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直立人2号头骨 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13日向记者透露,他正在复原的30多万年前“南京直立人相貌”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复活”头骨化石阶段。预计此次复原图将在8月南京青奥会之际展出。 复原出来的“南京直立人”可能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鼻孔较大、上颌较长、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牙齿小而密且磨损较大的远古人形象。南京直立人化石距今约30多万年,长16.15厘米,于1993年发现于南京汤山葫芦洞,是近年来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化石呈棕褐色,石化程度较深,由三件颅骨残件拼接,包括了部分面颅和大部分脑颅,构成一件比较完整的颅骨。 通过对南京直立人颅骨化石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南京人和北京人形态特征十分相似,都显示了许多蒙古人种的性状,也具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 “南京直立人”头骨已被挤压变形并缺少下颌,给复原带来难度。赵成文对“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的出土背景作了深入了解,并翻阅大量文献和书籍。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复原“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赵成文计划确定要复原的年龄段为30岁左右。 赵成文利用警星CCK-IV人像组合系统中新增的镜像功能对缺损的头骨化石进行电脑修补,并从上千个颅骨库中挑选出匹配的下颌反复试验比对,又经微调、缩放、修整后才锤定。 赵成文是中国著名的刑事相貌学和痕迹考古学家。多年来,他运用刑事相貌学中的颅像还原技术,根据古尸的颅骨还原500年前的明代王妃、清代香妃、《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长沙马王堆西汉辛追夫人、3000年前的“楼兰美女”等。 南京直立人化石1993年发现于南京汤山葫芦洞,是近年来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现已发现2具直立人头骨化石,其中1号头骨是一名壮年女性,距今约58万-62万年;2号头骨是一名壮年男性,距今30多万年。他们的特征与北京直立人很接近,但也具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而且较进化,甚至具有部分智人特征。南京直立人的时代为距今40万-50万年。目前,两个南京直立人头盖骨化石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晨宗[阅读全文] 北京7月15日电 (记者 应妮)有别于以往开幕剪彩模式,一场新颖的沙龙1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3位在高校书法专业任教的书法家与数十观众围坐在一起,探讨高等书法教育与当代书法发展诸话题。这就是“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4)”的开幕式。 这次展览展出130件作品,出自朱以撒、徐利明、韩天雍、倪文东、郑晓华、蔡梦霞等26位书法家。他们都接受过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系统教育,而且其中多数至今仍工作在高等书法教育第一线。他们术业专攻,于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皆有较高成就,其作品于技巧表现中潜在着学术思想的支撑。 中国书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的成功,使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更为显现和深刻。缘于此,中国美术馆自2012年起以“翰墨传承”为题,策划当代书法系列展览,力求使此系列展览成为书法界展示创作成果、研究学术现状、交流创作经验的平台,也使广大观众能够及时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时代新貌。 在过往的几次展览中,以参展书家人数之多、年龄跨度之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当代书坛的整体风貌。故而本次展览将关注的视角着力于接受过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系统教育的书法家的创作面貌,通过作品展示他们的创作理念。同时以展览为依托,促使社会更多的关注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功能以及与当代书法传承、发展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完)[阅读全文] 今天上午,典籍博物馆内展出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吸引了媒体记者的目光 摄/法制晚报记者 洪煜 记者今天上午从国家图书馆获悉,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将于8月1日起向社会团体开放参观,9月9日起向个人开放。这也标志着关闭三年的国图老馆,拉开了重张的序幕。 今天上午10时,国图馆长韩永进宣布,国家典籍博物馆于今日试运行,他同时兼任馆长。据了解,国家典籍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 韩永进介绍,国家典籍博物馆位于原国图老馆所在地,建筑面积达11549平方米,设有9个展厅。国图的四大珍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 》和《敦煌遗书 》,将在善本古籍展厅展出,读者可以在参观时看到。 此外,国图现藏26万余件金石拓片、35651片甲骨和数百件石刻实物,都将收入典籍博物馆。馆藏还有1949年以前编绘的中文地图,达8000余种10万余件。三年前被暂时搬离国图老馆的700万册图书,需要进行展览的已陆续搬回。 该馆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由敦煌遗书、舆图、名家手稿、样式雷图档等9个展览组成,涉及展品800余件。9个展览会陆续向观众呈现,时间将持续三个月。 其中的样式雷图档展,主要展示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家族所设计、绘制和写作的建筑图样与文字档册。 样式雷图档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建筑中外闻名。 