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国飞机首次逆袭美国 歼3
55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11日报道,航空制造业巨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第十届珠海航展开幕之前称,中国内地制造的一架多用途飞机将首次出售到美国。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说,中国将出售给美国一架飞机,这是中国制造的
  美国“掠食者”无人机2001年开创无人机发动武装袭击先河时还曾让世界感到震惊,才过十余年,就连伊朗也能用无人机突破美国航母防御圈抵近侦察,朝鲜小型无人机更使韩国上下惊恐不已。面对当今无人机井喷式的发展潮流,多名中国无人机设计总师1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相关技术水平已经超越以色列和欧洲为代表的第二梯队,直逼第一梯队的美国。    在11日开幕的第十届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了“海巡者”小型无人机、“翼龙”察打一体无人机、VD-200垂直起降无人机等多种先进型号。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总设计师戴川在介绍他主持研制的“海巡者”无人机时透露,这种小型无人机最大的特点是不但可从船上发射,还能在中小型舰艇上降落回收。据介绍,具备这种舰上回收能力的无人机,全球也只有三种:美国的“扫描鹰”系列和“银狐”无人机,以及中国的“海巡者”。实现这种功能所需要的高精尖技术,与航母上自动回收战斗机的技术难度相当,甚至更难。因为战斗机在航母上着陆时,航母的摆动幅度通常会限制为横摇2-3度,纵摇1-1.5度,而中小型船只稳定性要差得多,因此必须在横摇13度,纵摇5-6度的恶劣环境下,仍保证无人机在一米大小的回收窗口准确地降落下来。  以美国X-47为代表第六代无人机已实现在航母上自主降落。戴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掌握“海巡者”使用的这种无人机自动回收降落技术后,未来无论是对有人机还是无人机在航母上降落,都是有力的支持。他还表示,“海巡者”无人机可以装备小型执法船、护卫舰、驱逐舰甚至航母,能保证150公里内的侦察半径。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为中小型舰艇提供侦察、信息中继、目标指示;而在民用领域,执法船能依靠它实时检查附近海域的船只情况。  “翼龙”重点改进防“劫持”  “翼龙”无人机近年来已成为各种航展里的中国明星机型,而参加本届航展的最新“翼龙-1”型无人机与以往有什么改进呢?“翼龙”无人机设计总师李屹东透露,“翼龙-1”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升级,从挂载的武器到飞控软件都有不小改变。尤其重要的是,“翼龙-1”无人机针对各种意外情况进行了针对性设置,最大限度保证它不被黑客“劫持”。2011年伊朗宣称该国电子战专家利用导航系统的漏洞,将一架隶属于美国中情局的RQ-170绝密无人机完好无损地降落在伊朗领土上。该事件迅速引起各国军方对无人机遭“劫持”的担忧。李屹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翼龙-1”特别加强这方面的防备措施。例如以往“翼龙”通过数据链控制,一旦因自然环境或人为干扰导致数据链中断,会按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返回。而最新的“翼龙-1”型无人机则增加了更多新模式,可以选择在空中自动巡逻等待,或继续执行原有任务,适应能力更强。而且该机已经实现从起飞、执行任务、着陆全过程都不依靠地面通过数据链来指挥,可以完全由无人机自主控制,从而最大限度避免黑客通过电子手段“劫持”的可能,可靠性非常高。    戴川表示,近年来无人机开始井喷式发展。据统计,仅中国2012年具备制造无人机机身、地面站和指挥数据链等基本资质的厂商有接近100家,而今年这个数字已超过300家。但总体上看,无人机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各国对无人机的使用范围,也还在摸索阶段。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无人机已经走向国际市场,其水准到底如何呢?戴川介绍说,在无人机研制领域,目前第一梯队是美国,第二梯队是以色列和欧洲,我们已经超越第二梯队,接近第一梯队。他表示,中国发展无人机不和美国比,我们按照中国需要来发展。因为美国的战略是全球性的,对无人机的火力和行动能力要求和我们完全不同。那么中国无人机有什么优势呢?戴川认为,中国的无人机完全是国产化,不受任何人制约,这样能够有效应对技术封锁的威胁,同时在价格和维护方面也有一定优势,某些无人机弹药比美国都要好。对于“翼龙”无人机能否适应中国的反恐任务,戴川回应:“完全没问题”。
【全文阅读】
