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漏水楼下遭殃:房顶被泡、墙皮
66
  李女士指着阳台顶部说,被修复的墙皮再次开裂,颜色也与原有墙皮不一致。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修佳明  “万万没想到,公园里竟然藏着一片墓地。”游客赵阳(化名)说,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太平郊野公园游玩,八岁的小女儿无意间走入一片密林,看到里面立着连成片的坟墓和墓碑,“孩子被吓得够呛。”  位于昌平区东小口镇单村东侧的太平郊野公园,毗邻天通苑等大型社区,还具有防灾避险等功能。记者探访发现,在园区的中央地带,一块面积6亩的墓地被密林围起,墓地上70多座坟墓,隔着一层松树,紧邻公园的健康步行道。三分之二以上的坟墓都有砖头压着纸,表明一直有人来此拜祭。观察坟前墓碑上的时间,可知最近两年内这片墓地不断有新坟迁入。  这么一大片墓地怎么出现在公园内?它属谁所有,归谁管理,又为何没迁走?  密林内藏70多座坟墓  太平郊野公园占地1085亩,体育园、林下休憩空间和活动广场分布在疏林景观之间,由健康步行道和林荫小路相连。路边疏林多为十米以上的杨树和其他落叶乔木,间隔平均在5米上下。林间喜鹊多,冬日树叶落尽,仍能听到交织的鸟鸣。  在公园南北轴线上的一条小路西侧,有一片与园中疏林反差鲜明的密植矮林。高约3米的松树相隔不足一米,重叠的树枝和针叶遮住林中的景象。赵阳循着女儿的喊声,找到了这片密林东北角的入口,其实那只是两棵松树间一人多宽的空隙。从空隙走入,是一条曲折小径,只许一人通过。穿过不到十米长的小径,要拐三个险弯,直到拐过最后一弯,林中的景象才忽然呈现在眼前:几十座坟墓在密林中拥挤、错落地排成三行。坟前的墓碑被红色黄色的纸花装点,坟上用砖头压着纸,坟地间随处可见烧黑的痕迹。  “一走进这个地方,我顿时感到背后有一股冷气。”赵阳说。“当时吓一大跳,谁能想到公园里还藏着墓地?根本没有心理准备。”  密林围成的墓地在公园地图上没有标示,但并不难找,园林绿化员都熟知它的方位。密林东边不足5米的地方,有一条长椅,20米之外有一处林下休憩的凉亭,连着一个面积较小的娱乐休闲广场。穿过密林进入墓地的缺口,在东侧和西南角各有一处,比东北口更窄,不易发现。从不同缺口进入墓地中被小树丛隔开的不同区域,从东北口进入的区域,坟墓最多。  墓地为长方形,据粗略测量,面积在6亩以上,有70多座坟墓,大多是立碑的坟墓,也有石墓和无碑的坟墓。这些坟墓被四周的两层松树和一层灌木围住,从密林旁散步经过的路人一般很难察觉。  祭扫不断新坟年年立  2014年12月22日早6点半,一对中年夫妻拎着三个黑色塑料袋走进太平郊野公园里的墓地。从小路拐入,他们径直走向一座坟墓。丈夫从旁边的枯草地上随手捡起一根木棍,在坟前画了一个圈。妻子打开塑料袋,把纸钱一摞一摞地掏出来,摆在丈夫画好的圈里,又从另一个塑料袋中拿出苹果、馒头、白酒等祭品,摆在坟前。丈夫先点燃少许纸钱,撒在圈外。两个人把塑料袋垫在膝盖下,跪在坟前磕了几个头。  随后,丈夫点燃圆圈中的纸钱,妻子把白酒倒入火堆,火势瞬间猛烈起来,二人又把祭祀用的其他食物逐一投入火堆。丈夫用木棍不断撩拨,让纸钱燃烧充分。烧成黑灰的纸屑随着火焰上升,漏入密林中的风把它们吹得盘旋乱转。  过了大概十分钟,火势渐灭,妻子从第三个塑料中取出两个小花篮和一张黄纸。花篮分别摆在坟前石碑的两端,坟墓上砖头压住的旧纸换成新纸,重新压好。丈夫打灭火堆中的火星,两人转身离开。祭扫过程半小时,夫妻俩都没说话。  7点半,一名绿化员带着割草机和清理工具走进墓地。四处散落着红白黄绿色的纸花、竹编的花篮、二锅头的酒瓶子和歪倒的香炉。绿化员缓慢地走在坟墓间,把祭扫垃圾逐一捡起。他说:“这里怕着火,垃圾多,需要定期搞绿化。还好过了冬至,不会再有人来扫墓了。”  9点钟,祭扫垃圾清理过半,绿化员开始用除草机整理坟墓。他的工作到中午才能结束。他告诉记者:“一年到头,常有人扫墓。你没看有那么多黑色的烧纸堆。有的还要上香、摆花圈,最后垃圾都乱扔。”  根据墓碑上记载的亡故时间判断,这片墓地上最早的坟墓大约立于1962年,最新的坟立于2014年4月后。太平郊野公园建于2010年,由此可见这之后的5年中,每年都有新坟墓添入。记者发现,有的坟墓前还立着无字的崭新石碑,似乎正待刻字。无论新坟还是旧墓,坟墓前都有近期祭扫过的痕迹。  老人表示理解年轻人不接受  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太平郊野公园,邻近天通苑和太平家园等社区。