军地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供需对接渠道,确保地方优势资源能够持续进入军事训练保障领域。这些构想和举措,使参展单位深受鼓舞、充满期待。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军事训练器材与先进技术展览专题网站开通仪式。(高鹏 吴旭 李玉明)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