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甲醇企业生存压力加剧
8
  为保障天然气市场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调
  新一轮调价窗口于7月19日24时打开,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迎来新机制以来最大涨幅,汽、柴油每吨分别上调325元、310元。   7月6日国内零售价下调落实后,在库存减少、需求保持旺盛及美元指数下跌的影响之下,国际油价呈现一轮上涨态势。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站稳100美元/桶上方,并在这几个交易日上涨至110美元/桶的关口,截至15日,布伦特报价109.09美元/桶,受此影响,自7月5日开始,原油变化率便开始大幅上升。      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表示,新一轮调价窗口于7月19日24时打开,此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新机制以来最大涨幅,汽、柴油价格分别每吨上调325元、310元。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受上调影响,疲软的市场迎来一丝曙光,主营和地炼均推涨行为较为积极,目前油价大多都已经上涨至高位;同期,部分贸易商受投机性需求提振开始适量补库,国内汽柴批发成交已略有好转。      根据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从当前批发市场的价格情况来看,主营方面,93号汽油较7月6日相比下行幅度在每吨20元左右,0号柴油较7月6日相比上行幅度在每吨90元左右;山东地炼方面,93号汽油较7月6日相比上行幅度在每吨80元左右,0号柴油方面较7月6日相比上行幅度在每吨50元左右。目前,汽油方面整体较上次调价仍呈现下跌态势,不过,近期市场推涨操作逐步增加,均价恢复涨势,截至16日,主营93#汽油报价8917元/吨,较15日上涨20元。   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认为,此次价格上调兑现后,汽柴油价格跟随走高,但受制于终端刚性需求支撑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后期价格料仍将承压,出货方面或仍以排库为主。   同时,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李宏指出,后市来看,国际原油料呈现温和走高态势,8月2日油价或迎来再次上调。
【全文阅读】
  “你知道吗,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吃口香糖都是要受鞭刑的,就是要用很长的鞭子打屁股哦。”在北京飞往新加坡的航班上,一群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他们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新加坡的圣淘沙、滨海湾花园的美丽风景,同时也对这个以严刑峻法闻名于世的花园城市充满着“恐惧”。   记者休完假期返回新加坡,恰好与他们同机。不论是在飞机上的叽叽喳喳,还是在入境时、提取行李时他们过分“活泼”的表现,都印证了新加坡人对中国游客的印象:在公共场合太过喧哗。   在新加坡,餐馆里很少有包间,大部分就餐的人都会比较小声地聊天、喝酒、吃饭,这时候一些中国游客高谈阔论地分享一天的行程,就变得特别不合时宜。一些在新加坡生活多年的新移民,也坦言时常看到中国游客就餐时不按秩序排队、一哄而上,往往让他们感觉蒙羞。近期德国《明镜》周刊也报道,一家德国酒店发布告示,劝告客人若想安静吃早餐,就等中国人走了再来。在中国出境旅游越发火热的今天,中国人在外的形象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面对这样的问题,已在新加坡从事导游工作18年的华人阿德告诉记者,新加坡人对中国游客的这种不良印象确实存在,但他不认为这是中国游客的普遍问题。他说,很多中国游客来到新加坡时,就已经知道了新加坡的法律很严格,有很多关于吐痰、关于在公共场合吸烟会罚款的规定,因此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已经对这个国家有了一定的认知。“一般我们在机场接到中国游客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告诉他们一些新加坡人的生活习惯、风土民俗等,他们也能接受并在整个旅游的行程中听从我们的劝告。再加之当游客们看到新加坡整洁的街道、漂亮的景点,都会被这个地方的文明所影响,所以很多游客都会自然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阿德介绍说。   他说,中国一直在进步,很多中国游客在境外出现的问题大多是个人素质的问题,不可以和社会问题混为一谈。他说:“十几年前,我接待的中国游客很多都是最先富起来、有文化、有修养的中国人;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接待的普通民众多来自二三线城市,他们更有礼貌,因为他们知道新加坡是法制社会,这里干净、漂亮,因此他们也会约束自己。”   新加坡华鼎集团董事长、旅游专家李良义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入乡随俗很重要,这一方面要靠自律,另一方面也要靠旅游团领队以及当地导游的正确引导。他说,中国游客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不要因为中国社会发展而忽略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要提前了解并正确对待当地的风土人情。此外,舆论引导也要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倡导文明旅游,加强对中国带团导游和领队的教育,让他们在带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中国游客提前讲解当地文化,降低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在近期举行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2013年会上,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在回答关于中国人形象问题时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层面发展太快,而另一些层面没有完全跟上。他认为时间可以逐渐改变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的形象。他说,新加坡是个小国,建国只有几十年,二三十年前的新加坡,咖啡茶室里也会备有小小的碗让人们吐痰,可是今天这样的设施已经绝迹,这是因为时代在改变,个人的行为修养也在改变。现在中国的新生代已经有所改变,当所有中国人的文明水平都得到提高时,中国将会很了不起。
