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拍到花生形状彗星 有明显边
22
  目前科学家拍摄到最新的格拉希门克彗星照片,这颗彗星的外观比较像一个花生,但某个角度看有些像飞碟,有着明显的边缘盘状结构和中央凸起,显示出这颗彗星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照片是由“罗塞塔”号探测器上搭载的OSIRIS长焦相机在7月4日拍摄,距
  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成美剧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关于《西游记》将改编成功夫题材新剧《Badlands》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消息最初来自于美国的AMC电视台。这家出品过知名美剧《绝命毒师》《广告狂人》《行尸走肉》的电视台宣布,已预定一部改编自《西游记》的功夫题材新剧《Badlands》。新剧讲述一位伟大的战士和一个小男孩经历危险旅程,寻找极乐世界的故事。《Badlands》首季6集,将于2015年年末或2016年年初开播,由《超人前传》制片人打造,并邀请了中国著名演员吴彦祖和冯德伦的武术指导团队。  评论:消息一出,不少观众抱期待态度,理由是“出品方AMC一手打造过多部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的热门剧集,这次把中国的西游记改编成美剧,值得期待”。但也有网友揶揄:“会不会拍出来是《圣斗士星矢》的感觉?”这并不是美国影视界第一次锁定《西游记》题材。2001年,美国电影《the lost empire》就翻拍自《西游记》,剧中,一位美国青年化身为美国版唐僧,救出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被网友评价为“改编度远超《大话西游》,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论是此前迪士尼将中国民间故事《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电影,还是此次美剧出品方欲将《西游记》改编成美剧,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正日益成为西方影视剧的故事富矿。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将成为故事改编中不可回避的争议点,网友“整数―1024”认为:“AMC电视台这种慢节奏或许能把《西游记》演绎得荡气回肠,但也逃不脱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东方的哲学思想是西方编导永远的痛。”      
【全文阅读】
          年过花甲的老人,三年一笔一画写了15万字,注解老子的《道德经》。日前,李高万所著的《道德老子解读》正式与市民见面。  2011年,李高万在长安主持编纂《李氏南迁族谱》,对于李氏族群迁移有了深刻了解。同时,他对于老子所著《道德经》也有了重新的认识。经过细读批注、思考分析,他感觉到中国之所以会出现信仰缺失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对自我道德规范的缺乏。他认为,《道德经》在中国流传千年,内有修身之道。  李高万通过对《道德经》的研读,提出了从自身修养方面解读《道德经》的新思路。老人不熟悉电脑操作,只能手写书稿批注,经过三年研读整理,他写下15万字的手稿集结成书。  李高万说,《道德老子解读》全书共分为四章节:道德老子如是说、老子道德法则集粹、老子其人其是、《御注道德经》。老子在著作《道德经》时,原本只是将“道”与“德”作为纯哲学的概念,并非有意识地特意创造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记者/吴少敏 实习生/柯秋明)
【全文阅读】
  最初接触到卡布奇诺咖啡,是在一九七○年代初,我在耶鲁大学读书的时候。香气浓郁的咖啡,上面还浮泛了一层厚厚的牛乳打成的泡沫,轻轻点染着肉桂粉,真是芳香无比。过了二十年,市面上出现了星巴克连锁咖啡店,满街都卖起卡布奇诺。  二十一世纪流行的卡布奇诺,特别讲究拉花,要拉成各种花样,有心形、玫瑰花形,拉两颗相连的爱心,拉出梅花的五朵花瓣,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其实,唐宋人饮茶,在一千多年以前,已经玩拉花游戏了,而且技术远超过这些现代咖啡馆里的拉花达人。  唐宋茶道是把拉花游戏当作高尚游戏来玩的,从庶民大众一直到皇室,人人玩得如痴如醉。唐宋时代喝茶,主流方式是研末煎点。唐朝是先把茶叶制成茶团,烹煮以前研成末,然后倾入汤锅中烹煎,让茶末形成泡沫;宋朝有点改变,把研末的茶粉调成膏状,然后注入汤水,用筅击拂,打出泡沫。关键是,饮茶的方式与现代不同,是要打出泡沫,而且啜饮白乎乎的泡沫。  陆羽《茶经》的“五之煮”,细述烹煮研末之后的茶叶,盛到茶碗里,产生视觉美感,有很清楚的说明:“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
【全文阅读】
          对于西方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召回”制度(recall)我们早已不陌生,尽管这一方式在中国大陆的运用似乎还仅限于汽车等少数行业。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后不久,翻阅当地的一家报纸《安阿伯新闻》(The Ann Arbor Nwes),在该报2009年1月5日A2版的“Recalls”栏目中,我不无惊讶地看到了这样一则“召回”通告,通告不长,翻译如下:  召回对象:《住宅电路铺设》(自己动手丛书),第3版,以及《电路铺设大全》,纽顿的Taunton Press出版。  召回原因:这两册书中有多处错误以及一些会误导读者的线路图,读者据此铺设住宅电路可能会遭电击。  召回方式:停止使用这两册书,将它们送还零售商,要求全额退还书款。详情请拨打电话800―477―8728,或登录网址www.taunton.com。  这是两本实用类图书,又可能引发“触电”等关乎人命的大事,自然要赶紧“召回”。但是,这则简单的召回启事还是让我有了这样几点感慨:首先,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中,读者也是消费者,而图书的作者、编者和出版者也就是生产者,作为文化产品的图书首先是一种产品,因此,图书的生产者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千方百计地保证其质量,而图书的消费者也享有与消费其他商品相同的权利,对图书的质量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其次,这则启事给出了明确的召回方式,建议读者将错误图书退还书商,并要求“全额退款”(full refund),这表明,图书经销商在通过卖书获得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他们可以在对读者作出退赔之后再与出版者交涉,却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推诿其销售责任,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最后,这则启事末尾公布的应该是出版社的网址,出版者出版了一本有错误的书(可能还不构成“劣书”和“坏书”,更不是“盗版”),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社会和读者,承担责任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这既有可能是出版者的社会良心驱动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所具有的强大约束力量在迫使其就范。