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劝酒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
41
期
饭桌上一定要让人喝酒、一定要让人喝醉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强行让人喝酒或者喝醉是中国宴请当中的普遍行为?(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不要让它可伶兮兮的躺在“垃圾箱”里,帮我们点击一下“这不是垃圾邮件”吧。)
中国的劝酒文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劝酒的人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喝不喝?不喝你就是看不起我!”这种情况下口头回答一句“大哥说真的我真的真的特看得起你!”当然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漂亮话谁都会说,可要拿出实际行动才有说服力。
为了在这种有限信息的博弈下有效地向对方传递出忠诚可靠的信号,一个很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愿意做出损害自己的事.......
【全文阅读】
老看朋友圈,影响过日子
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朋友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儿,买了什么……但我们看到的“别人的生活”,似乎总是幸福快乐,而自己总是过得不够好。即使别人偶尔在网上抱怨不开心,我们也容易“选择性忽略”。
经常晒幸福的人主要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单纯感到快乐,希望和大家分享;另一种是自己以前过得不太好,感觉总被人瞧不起,经过努力生活变好了,想展现给大家看,常表现为“过去缺什么,现在晒什么”.......
【全文阅读】
哄抢的“破窗心理”如何破
才见这厢抢苹果,又见那厢抢小鸡。近两日,分别发生在河南泌阳和山东滨州高速公路货车倾翻事故现场的哄抢事件,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关于哄抢现象的公共讨论,也再度铺展开来。
每当类似哄抢现象发生,难免会有人冠以“中国式”的定语,斥之为“国人劣根性”,这显然大可不必,与其说哄抢是中国特色,倒不如正视它是作为人性弱点的客观存在.......
【全文阅读】
为什么总是把“周几”搞混淆
研究人员询问了参与者,哪些词语最能描述一周的某些特定日子。结果显示:用来描述周一和周五的心理词汇最多,周一往往与“无聊”和“累”等消极词语相关,而周五参试者用得最多的是“自由”和“聚会”.......
【全文阅读】
旅行真的能使人改变吗?
你要注重去这些地方的主流诉求是什么。也许你生性活泼,旅行归来变得稳重而少言寡语,很难说这种改变会被身边的人认可。我们旅行,我们思考,我们与不同的人交流,寻找的只是自己心中那个更好的自己.......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