【全文阅读】
  台湾凤梨酥产值4年翻了17倍;日月潭景区阿婆每天销售逾5000颗茶叶蛋。小小的凤梨酥、茶叶蛋,这些“平民经济的传奇”,正是大陆居民赴台推动岛内旅游增长和就业的生动缩影。   7月18日是大陆居民赴台游正式开放5周年的日子。据台旅会最新统计,今年1~5月,台湾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大陆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12%。2008年以来,大陆游客稳居台湾入境游客第一位,成为台湾旅游增长第一推动力。这一动力,源源不断,“井喷”持续5年,堪称全球旅游经济的奇迹。   作为海协会和海基会恢复磋商后签订的第一个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改写了两岸旅游单向交流的历史。五年来,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不断向前迈进。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台湾旅游业国际竞争力从第52位上升至第32位,5年跃升20位。“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了两岸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旅游已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主渠道和两岸交流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大陆居民赴台游开放的见证人,大陆海旅会会长邵琪伟对记者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从2008年的5.5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197万人次,五年累计赴台旅游人数超过620万人次。大陆游客在台购物平均每人每天从2008年的93.75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63.91美元。“事实证明,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有助于台湾观光产业规模扩大,直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应的间接就业,从而有助于缓解岛内失业问题。这些都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台湾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邵琪伟说。   台北市观光传播局局长赵心屏认为,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是一个“划时代的正确决定”。赵心屏认为,开放五周年之后,相信两岸旅游仍然会采取循序渐进的脚步,更增进彼此的交流。   平安银行客户经理于希旖去年和男朋友从上海赴台旅游,从台湾最南端的垦丁一路北上,完成了8天的环岛旅行。她说:“我喜欢台湾的宁静有序,还有台湾朋友的热情谦恭,好像时刻准备说‘谢谢’,令人难忘。”她计划明年再去台湾,行程将包括花莲、平溪等各种“小清新”景点。   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倍增,极大刺激了台湾旅游投资。2008年以来,台湾在新建旅馆、更新住宿接待设备领域的投资金额高达2800亿元新台币,可见旅游业正成为海峡两岸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源。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这种形势下,旅游业在促进两岸经济增长、调整结构、推动就业等方面作用明显。   在台北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暨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五周年纪念活动中,两岸业者注意到:98.3%大陆赴台游客到访台北;台北101大楼五年来日均约3000名大陆游客登楼参观,每月可贡献约3600万元新台币收入。   值得期待的是,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到访台湾南部。邵琪伟在此间宣布,为扩大大陆与台湾南部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海旅会正计划在高雄设立办事分处,宝岛南北同游的格局即将呈现。
【全文阅读】
  最近一些年,美国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了。无论是纽约曼哈顿街头,还是大大小小的旅游点、零售商店,不经意间都能听到熟悉的中国话。中国游客强大的购买力在为美国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一些游客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常常遭人诟病。   镜头一――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一名中国游客正在排队购买百老汇音乐剧的折扣票,他忽然“啪”地将痰吐到了地上。周围的人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一位老太太甚至向旁边执勤的警察投诉,她要求在广场立一个标志,禁止随地吐痰。   镜头二――曼哈顿华尔街铜牛旁边,一对法国夫妇正在为两个孩子拍照,他们身后三三两两地站着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很显然,他们也在等待拍照。数十个中国游客突然出现,一窝蜂地在铜牛前一字排开,大声呼朋唤友,热热闹闹地拍了一张又一张合影。那对法国夫妇在人群背后找到自己的孩子,默默站在旁边等待这喧嚣的一幕过去。   镜头三――公共汽车上,一名中国青年正在跟朋友打手机。他越说声音越高,完全忘记了场合。“这里是公共汽车,你身边还有别人,”一位老美提醒他。那名青年很愤怒,高声用英语回答:“闭嘴!你管得着吗?”