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8月27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15年度日本防卫省预算概算申请达到历史新高,共计约5万545亿日元。由于安倍政府认为中国增加海洋活动造成日本周边安全保障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做出开始扩充军备的决定。本次预算中加入用于购买20架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国产“P1”海上预警机的采购费,成为5年以上长期购买合同的首例。  日本的防卫费用(包括在日美军重组费用)在2002年达到最高后一直递减。2013年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后,13年度预算便开始增加,2014年度达到4万8848亿日元。按照安倍重视安保的方针,日本正在加快体制强化的步伐。  针对中国海上和航空兵力快速发展,日本在防卫省的预算申请中扩充了用于离岛防卫的军事装备。其中预计购入5架能够将陆上自卫队队员运送至各个岛屿的V-22式鱼鹰运输机(Osprey),并将分别引入3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和6架最新型的“F35”隐形战斗机。  日本川崎重工生产的“P1”海上巡逻机在速度、续航距离以及雷达反潜能力方面非常优秀,将代替现役的主力巡逻机“P3C”。日本防卫省计划在2015年度中一次性购买20架,并在西南地区进行重点配备。1架“P1”的价格约为200亿日元,但签订一次性购买20架的合同“可以降低10%左右的采购费”(防卫省官员表示)。一次性订购可节省制造商的零件运输费用,还利于生产设备的有效地利用。  日本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5年间所需的经费为24万6700亿日元,其中7000亿日元将用于军事装备采办改革。日本防卫省于2014年6月制定了着眼于未来10年的“防卫生产和技术基础战略”,提出了有效利用长期合同以及开发促进企业限制价格的军备价格数据库等采办改革计划。(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晓雪)

全文阅读
 
  记者昨日从潜江市公安局了解到,该局投入十万余元购置警用无人机及相关设备,配置到特警支队。警用无人机可升至50米高度,留空时间约30分钟,可将现场视频实时传输至地面指挥平台,不仅可以用于城市日常巡查,还可以在大型活动保卫、特殊案件侦查取证、车辆查控、森林防火、群体性事件处置取证等工作中发挥作用。(记者陈鹏、通讯员周健)

全文阅读
 
  8月27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印度国防研发组织(DRDO)已经完成了Muntra-N无人地面车辆一系列广泛的试验。Muntra项目开始于2007年,由国防研发组织下属的战斗车辆研发机构(CVRDE)承担。该项目计划基于BMP-2步兵战车平台开发四个车型,保持原车的外形尺寸和机动性。其中Muntra-N型车为一个核生化侦察系统;Muntra-S型车将作为监视车辆配备一系列监视有效载荷;Muntra-M型车将承担地雷探测任务;Muntra-B型车将作为其他系统的有人控制车辆。  Muntra-N的试验在拉贾斯坦邦的沙漠环境中进行,从5月中旬开始持续到8月初。车辆配备了一系列传感器用来检测核生化威胁,包括沙林、索曼、塔崩、维克斯和芥子气等。Muntra-N还可以收集土壤样本,并通过一套标志系统标出污染领域。  Muntra-N的试验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模拟环境中对侦察有效载荷进行了测试,无人车在50℃的环境中行驶了5千米,通过核生化传感器收集车载气象站的数据以帮助预测威胁和行动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系统的自主导航能力,车辆根据GPS路标点行驶,并自动避开沿线障碍物。同时测试了车辆的夜间导航能力。第三阶段,通过4.9 GHz波段的“哈里斯”无线电控制无人车行驶20千米。然而由于地形崎岖引发了长距离视距通信问题。如果车辆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克什米尔的列城区域行驶也可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防研发组织可能会在系统中集成一个航空器或微型无人机作为远距离行动的通信中继。  Muntra-S和Muntra-B一系列广泛的试验也已经开始。Muntra-S的监视设备包括一个短程战场监视雷达、一个日/夜相机和一个激光测距仪。车辆的最高速度可达20km/h,最长工作时间可达8小时。有人的Muntra-B控制车辆有三名乘员:驾驶员、无人车操作人员、有效载荷操作人员。任务规划、目标定位和导航利用基于linux系统的GIS平台,平台还包括一个客户定制的操作人员控制单元。控制车通过2.4~5.8 GHz的无线电与无人车进行通信,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要符合JSS 55555和MIL-461-E标准。  Muntra-M配备两个地雷探测系统、一个探地雷达和一个蒸汽检测系统。该车的战场试验尚未开始,2013年在金奈阿瓦迪开始了实验室测试,同时能够使系统实时检测的探地雷达和新的算法也得到了验证。检测系统在距离车辆1.5米处运行,如果检测没有威胁将自动停止工作。现在还未确定是否能在Muntra-M上增加一个排雷系统。(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宋乐)

全文阅读
 
【美军双航母横穿大西洋壮观场面】  据日本《朝日新闻》8月25日报道,原题:《毫无信义的情报战争――美中在军事技术领域互相摸底》。报道称,7月15日左右,隶属于中国东海舰队的“东调”级“北极星”号情报侦察舰(满载排水量6000吨)出现在了夏威夷瓦胡岛海域。这艘从中国出港的舰船在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巴士海峡进行加油后,各国一直在追寻它的踪迹。在瓦胡岛海域,中国首次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环太平洋”联合军演,然而,“北极星”号却做着与军演截然不同的事情。  “北极星”号对舰艇和地面基地间的无线电通信、雷达等电波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美军相关人士对此非常警惕,日本政府也得出结论说:“其目的是收集‘环太平洋’联合军演情报。”  不过,演习的内容和无线通信也会通报给4艘中国军舰。8月19日在南海发生了中国战斗机异常接近美军巡逻机事件,自卫队相关人士认为:“这种行为让人觉得中国不了解国际规则。”其他日本政府相关人士也说:“中方上演与美国对决的姿态,可能是为了提振国内士气。”  另一方面,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视太平洋方针4年多来,中国千方百计地从潜艇、弹道导弹、隐形战斗机等方面展示其可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军队战斗力。美中围绕太平洋的霸权也扩展到了情报战领域。日本虽然不能置身事外,但对这种情报战的真容却知之甚少。  4月7日,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访问中国青岛,视察了通过改造前苏联航母而得来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中国似乎在强调它的军备很“透明”,但美国政府相关人士却向日本相关人士吐露不满说:“视察并不尽如人意。”  日美对在渤海湾活动的辽宁舰的训练情报进行了收集。根据录像分析,从辽宁舰起飞的军机并没有携带副油箱和充足的弹药。自卫队相关人士说:“重型军机无法离舰起飞。”  辽宁舰以最大航速航行时,舰载机会利用迎面风升力起飞。这种起飞方式被称为“滑跃式起飞”,但辽宁舰的输出功率不足,拿不出足够的速度。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说:“辽宁舰的军事威胁并不大。”中国要打造以航母为核心的攻击部队,在构成上离不开预警机和潜艇,然而中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军队内部甚至也有人对自己的能力,以及需要巨额维护费的航母战略持怀疑态度。  尽管如此,日美的视线仍然没有离开过位于上海的造船厂。通过计算船坞的大小,日本政府相关人士判断:“毫无疑问,中国正在建造新的航母。”  中国计划2020年之前建成新航母,“明确表现出进出太平洋的意愿”(自卫队相关人士语)。新航母并非采用滑跃式起飞,而是引入了与美国一样的蒸汽弹射起飞装置。  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研究员克拉克说,中国海军司令吴胜利最近向美方暗示,他们将引入蒸汽弹射装置。而蒸汽弹射装置一直是过去60年间几乎被美军所垄断的绝密技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