            APEC致力于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而这个目标的推进能在多大程度上是顺利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中美这两个大国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  西方舆论前些天热炒中美激烈争夺亚太合作方向的“主导权”。奥巴马在10日的讲话中强调了中国的重要性,并且重申美国欢迎“一个繁荣、和平和稳定的中国崛起”。他的最新讲话没有给“中美冲突论”者们留下把柄。他将在今天正式访问中国,昨天晚上他与习近平一起在中南海散步,两位领导人烘托了中美间的宽松气氛。  尽管在过去6年里中美关系的紧张感在增加,但有一天中国人回忆起奥巴马,大概还是会把他归入“温和总统”之列。大国互疑看来是人类既有经验尚无法破解的,对很多人和力量来说,它会渗透到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层面,使得反复出现的雾里看花欲罢不能。  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中美是一对什么样的关系。两国都在使出浑身解数解读对方,通过合作及处理敏感摩擦积累对对方的认识。两国都不希望出意外,又都倾向于坚持维护本国利益的既有方式,对于能否长期掌握好“斗而不破”的分寸缺少把握。两国都有各自的“底线思维”,公开或悄悄做着被认为是防范“最坏情况”的准备。  然而两国的“共同语言”还是越来越多了。前些年美国人提出“利益攸关方”的概念,中国人也跟着说了。现在中国领导人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美方也接话了。奥巴马在10日的讲话中,再次重复了习近平关于“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那句名言。尽管中美说相同话时,意思未必是一样的,但双方语言的这种接近已是大国关系令人鼓舞的表现。  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是搞不清楚美国。奥巴马反复说,美国不寻求以任何方式遏制中国,这是真诚的吗?如果他个人是这么想的,他说这句话代表得了美国吗?美国军力60%将部署亚太,中国的“藏独”、“疆独”、法轮功、“民运分子”全得到美国的庇护,香港目前的“占中”也有美国力量的支持,这些都是彼此孤立的吗?还有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明显鼓励了中国周边一些力量的反华冲动,这又该作何解释?  有意思的是,我们也能听到美国人抱怨对中国的“搞不懂”。他们说,中国官方在对美问题上既有“内部文件”,也有“公开报告”;既有官媒的克制表达,也有互联网上激烈的声音,这当中哪一项代表中国“真正的对美态度”呢?  实事求是说,随着中国社会在各个方向上的不断扩容,描述中国对美政策即使对我们自己来说,恐怕也不那么容易了。对中国来说,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存在,它既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首要对象,又是我们要在很多方面保持警惕的目标。  由己推人,也许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基础性态度也是矛盾的,而且厘清这种矛盾更无从下手。中美相互的态度既有稳定性,也是动态变化的,中美的实际互动方式和过程对两国每一时期的相互态度都有重要影响。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关系”。对中国来说,如何认识美国是我们认识西方世界的基础,也是中国制定整个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参照系之一。对美国来说,真正看懂看准中国也已成为其21世纪国家战略不出现重大错误的关键。  如此重大的事情却是十分困难的,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应当是承认这一困难,耐心创造条件逐渐克服它。最应防止的是把底线思维常态化,处处从最坏的角度审视对方。太平洋宽阔,还需人心更宽阔。▲
【全文阅读】
  “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继陆、海、空、天四个疆域之后的第五疆域,与其他疆域一样,网络空间也须体现国家主权,保障网络空间安全就是保障国家主权。”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近日在武汉发表演讲时说。  倪光南是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日在武汉第五届全球公共采购论坛上,倪光南发表题为“自主可控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存在着攻防两方,所以关键核心技术设备、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可控,是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前提。  “自主可控具有信息安全容易治理、产品和服务一般不存在恶意后门并可以不断改进或修补漏洞等好处。”倪光南说。他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自主可控的内涵:一是知识产权自主可控;二是能力自主可控;三是发展自主可控;四是提供者符合自主可控要求。(记者谭元斌)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