安阿伯是个小城,也不是出版此书的出版社的所在地,但这则启事却刊登在《安阿伯新闻》一个很显著的位置上,不难想象,这样的启事也会同时出现在其他地方的新闻媒体上。  如今同时阅读英文和中文出版物的读者或许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即当今英语出版物中的语法、拼写等错误就总量而言要明显低于中文出版物中的错别字和病句。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出版者的不用心和读者的不挑剔,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祖先对文字、对图书是极其敬重甚至敬畏的,我在南方一些寺庙里多次见到所谓的“焚字炉”,从前的人看到地上有带字的纸,都要小心地捡起来,恭敬地放到炉子里焚化,而不能让它们四处飘荡,任人践踏。翻阅图书馆中那些泛黄的古籍,不论其内容如何,只是那一丝不苟的刻版、小心翼翼的批注和端端正正的印章,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古人无疑是将图书当作宝贝、将文字视为图腾的。而在当下的许多人看来,写书、出书和读书都似乎不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了,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就必然导致对于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漠视和疏远。要恢复国人对图书的虔敬,当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尽快地建立某种图书召回制度,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  (摘自《耶鲁笔记》,刘文飞著,漓江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全文阅读】
  侵华日军士兵将其在中国攻城略地的“武功”标记在手帕上,以此炫耀,其中一条还手写记录了侵华日军攻占南京的精确时点。近日,两条手帕作为历史见证在沈阳重见天日,受到了有关学者的重视。对此,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南京保卫战研究著名专家孙宅巍称,这种标明攻陷南京精确时间的史料确实不多见,但还是无法证明南京哪座城门是最先被攻破的。记者 毛丽萍      沈阳收藏爱好者张广胜16日向记者展示了两条侵华日军手帕。这两条已微微泛黄的手帕形制相同,长宽约40厘米,上面手写文字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武汉等地的具体时间以及作战口号。根据手帕上的文字判断,这些记录由侵华日军书写于1938年至1939年间。  记者看到,其中一条写有“支那事变出征记念”字样的手帕上写道:“中支旅遣中岛部队、大野部队、恒广队、石桥队、中野队、坂本分队,昭和12年(1937年)12月13日午前3时10分中山门占领。”  张广胜说,侵华日军把攻陷南京的时间精确到分钟,这在同类史料中还很少见,“其中提到的中山门就是南京中山门,中岛部队就曾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据悉,臭名昭著的中岛部队当年从南京紫金山北侧攻进中山门,一直打到下关,在南京大屠杀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  另一条手帕记录了侵华日军攻陷武汉的时间,上面写有“昭和13年(1938年)10月25日武汉三镇攻略”等字样。这两条手帕上都有多个部队的签名。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助理崔俊国认为,日军在生活用品上记录下侵华罪行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像这样有着集体签名,并且逐条记录占领城市具体时点的还不多见。“特别是记录攻陷南京时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手帕上还留有“一死报国”字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高晓燕研究员认为,这两条手帕也是侵华日军士兵的“宣誓语”,由此可见日本军国主义在普通士兵中的影响。      关于手帕上的时间,孙宅巍介绍,“昭和12年(1937年)12月13日午前3时10分中山门占领”,意思就是1937年12月13日凌晨3:10中山门被占领。但他说,根据他多年对南京保卫战的研究,这并不意味着中山门是率先被攻破的。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哪个城门最先被攻破,曾流传很多版本,大多数认为中华门是首个。“在攻占下城门后,日军在城门附近用粉笔予以记录,中华门是当时首个被攻破的城门。第二个被攻破的城门是和平门,日军在攻破之后用毛笔记录在城墙上,称‘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十时二十分,竹内部队、助川部队占领’。”孙宅巍认为,版本不一样,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些城门被侵华日军攻破后又被抢回,“比如中华门曾在1937年12月12日被日军攻破过,但很快日军又被赶了出去。光华门也有失而复得的经历”。  据介绍,1937年12月4日,南京保卫战外围阻击战首先在江宁、汤山、栖霞、牛首山一带打响。12月10日,外围阵地尽失的孤城南京,三面被围,唯一后路长江也遭日本海军威胁。面对虎视眈眈的强敌,中国守军毅然拒绝日军劝降。自此,以城墙腹廓为主战场,以紫金山、雨花台等要点为支撑的南京保卫战,进入最激烈、最艰难的时刻。  大战紫金山,激战光华门,血战雨花台,坚守赛虹桥……孙宅巍称,一寸河山一寸血,每寸土地都经过反复争夺,他强调,南京哪座城门最先失守暂时还没有结论,只能说当年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太平门是南京最早一批被侵华日军攻破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