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预测3D打
54
  11月4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3D打印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材料性能,当时只是在制造模具和样品中略有使用。最近,BAE系统公司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前线特种部队甚至可以在执行任务的途中提出对无人机支持的申请,并立即得到所需要机型。比如,工程师在大后方将设计好的指令传给特种部队携带的3D打印机,部队上的技术人员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大小、航程和载重量等参数,现场打印出所需的无人机。  2014年8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用3D打印技术制成了1.8磅重的名为“剃刀”的无人机的9个机体部件。经过31个小时,利用“溶化叠加建模”技术。该团队用溶化过的材料通过一层层的喷涂,最终制成了“剃刀”的机身。该机使用的电子设备都属于货架产品,如马达、伺服系统、自动驾驶仪和电池,然后用一台安卓智能手机充当计算机就可以飞行了。另外一家名为“Solid Concepts inc。”的美国民营公司,也能够采用3D打印技术在一夜之间制成多种型号无人机的机身、机翼、头锥和机尾等。该公司业务发展经理Frederick Claus认为,“如果特种部队需要打印无人机,那么,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操控它飞越山岗去找坏人。他们只需要操控好它。当发现目标后,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把敌人炸飞了。”  但实际上,现在的3D打印技术还不太成熟,而且在取得实质性飞跃之前,生产厂家和政府部门还需要坐下来就打印机、打印材料以及打印过程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这样,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道路才会是有序的、有质量保证的。(张宝珍)
俄海军造船厂正为黑海舰队建造6艘636.3型潜艇
  11月4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俄罗斯海军造船厂总经理对外透露,海军造船厂希望从海军获得677型“拉达”级潜艇改进版的建造合同。  他表示,我们期待从海军获得新型潜艇的订单,新型潜艇将是“拉达”级的改进版。目前,海军造船厂正在为黑海舰队建造6艘636.3型潜艇,根据建造合同,预计建造工作将于2016年11月25日完成。  他强调,承担该型潜艇的建造任务有利于船厂提升自身能力,促进船厂快速发展,完善企业完整的运行体系。(李仲铀)

【阅读全文】
美研究人员研制警犬马甲可帮助解读求救信号(图)
  据美国合众国际社10月31日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马甲设备,有助于减小和犬类交流的障碍,马甲设备本身对犬类的益处也是非同一般。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的目的不止是为了破译犬类的语言,也是为了使犬类能够理解人类发出的信号,从而加快求救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这款马甲可以感知犬类体温,测量心率,减轻狗狗的压力从而延长它们的寿命。  目前,这款马甲被认为可以应用于导盲犬和搜救犬。该项成果的论文发表者、哲学博士生肖恩(Sean Mealin)认为在导盲犬的抚育和培养过程中,它们的行为并不能反映它们的压力状况,这可以说是导盲犬的福音了。搜救犬则可以凭借这款马甲感知到周遭环境中诸如气体泄漏一类的细微事物。(实习编译:袁亚秀 审稿:朱盈库)

【阅读全文】
专家:歼31上航母可撕裂敌防空体系 为歼15开道
资料图:国产歼-31隐形战机资料图: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  10月28日,第十届中国航展的“大明星”――歼-31“鹘鹰”战斗机飞抵珠海,准备参加11日在珠海举行的中国航展,而该机也被认为未来可发展舰载机。此外,有猜测称歼-15舰载机可能也会亮相航展。如果这两款飞机同场现身,无疑会成为航展一大热点。军事专家杜文龙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认为,如果将来歼-31成为了航母舰载机,航母上会出现歼-31和歼-15“砖头”、“斧头”配合作战的情况,歼-31可利用隐形能力为歼-15开道。军事专家曹卫东则指出,如果今后我国航母采用弹射起飞,歼-15也会进行相应的改进。    有不少专家认为,歼-31经过改进,可以作为我国新一代的舰载战斗机。而歼-15作为我国研制的首款舰载机,也已经进行了各种试验,包括在航母上起降试验等。  歼-31和歼-15作为航母舰载机,对航母战斗力的提升会有何不同?杜文龙认为,如果今后歼-31研制进度比较快,成为了航母的舰载机,作为过渡,会出现歼-15和歼-31配合作战的情况,形成第三代和第四代舰载机搭配的组合方式。在海上作战时,歼-31如同“砖头”,利用其隐身优势首先撕裂对方的防空体系,为歼-15提供进攻“廊道”;歼-15则充当“斧头”,大批的歼-15随后发挥优势,携带大量弹药实施攻击。