老美激动了,也提高了嗓门:“我就是要管!请你注意公共道德!”   个人小事其实不小。记者在时报广场附近的街道上、酒店和大大小小的商店随机与十余人交谈,询问他们对中国游客的印象。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比较友好,也有人说中国游客有些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抽烟、随地吐痰、不排队、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等。   50多岁的纽约中学历史教师伊莎贝尔告诉记者,她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看见中国人随地吐痰、不排队、高声喧哗等。“不要责怪我对中国人有偏见,我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我会根据自己的第一印象来推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平”。   亚美国际旅游公司董事长朱立创说,最近数十年中国游客到美国越来越多,游客行为习惯也有很大变化。但是大声喧哗、不排队等等仍旧是中国游客最主要的坏习惯。虽然这些行为对每一个人而言可能是小事,但是累积在一起,很容易造成美国人对中国的坏印象。“游客的坏习惯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整体印象。”   60多岁的商人罗伯特告诉记者:“文明礼貌就是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注意别人的感受。”   罗伯特说得很对,文明礼貌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任何事情都照顾别人的感受。如果我们的游客都能做到这一点,或许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会完全改观吧。
【全文阅读】
  亚洲鞋业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制造成本节节攀升,中国鞋企的大量订单被东南亚鞋业抢走,“订单东南飞”的趋势近来愈加明显。但记者采访发现,与东南亚企业相比,中国鞋企仍然对订单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出口订单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加上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压力,部分出口鞋企已进入微利阶段,生产经营困难。   四川成都的一家皮鞋出口企业正在为订单减少担忧。这家企业的产品经理罗艳向记者介绍说,最近五六年来,公司的西欧客户量和订单总量流失了一大半。“西欧市场订单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罗艳分析道,“首先是生产成本的上涨。我们的物流成本受到企业所在地的影响,从福建、广东等地购买的原料运送到成都成本较高,而且运输周期很长。此外,目前鞋类供应属于买方市场,生产商要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订单需求,就必须寻找更优质的原材料,很多时候还要从国外进口,进一步推高了我们的成本。”   同样受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广东省清远市一家大型代工鞋厂万邦鞋业公司逐渐将生产线铺设至东南亚国家。2011年,其在印度的工厂人数突破万人大关,直逼其清远工厂就业人员数量。因生产效益下滑,万邦在2012年裁减了几千名就业人员。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鞋类出口商也很头疼。“上季产品报价还可以维持一定的利润,到了这一季,同类产品报价发生了变化,因为客户要求卖方消化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更不用提支付周期中的汇率变化风险了。”罗艳抱怨道。订单少,汇率又进一步“侵蚀”,难怪卖家的利润会节节走低。   事实上,订单并非在弃中国鞋企而去。浙江温州一家主要经营贴牌加工的鞋企有近1/3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但是该企业并没有受到东南亚竞争对手的强烈冲击。“去年我们有一个英国客户把订单投向了泰国,但是几个月以后他又回来了。”该鞋企国际贸易部门经理廖先生向记者谈起一次有趣的经历。   这位英国客户与廖先生所在的企业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去年年初,因泰国一个生产商给出了更低的报价,英国客户向泰国投去了3笔订单,但对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让他非常不满意,最终仍与老伙伴“重修旧好”。   廖先生说,他还知道一家台资企业曾将工厂从大陆迁至印度,但经营一段时间后,因管理风格、劳动力素质等原因最终撤回。“东南亚这些新近崛起的鞋企主要依靠的是更为廉价的劳动力,目前还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如果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廖先生分析道。   正因为如此,国内易受冲击的大部分是生产规模小、产品定位较低端的生产商。相比之下,具有成熟品牌、生产技术过硬、服务质量好的大企业一般与欧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没有被其他市场“抢走”大量订单。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徐长文认为,虽然中国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退,但多年来中国企业的人才积累、对国外市场的理解远不是这些新的竞争者们一朝一夕能赶上的,因此无需过于惊慌。   但是,徐长文强调,不能对当前的情况掉以轻心。“政府应该为企业出口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他说,“比如,我国的海关和商检部门对于出口企业的检查手续繁琐,这些都对企业出口造成了阻碍,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此外,不能听任人民币升值伤害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应该认真研究控制汇率的有效措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