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9月12日电 (周建琳)2013“中国(江苏)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大会”在江苏张家港举行,吸引了220多名海外嘉宾与会,其中115名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携项目参会。会上,江苏省科协创建的18个省级海智工作基地授牌。
“海智”指海外智力资源。“海智基地”一词,是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作为招才引智工程的一部分提出来的。由中国科协牵头,为地方政府联系海外人才,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那么,今天众多的海智基地又给中国城市的转型升级带来什么?记者深入张家港这个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市海智工作基地,探讨海智工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建海智基地?
2011年11月,张家港市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海智工作基地,2012年7月9日,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江苏(张家港)工作基地揭牌,这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市海智工作基地。
“对于公众来说,‘海智计划’相对比较陌生。”张家港市科协主席王连生说,基地的设立,为海外科技人员来港创业、就业和海外科技成果转移搭建了平台。
对于回来创业的陶军华博士来说,海智基地最大的作用是有助于加强交流。现任苏州迈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是张家港首位千人计划专家。陶军华认为,很多机会都在边缘科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技术,需要和不同领域人的打交道,海智基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据了解,目前,张家港市已与北美、欧洲、澳洲、日本等地的18个华人华侨社团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聘请6名已落户的海外领军人才代表为“招才引智顾问”,构建起覆盖海外主要发达地区的招才引智网络,努力建设独具张家港特色的“人才之林”。
如何引进海外人才?
如果企业缺乏科技创新人才,该怎样引进海外高技术人才呢?海智基地申请成功后,企业可以向市科协提出申请,由市科协再向上级科协申请,最后通过中国科协遍布世界各地的人才网络,寻找适合的人才。
永钢集团,是张家港市龙头企业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永钢也遇到了一些技术性难题。“永钢向我们提过好几次,他们的散料堆场管理存在困难,希望市科协为他们寻找一位这方面的专家。”张家港市科协副主席陈玮介绍说,依托中国科协海智办人才网络,促成了中国科协海智专家张少先博士与永钢的合作,最终双方签订了《基于无人机测绘的大型散料堆场智能管理系统》项目合作协议。
据介绍,张家港海智工作基地成立近2年来,张家港市科协通过利用中国科协的网络平台,积极加强与中国留学生创业协会、国际华人科技协会、全欧华人专业联合会等海外科技组织联系,在决策咨询、科技教育、科研和技术项目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
海外人才带来什么?
“‘海智计划’是‘国家千人计划’的窗口单位,吸引高层次海外科技工作者回国工作为国服务一直是‘海智计划’的重点工作。近2年,有不少海外科技工作者通过参与‘海智计划’最终来张家港市创业。”王连生如是说着。
事实上,企业的研发水平有限,如果能推进产学研合作,利用海外人才已有的研发成果,企业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2011年,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科技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的留美博士王
【全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