歼-31与歼-15这种“砖头”和“斧头”的结合,会让作战效果放大。    据简氏防务周刊10月28日介绍,中国航空网站上新公布的照片表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在歼-15大批量生产方面取得进展。报道称,两架编号分别为104和105的新型歼-15飞机将交付中国人民海军航空兵部队,这些新战机让中国歼-15战机的总数增至11架。  “歼-15列装前还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定型,这需要有各环节的大量试验数据;另外还要进行武器使用验证,包括对海、对空等作战武器等的验证。如果测试完毕,上舰服役的一天就会到来。”杜文龙如是说。  自中国第一艘航母服役以来,有关其搭载的歼-15舰载机的起飞方式就一直是热门话题。近日网络上的歼-15舰载模型显示,这架歼-15模型的起落架已经进行了改装,起落架收放动作筒明显加粗,双前轮前部加装了疑似弹射拉杆。有分析认为,这是在进行弹射起落方式的研究。曹卫东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辽宁舰本身就是一个试验和训练平台,可以进行各种试验。歼-15现在已经在滑跃起飞平台上进行过试验,具备了相关能力。如果今后我国航母采用弹射起飞方式,那么歼-15也必然要进行改进,这就需要在起落架上做文章,必须加固起落架,以适应弹射起飞。 (闫嘉琪)

【阅读全文】
聚焦美下一代高速旋翼机:改变美军作战方式(图)
  2014年3月18日,美国国防部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正式宣布了其“垂直起降试验飞机”(VTOL X-Plane)项目第一阶段的4家竞标商,至此X飞机项目竞标全面展开。这标志着美国新一代高速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技术预研和验证工作正式开始。  DARPA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冷战环境中。1958年2月,DARPA成立,其使命是“防止他国技术突袭并力图给对手造成技术突袭”,在国防部科学与技术(S&T)研究活动中发挥“架桥”作用。  在航空领域中,DARPA研发的方向通常都定位在美军现役航空装备的换代技术的系统验证或关键技术攻关,其绝大部分都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这也是美军航空装备始终领先其他国家半代的原因之一。DARPA开展的多个技术验证机项目大部分都转为型号研制项目,如HAVE BLUE、TACIT BLUE和“经济可承受短距起飞垂直降落”(ASTOVL)分别转化为F-117、B-2和F-35项目。而在直升机领域,DARPA也开展过数个研究项目,如X-Wing高速旋翼机技术验证机、A160无人直升机、“蜻蜓”高速无人旋翼机项目等,以及NOTAR无尾桨系统、OH-58D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计划用于RAH-66“科曼奇”直升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辅助目标识别系统。  “垂直起降试验飞机”项目于2013年2月启动,旨在开发一种新的旋翼机构型,使其兼具当前常规直升机垂直起降能力和悬停性能,以及公务机的有效载重水平、飞行速度和升阻比。开发和设计工作涉及新技术或现有技术改进、子系统、平台概念及构型等方面。  “垂直起降试验飞机”项目预期研制周期为52个月,总预算约为1.3亿美元。项目共分为3个阶段工作。第一阶段工作为概念设计和技术准备,预算为4700万美元。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持续6个月,主要完成概念设计,并对子系统及整体构型进行分析、验证和改良,同时还将确定并选择动力系统。B部分将持续16个月,主要进行方案初步设计,并通过建模和仿真来提升关键的基础技术成熟度等级,降低研发风险,并将完成平台构型方案的进一步设计和优化、系统性能和重量参数的评估和调整、关键技术及子系统的初始工程设计等。  第二阶段工作是详细设计和系统集成,计划进行18个月。这一阶段将完成平台的详细设计及各子系统的关键设计评估,并在通过最终设计评估后完成验证机系统集成和总装。  第三阶段工作是地面及飞行试验,计划进行12个月。预计于合同授出42个月后完成验证机首飞(2017年2月前后)。随后将进行为期1年的飞行试验,对验证机重量、载荷、飞行速度、悬停效率、巡航效率、飞行包线等参数进行试验。  第一阶段工作于2013年年底开始,先后授出了4份概念设计合同,进行构型权衡和方案初始设计。获得合同的4个竞标商分别是:西科斯基公司/洛马公司小组、极光飞行科学公司、波音公司和卡雷姆公司。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DARPA将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开展第二、三阶段工作。计划在2017年春天实现验证机首飞,2018年2月完成项目全部研究内容。  DARPA在“垂直起降试验飞机”项目中对验证机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主要的性能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验证机最大起飞重量在4500~5400千克之间,技术可扩展应用在最大起飞重量1800~10800千克之间不同吨位的平台上;  机动性能要求能够承受-0.5g~2.0g过载;  持续飞行速度能够达到556~741千米/时;  悬停效率不低于75%;  巡航状态升阻比不低于10;  有效载重不低于总重的40%,商载不低于12.5%。  