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盲目跳槽 警惕“职场能量归零
13
  企业用工难,小微企业用工更难,这一现象目前表现突出。虽然求职者趋之若鹜,企业也求贤若渴,但供需间难以找到共同点,以致还是有不少人找不到工作,不少企业招不到人,这成为当下招聘市场的一个怪象。   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相当一部分年轻求职者参加了工作,却沉不下心,有的更在试用期一走了之,跳来跳去,让很多企业感到无奈。在某种程度上,跳槽是职场人士积累不同工作背景经验,提高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甚至可以实现职业生涯质的飞跃,能够锻炼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但不少人频繁跳槽,其境遇也并没有改变多少。   职场专家认为,有人出于种种原因频繁、盲目地转换职业,这样会不只一次地将“职场能量归零”。求职者应该以理性的心态来进行职业转换的优劣势分析,全面衡量跳槽对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有无益处,看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使自己的每一步都能上一个台阶,为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断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在频繁跳槽的失落与迷茫中浪费宝贵的时光。对于年轻的求职者来讲,选择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业绩是干出来的,是长时间积累付出的结果,年轻人更需要认准了沉下心来,辛勤耕耘才能换来好的职业前景和个人发展。                         
  既然有HR最讨厌的求职者,当然也有求职者最讨厌的HR,这些小错误每个HR都可能会犯,所以HR招聘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打交道的细节,才不会被求职者PASS掉。 一、人事部现场招聘人员素质差,举止不雅,态度恶劣。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企业的现场招聘人员都只是人事部的一些文员,其中有一部分的人员素质很差,态度高傲,对求职者不尊重,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和公司的人员尤其严重,她们趾高气扬的样子很难让人接受,这些现象在人才市场到处可见。  二、面试官语言刻薄,对求职者不尊重,咄咄逼人,语言中伤。   很多大公司或者知名企业的面试官在面试求职者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本身可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待求职者缺乏应有的礼貌。提问的时候不注重语气,咄咄逼人,自高自大,或者对求职者妄加评论,语言中伤,这些都是经常能踫到的情况。其实求职者是在寻找工作,而并不是在乞求工作,求职者也有自尊,他们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三、找不相关或者不称职的人员来面试求职者。   这种情况也很多见,有些新成立的企业,由于很多方面的人才还没有,所以在招聘新人的时候往往随便找个人来面试求职者,这些人和招聘职位的没用什么相关的联系,所以问的问题和也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聘用什么样职位的人,一定要找一个和应聘职位相关,并且职位要高于最少要等于应聘职位的人来面试更能体现对求职者的尊重,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尊重,否则会有很多的人才在你身边溜走,这仅仅是因为你的学识根本鉴定不了这些人才。不仔细阅读简历,浪费别人的时间和金钱。   很多企业的人事部的人员,从来不仔细阅读求职者的简历,也不管条件适不适合,就通知别人来公司面试。不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求职者的时间和金钱。
【全文阅读】
  考公务员,有要求35岁以下的硬杠杠;去人才市场,几乎八成招聘企业的年龄要求是35岁以下;网上求职看一看,也是“不超过35岁”的要求满眼漂。在很多人眼里,35岁正当时,经验丰富、处世成熟,但事实上,35岁以上,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因为年龄的关系,其职场之路都变得比较狭窄。 37岁妈妈难返职场   去年下半年,眼见着家里的老二也上幼儿园了,一心想着终于可以重返职场的罗晓莉开始了重返职场的准备。   七年前,罗晓莉在一家小公司上班,怀上老大后,家里商量让她辞职回家,因为“反正一个月也拿不了多少钱,不如在家安心养胎”。   没想到,这一回家就是七年。刚把老大盘顺,又怀上了老二。这两年经济不景气,老公虽说在单位升了职,但收入涨幅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不想让他压力太大、负担太重,所以我就决定老二上幼儿园后出去找工作。”她说,会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虽说离开岗位七年,但一直也没有荒废。   本以为找个工作不会太难,罗晓莉却发现,还算有准备的她在人才市场逛了一个多月,没找到一家合适的单位。“他们多数都是觉得我年龄大了,很多招聘都要求在35岁以下。”她很有些沮丧,“一家餐饮企业招会计,一问我的年龄就摇头。如果说是因为我有7年没有上班当全职太太拒绝,我还好想点,但真的很不明白,会计工作怎么也会限制年龄?” 35岁的确不被看好   有公司的招聘人员表示,许多岗位年龄要求是因为工作性质不同,比如办公室文员,他们更多是主要负责前台接待工作,年轻一些的人从事这项工作当然更好。   