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成交放量 10月创年内新...
  多家第三方机构昨天公布的10月楼市监测数据显示,上海楼市单月成交量创下年内新高。业内人士指出,成交量增加并不意味房价会上涨,开发商依旧面对去化压力,因此会延...
37期
济南研究省直住房制度改革 纠正干部多占住房
  省政府常务会近日研究了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与管理运作、省直机关住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会议讨论了深化省直机关住房制度改革和处理好干部职工住房问题的意见,强调必须继续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省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会议认为,深化省直机关住房制度改革是整顿“四风”、反腐倡廉的需要,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理顺分配关系的需要,是正确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稳定干部队伍、吸引留住各方面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部门单位违规建购职工住房,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据了解,此次深化省直机关住房制度改革的要点为:对房改后各种集资建房、优惠购房的不规范做法统一进行清理,坚决纠正干部不合理多占住房问题。各单位要抓紧督促房改时面积超标职工补交购房款,力争年底前完全销号。要按照“开正门、关后门、堵旁门”的原则,继续深化公务人员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对无房职工和优惠购房未达到规定面积的职工给予适当补助,完善易地调动干部住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临时周转房制度。  会议指出,推进财政专项资金以基金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完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中小微企业、农村产业、新兴制造业以及政府鼓励发展的各种服务业领域,充分发挥私募基金专业化管理团队的独立决策和法人治理结构制衡作用。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制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记者同时从省机关事务局网站了解到,近日印发的《山东省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改革发展规划(2014-2017年)》也提出加快推进省直房改遗留问题处理。2014年全面完成省直房改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移交、超规定面积住房处理。坚持一个干部职工家庭只能享受一次房改优惠政策的原则,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房改后部分省直单位新建购住房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房改后职工住房保障新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全面实施房改后无房职工一次性货币补偿工作,推进易地调动干部周转住房和省直职工公寓房统一建设管理。(记者 高扩)

【全文阅读】
 
超30城市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
  湖南省直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近日发布通知称,11月起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有关政策作出调整,其中包括降低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至20%,恢复省内异地互贷,取消公积金贷款时间间隔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苏州、武汉、贵阳、长春、成都等超过30个城市对公积金贷款政策进行不同程度调整。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公积金调整对刚需性住宅市场形成支持,有利于刚性需求的提前释放。

【全文阅读】
 
部分地区户改遭遇“逆城镇化”
  11月4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部分地区户改遭遇“逆城镇化”》的报道。报道指出,在国务院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然而记者近期在浙江、河南、四川、陕西、江西等地采访时却发现,尽管各地均出台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却因担心自己原有利益受损和难以享受城市居民配套待遇而心存顾虑,“进城不落户”的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了原有城市户籍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的“逆城镇化”现象。  浙江省公安厅人口管理与服务总队总队长阮文广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和社会利益格局持续调整,农村户口背后的利益链越来越长,城镇户口背后的利益链越来越短,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不强的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配套上,农民市民化的平均成本为10万元/人,进入大城市的成本还将成倍增加。记者在浙江、四川、江西等地追踪采访时发现,落户成本高是许多户籍制度改革参与者们最大的顾虑。  教育问题一直是进城务工人员最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各地大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流入城镇,给地方财政带来了一些负担。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成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子女36万人,每人每年财政转移支付仅300元,而成都市生均教育成本在1万元以上。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认为,城镇化的科学推进必须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收益最大化,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弥补进城个人成本,增强向城镇转移动力。  阮文广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应当着眼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无论从城镇化长远发展看,还是从农村人口自身意愿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应该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