从其提出的性能指标来看,飞行速度、悬停效率和巡航升阻比是挑战性较大的指标,而在这些指标同时满足的条件下能够达到其提出的重量指标则进一步加大了难度,对设计、材料、制造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飞行速度方面,项目要求达到556~741千米/时的持续飞行速度。这一速度已达到固定翼飞机的水平,与涡桨飞机和部分喷气飞机相当(如C-17和C-130)。美军正在进行的高速旋翼机型号研制项目“联合多任务旋翼机”(JMR)项目对飞行速度提出的指标仅为315~556千米/时;美军已服役的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最大前飞速度也仅为582千米/时。这意味着从飞行速度角度看,该机已明显高于当前在役和在研的高速旋翼机技术水平。  悬停效率方面,“垂直起降试验飞机”项目要求悬停效率不低于75%,也远高于当前旋翼机水平。目前来看,能够实现悬停的飞行器只有旋翼机、飞艇和垂直起降飞机(如“鹞”式和F-35B);但若要具备较高的悬停效率和机动能力,旋翼构型几乎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当前的直升机悬停效率通常只有60%左右。其悬停功率损失中,型阻损失约占30%,桨尖损失和非均匀入流等其他功率损失约占10%。这意味着旋翼系统的气动性能需要大幅提升,不仅需要采用气动性能更好的翼型,同时还需要有更为优化的桨尖形状;并且,由于高速特性和悬停性能两方面的要求,桨叶设计还需要同时兼顾高速和低速两种不同状态的气动性能,进一步增加了设计难度。  巡航性能方面,“垂直起降试验飞机”要求全机巡航状态升阻比达到10以上,而目前常规直升机由于构型的固有限制,全机升阻比仅为4左右。这意味着该机很难仅靠旋翼系统提供升力,其机身也需要在巡航状态下提供较大比例的升力,因此具有固定翼特征的构型方案将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同时,高速飞行状态下旋翼结构的阻力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予以降低,以达到全机升阻比的要求。而高速巡航状态气动减阻问题也是当前高速旋翼机的技术难点之一,西科斯基公司X2技术验证机(共轴反转无铰刚性旋翼+推进桨构型)的技术难点之一就在于如何降低高速飞行时旋翼头部分的气动阻力,欧直公司的X3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高速旋翼机将成为改变美军作战战术方式、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重要装备。旋翼机一直是美军装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美军历次的作战和其他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美军保持其军事优势的关键装备之一。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DSB)在2013年8月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名为《2030年保持优势的技术与创新》的报告,报告认为,目前美军研制的很多结构复杂、费用高昂的武器装备都被对手采用相对廉价的技术所针对,而高速旋翼机技术由于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并能够显著提升美军的机动能力、灵活性和保障能力,并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军作战方式;同时,高速旋翼机由于较低的单机价格,能够形成较大的装备规模,使得其在技术上很难被针对,因而将迫使对手在更大范围内布防,从而对其造成经济上的压力。因此DSB建议国防部为作为目前唯一的高速旋翼机技术预研项目“垂直起降试验飞机”增加投资,对更多的构型方案进行验证,从而为高速旋翼机性能提升提供更充分的技术准备,从而达到通过技术压制和成本施压两个方面保持美国未来的军事优势。  美国已初步形成高速旋翼机研发的良性循环体系。美国的武器装备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生产一代”的特点,而目前在高速旋翼机上也初步形成了这一体系。美军还启动了多个基于高速旋翼机技术的型号发展项目,如JMR、“联合未来战区运输机”(JFTL)等,目前都在进行之中。因此作为为美军提供先进技术储备、推动基础研究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机构,DARPA认为当前的高速旋翼机技术已基本成熟,应开始为下一代性能更强的高速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进行概念探索和技术储备,以应对2030年之后的军事需求。这意味着美国在高速旋翼机领域也形成了其常用的“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发展模式,以继续保持其在军用旋翼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李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