今天上午,记者还在典籍博物馆内看到了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残卷。据介绍这是一份提纲,上面有司马光的修改,还有一些避讳字。这部残卷经过许多名家的收藏,左上角的一方印记,证明曾是乾隆皇帝的珍藏。 记者了解到,国家典籍博物馆试运行分阶段进行,7月15日至7月31日做内部调试。自8月1日起向社会团体开放参观,开馆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时至下午4时45分,每周一闭馆。 试运行期间,每日设参观上限为2000人。10人以上团体需提前3天预约,7月27日起社会团体可以通过电话拨打88544757预约。9月9日国图建馆105周年之际,国家典籍博物馆将正式开馆并向个人读者开放。 文/记者 马晓晴讯[阅读全文] ▲工人正用涂料覆盖围挡被烧坏的部分 摄/法制晚报记者 林晖▲昨天中午,故宫附近冒出白烟 网络图片 故宫着火了?昨天,网上出现三张故宫在修建筑附近冒出白烟的照片。不过,核实后大家发现,此处起火部位并非故宫建筑,但其距离故宫仅有几米。 故宫博物院昨天发布情况说明表示,故宫方面对一些不法游商和社会流浪人员长年徘徊在故宫周边的角落十分头痛,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昨天大火一直往上熏黑了六七米高,工人正在粉刷被熏黑的围挡,准备恢复原样。 昨日13点左右,一位市民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称,故宫的一处在修建筑冒起了火苗和烟,现场还“来了武警和消防车,现在正在喷水”。 网上照片显示,在一处被施工网包围的建筑附近,白烟有数米高。 由于建筑前有树木遮挡,现场的情景看上去像是这处建筑正在着火。 经过核实,昨天约12:45,在南筒子河西北角公共绿地处松树下,一流浪人员捡拾的一堆塑料瓶、报纸等废品起火冒烟,被北京六建集团施工方保安人员及时发现。 他们立即利用手边常备的灭火设备进行扑救,迅速控制了火情,12:48将明火扑灭,随后赶到的公安消防人员进行了妥善处置。 “未造成任何损失。”故宫表示。 上午,记者来到故宫外墙南筒子河西北角,经一名环卫工人指引,发现起火点位于东华门路拐弯处大槐树后的一棵松树底下。 “着火点就在施工围挡外面。”北京六建集团施工方的两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此前,北京六建集团一直在修缮故宫雁翅楼,在施工外围设置了围挡。 今天,他们正在粉刷昨天被大火熏黑的围挡,一直往上熏黑了六七米高,“建围挡时为了保护这棵小松树,凹进去约两米宽、一米深的空间,就是这块地方吸引了拾荒者。” 记者发现,在起火点里面就是易燃的围网。现场六建的一位工头说,他们昨天在里面施工,没看到外面起火,是今天早上7点接到粉刷通知才知道。 “这个拾荒者是个女的,大概是今年5月份搬过来的。”一位在该地段从事了三年绿化工作的环卫师傅告诉记者,他4月份被调去北京站工作了近20天,回来就发现一个四五十岁的女拾荒者住在了槐树后面,放着很多矿泉水瓶子和破烂,还有一些被褥。 “那女的爱穿,打扮得很干净。”这位环卫师傅说,“但她经常站在河边自言自语,也不和别人说话。很多人都知道她,以前在皇城根、王府井拾荒。” 据这位师傅介绍,也不知道火怎么着起来的,到今天那个拾荒者也没出现过。 针对起火事件,故宫在昨天17时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回应。故宫称,起火部位不在故宫博物院管辖区域,也并非故宫在修的建筑。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参观人数不断攀升,故宫及周边区域,特别是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附近,成为中外游客最为密集的区域。故宫表示,一些不法游商、社会流浪人员等一年到头徘徊在故宫周边的角落,严重影响公共秩序,对游客安全和参观秩序造成了恶劣影响,此类现象屡禁不止。 此前,故宫博物院曾通过各种渠道多次强烈呼吁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故宫周边环境的治理,“此次火情的发生,再次说明加强故宫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故宫博物院在昨天的回应中再次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对故宫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清理不法商户和闲杂人员、净化周边环境、恢复历史风貌,以有效的、强力的治理措施,确保故宫博物院及周边环境安全、规范、整洁,维护“首善之区”的尊严与秩序,为国内外游客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 此外,故宫还表示欢迎媒体和社会的密切监督,因为社会监督是保障故宫博物院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今年是“平安故宫”工程全面展开的一年,故宫博物院正在全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故宫博物院恳切希望有关部门和地方管理机构恪尽职守、严格执法,让社会各界形成共识,积极呼吁,使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共同推动“平安故宫”建设。 2013年2月28日,北京环卫集团40多名工人集中清理筒子河中的垃圾。截至当天17时,环卫工人共捞出4吨多垃圾,其中有1万多根吃剩的玉米芯。 游客乱扔垃圾令筒子河变成“垃圾河”,更让人头疼的是垃圾冻结在冰面上,不易打捞。 (记者 赵颖彦 实习生 耿学清)[阅读全文] 昨天,有来京游客发微博,称故宫有一处在修的建筑冒烟。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起火的是故宫围墙外流浪汉堆放的垃圾,并不是故宫的建筑。 故宫最近正在整修雁翅楼,外围搭起了绿色围挡。这位网友拍的照片乍看上去,很像是雁翅楼在冒烟。目击者告诉记者,昨天中午,远远就能看到故宫城墙边在冒黑烟,随即现场被警察封锁了。 故宫工作人员说,起火的并非故宫在修建筑。昨天中午,在故宫城墙外、南筒子河边公共绿地内,一流浪人员在松树下捡拾的一堆塑料瓶、报纸等废品起火冒烟。正在故宫施工的北京六建集团保安人员及时发现,立即用灭火设备扑救。几分钟后,明火就被扑灭,随后赶到的公安消防人员进行了妥善处置,未造成损失。起火地点并不在故宫博物院管辖区域。 昨天下午4时,建筑工人仍在清理流浪汉留下的大片垃圾。此次事故无疑敲响了警钟。雁翅楼外搭起的绿色围挡都是易燃物,要是被引燃,这些国宝级建筑无疑将受重大损失。 故宫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故宫参观人数不断攀升,一些不法游商、流浪人员整天徘徊在故宫周边角落里,严重影响公共秩序。故宫博物院再次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对故宫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确保故宫博物院及周边环境安全、规范、整洁。 (记者许前程)[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