也有招聘官很坦率地说,35岁以上的大龄员工虽然经验丰富,但其体力、反应、灵活性方面,无法与年轻人相比。而35岁以下的员工可塑性强,易培训开发,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他们学习能力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作为企业,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年轻人的效率比年长的高,自然会更多地选用年轻人。   35岁以上的,社会上总有适合她们的岗位吧?   有招聘负责人认为,35岁以上的应聘者往往缺乏工作激情和创造力,工作效率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因为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容易凭自己的资历优势,使上司认为不如年轻人那样容易管理。有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则直言不讳:用人单位更愿意用薪水要求低一些的年轻人,能够节约企业成本。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35岁以上求职者在人才市场上“不被看好”的状况,并且年龄越大,求职的难度也越大。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所谓的35岁底线,多是用人单位造成的,有一种跟风的心态。如果招聘广告大部分都有年龄限制,那么就会慢慢影响到这一年龄的人的心理,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不好风气。
【全文阅读】
  8日,春节过后的第二个工作日,陈贞贞的同事已经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新一年工作中。而对于90后的陈贞贞来说,却有点闲。8日的开工日变成了陈贞贞的离职日,“节后第一天我就‘裸辞’了,这几天在家里调整,准备大年十五后再找新工作。”   日前,记者随机走访了成都多家单位,发现这些单位在春节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员工辞职现象,特别是一批新入职的员工,90后的裸辞者居多。   去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陈贞贞在找工作上也吃了不少苦头,“毕业后,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就急了,主要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面试了数十家公司的陈贞贞后来选择了一份从事环保行业的私企,“专业不对口,但也总算找到一份工作干。”   工作半年后,得不到老板赏识、工资待遇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各种职场“雾霾”让陈贞贞一度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大年三十不准请假回家的公司规定更让陈贞贞的抱怨一促即发,“当时就萌生了狠下心辞职的念头。”   与陈贞贞同一间办公室的90后同事宋莉也在开工第一天递交了辞职信。“我喜欢工作中各司其责,但现在这份工要做多杂事,干得不顺心,也觉得没有发展前途。”宋莉坦言,工作中也常与陈贞贞一起“吐槽”公司,久而久之,这种消极情绪越来越大,最后促发了她辞职的念头,“也是希望换个工作环境,新年有个新的开始。”   失眠、焦虑、体质弱、排斥上班……是不少职场人工作中会遇到的消极状态。春节期间,聊工作成为亲朋好友聚会的一大话题。朋友间的攀比和亲友的“考问”也成为一部分职场新人年后辞职的导火索之一。   “年终奖拿了多少,今年升职了吗……”一连串的问题让工作不到两年的赵阳有点头痛,“春节期间同学聚会,大家都讨论这些话题,一轮比较之下,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负面情绪。”   大节一过,工种中各种不爽涌上心头,赵阳平时积累的“负能量”也越积越多,让他在节后也成为一名裸辞者。“辞职的念头并不是一时冲动,经常加班、压力大,长期的压抑在节后终于爆发了。”   “做这个决定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对于裸辞,赵阳还是有点担忧,“毕竟没有找好下家,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还是未知数,现在找工作的压力还是很大。辞都辞了,要是后悔也晚了。”   近年来,“裸辞”越来越受年轻一代的青睐,裸辞去旅行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成都一名85后的白领王明政便在春节后辞掉了看起来不错的外企工作,选择休息一年调整自己。“青春稍纵即逝,我想还自己一个间隔年,趁年轻多去外面走走。”   同时,节后离职潮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多岗位缺口。成都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节后公司人员流动性太大,上班第一天就收到好几封辞职信。“特别是一些年轻员工突然辞职,刚刚才培养出来就不干了,现在公司很多工作都没办法开展。”   面对年后跳槽越来越热的这种现象,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副主任肖志强表示,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跳槽并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建议,跳槽前要冷静分析自己现状,摆正心态,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寻求工作,年轻人不能过于浮躁,期望值不要过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