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出台旅团部队财务公开规定
66
  沈阳12月15日电(徐爱民、李祥辉)记者日前从沈阳军区联勤部获悉,为贯彻军委总部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厉行勤俭节约、严格
  北京12月15日电(张素 姜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5日消息称,嫦娥三号着陆器当日已圆满完成第13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着陆器预定寿命期内月面工作都已完成”,未来将开展拓展试验。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3年12月14日21时14分安全着陆月面。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在地外天体软着落的国家。  “月面自然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极大,这对嫦娥三号月面生存和正常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师周建亮说,受复杂月面环境影响,巡视器“玉兔”在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前发生故障,但着陆器状态良好,在一年的月面工作段完成了大量的科学探测工作。  截至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已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也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  该中心统计,在此期间对嫦娥三号先后进行了13次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经受住历次月夜极寒环境的考验。还在2014年4月5日和10月8日安全度过两次月食。  “完成了30余次无线电测量试验,地面科技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获取高精度观测量。”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嫦娥三号任务长管主任设计师崔雁说,嫦娥三号着陆器在2014年6月19日完成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这是中国促进航天技术服务社会的全新尝试”。  崔雁说,为确保嫦娥三号圆满完成各类月面工作,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了航天器自动监视判断专家系统,有效提高上行控制执行情况的判断效率。他们还开发了航天器故障诊断系统,能迅速发现并定位着陆器故障异常。  “鉴于着陆器状态良好,我们准备和相关单位联合开展拓展试验,为中国深空探测积累更多技术经验。”崔雁说。(完)
【全文阅读】
  北京时间15日凌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第13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顺利进入月夜休眠。在成功降落月面一年的时间里,北京中心通过精心组织和实施各项测控方案,在成功帮助嫦娥三号着陆器经受住月面恶劣环境考验的同时,还取得了多项试验项目的成功。  由于月面没有大气,昼夜温差极大,夜晚月面温度会降到零下180摄氏度。为了保护嫦娥三号着陆器,每个月都要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在北京中心长管科技人员的精确计算和悉心照顾下,嫦娥三号共进行过13次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成功经受住了历次月夜极寒环境的考验。每一次唤醒控制,北京中心的长管人员都要提前制定好方案和流程,做好故障处置预案。从完成唤醒前的各类状态设置到最终从休眠状态成功唤醒,他们要连续工作10余个小时。  为使嫦娥三号着陆器安全度过月食,应对月面对热量的迅速流失,北京中心的长管人员通过计算月食的准确时间,提前通过降低功耗、热控模式调整等方式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使嫦娥三号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两次月食。此外,他们还针对嫦娥三号的特点,开发出了多款软件:航天器自动监视判断专家系统,可有效提高上行控制执行情况的判断效率,确保及时准确地对嫦娥三号着陆器的状态进行监视和分析;航天器故障诊断系统,能迅速发现并定位嫦娥三号的故障异常。  据北京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中心先后通过嫦娥三号着陆器开展过8次UHF器间通信试验,代传“玉兔”各类数据正常;进行过30余次无线电测量试验,地面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获取高精度观测量,从而验证了北京中心深空干涉测量系统的性能;器载月基光学望远镜进行了轴系定标、巡天观测和定点观测,获取了几万幅珍贵的快视图像数据。(田兆运、祁登峰)
【全文阅读】
  第二炮兵把核应急医学救援作为部队实战化训练的特殊内容,强化专业化训练,突出实战化练兵,打造出了一支“随时可用、反应迅速、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核事故医学救援专业力量,从平台建设到机构设立,从组织指挥到力量运用,形成了完整闭环机制,初步探索形成核应急医学救援体系能力。  近年来,二炮着眼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结合新的形势任务深入研究,按照“绝对安全、随时可用”建队伍、定方案,按照“岗位历练、任务锤炼”培育专业人才,核应急医学救援相应机制不断完善、力量结构得到优化。  据第二炮兵后勤部卫生部部长许道江介绍,他们将核应急医学救援训练纳入军事训练之中,通过常态化开展实战化训练演练,探索建立了“集中统一、密切协同,力量衔接、上下联动,专业对口、一体编组,信息集成、技术融合”应急救援模式,系统优化了核应急医学救援指挥和救治流程,创造性地完善了核应急伤员救治范围、处置流程等勤务理论,形成一批理论和实践新成果。  在这种模式下,第二炮兵部队采取分项训练与综合演练、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设置部队伴随卫勤保障力量现场处置、核事故医学救援队现场救援、“三防”医学救援队现场支援和后方医院专科救治等课目,反复训研应急响应、自救互救、就近支援、监测预警、辐射防护、远程会诊等10多个课题,核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应急速度加快,辐射防护水平和现场急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第二炮兵某部举行的全军核应急医学救援现场处置演练现场,记者了解到,这次演练实现了多项突破,既是我军首次在陆上举行的核应急医学救援实兵、实装、实战化的综合演练,也是我军首次全员额、全要素、全过程的一体化演练,我军首次核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与其他核应急处置力量、军兵种建制保障力量与战区联勤区域保障力量密切协同的集成化演练。  整个演练先后研修方案28次,推广使用自主研制的“担架伤员全身去污装置”“野战建制病历系统”等多项新成果,专家评估组还对组织指挥、剂量检测、紧急救治、专科治疗等11个方面35项指标,进行了全员、全程、全要素跟踪考核评估,检验了二炮部队核应急处置和医学救援模式,为全军其他涉核部队核应急医学救援提供了示范借鉴。(张选杰 李兵峰)
【全文阅读】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在地面科技人员的精心组织和精确控制下,15日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第13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顺利进入月夜休眠。   截至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已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也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4日21时14分安全着陆月面,15日正式转入月面工作段。随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开始了对嫦娥三号长达一年的长期管理工作。   “月面自然环境恶劣,昼夜温差极大,这对嫦娥三号月面生存和正常工作是一个巨大威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告诉记者。据了解,受复杂月面环境影响,巡视器“玉兔”在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前,发生故障。但是着陆器状态良好,在一年的月面工作段完成了大量的科学探测工作。   一年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心护航嫦娥三号,先后进行了13次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成功经受住历次月夜极寒环境的考验;分别于2014年4月5日和10月8日,安全度过两次月食;完成了30余次无线电测量试验,地面科技人员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获取高精度观测量,从而验证了北京中心深空干涉测量系统的性能。此外,2014年6月19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络火炬太空传递活动,这也是我国促进航天技术服务社会的一次全新尝试。(田兆运、姜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