据公园门口的官方简介,旨在“为周边及中心城区几十万居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活动空间多样、充满野趣特色的,集森林休闲、健身娱乐、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好去处。”  冬日十分寒冷,园里游玩活动的市民并不少,有遛狗的大妈、打太极拳的大爷、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年轻夫妻和赤膊跑步的壮汉,还有几位老大爷每天都在园里骑自行车锻炼,挂在车上的移动音箱放着京戏。  在记者随机采访中,多数老年游客知道公园中有墓地,而多数中青年游客并不知晓。在海淀读书的栗小姐也是最近才听说。她住在天通苑,周末回家陪父母到公园跑步,路过密林时,听父母说起公园里有一块墓地。她说:“虽然我这么讲可能挺迷信的,但是爸妈每天绕着一堆坟墓跑步健身,一说起来就觉得心里别扭。”  栗小姐的父母常与园中的老人们交谈,知道这片墓地是附近村里遗留下来的,对此表示理解:“人家祖祖辈辈的坟都埋在这里,也不好因为建一座公园就给人挪了。这都是有讲究的。”接受采访的老人们大多对公园中的墓地并不反感。公园里聚在一起侃大山的大爷们还告诉记者:“那是单村的坟。”  一对年轻夫妇听说公园里有坟地后,表示不能接受。丈夫指着“北京市昌平区市民素质教育基地”的牌子告诉记者:“我们就是信得过这个公园,才放心带孩子来散步。早知道园子里有坟墓,还有人烧纸,我是不会来的。这不合法吧?”  赵阳对园中墓地有另一种担忧:“公园里这么多树,墓地里总烧纸,也算火灾隐患吧。太不安全了。”距墓地不到200米处,正立着“注意防火”警示牌。  “想迁坟,出不起这个价钱”  乘520路公交在单村北口东站下车,就是太平郊野公园的大门。向前再坐一站就到了单村。2012年拆迁后,这里除了一座“单村菩萨庙”外,只剩废砖残瓦。村民已迁入天通西苑,住上了楼房,村里的坟还在原来村边林子里没动。那片林子早在2009年,就被划入太平郊野公园的范围。  被问及园中的墓地时,公园服务热线反复重申:“我们这里没有这种情况。”并称此事应咨询管理处,但拒绝提供管理处电话。  记者以迁坟为由,三次走访公园管理处,主任办公室均未开门。一名姚姓管理员告诉记者:“必须是村里的人才能建坟,还得问领导。”另一名管理员建议:“趁天黑时候,开个小面包进来,偷偷挖个坑得了。之前村里人都这么干的。要问我们领导,肯定不让。”  北京殡葬管理执法队表示:“按规定,公园里不应该有墓,也不能有祭扫活动。”市园林绿化局指出:“公园建成前就有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公园建成后再建新坟,肯定不可以。”  昌平园林绿化办的易工,主管太平郊野公园,了解墓地的来龙去脉。他证实这是单村遗留的。他说:“建园时想把坟迁走,做农民的工作做不动,就把这一片的坟归拢到一块儿。”墓地四周的矮树林,是园方为把坟地挡起来特意种植的。“公园有1000多亩,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当被问到2010年后新立的坟墓时,易工表示惊讶说:“应该没有吧。不知道呀。”后来又补充:“那可能存在亲戚间一个先走另一个后走、最后埋在一起的情况。”  对于墓地的未来,他表示因为郊野公园属公益性绿地,建园时没有征地,土地仍归村里所有,政府每年给村里每亩千元的补偿。因此,墓地的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想迁坟,出不起这个价钱。老百姓传统的老坟地,也没办法搬到别的地方去。”  在拆迁后的单村村口,记者又发现一小块墓地,废墟和树林间,8座坟墓被几块砖墙围住。根据昌平园林局的计划,这一带将归入东小口森林公园二期。在新的森林公园中,这些坟墓不知何去何从。 J242
【全文阅读】
  12日,记者从济南热力公司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位于和平路13号的燕山小区北区正式加入集中供热。  据济南热力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燕山小区北区此次共有18栋楼加入集中供热,惠及近千户居民,供热面积达5.5万平米。小区自2011年开始申请加入集中供暖,因当时周边管网热源不足,一直未能解决。直到2013年,为满足周边居民用热需求,随和平路道路改造同步敷设了新的供热管网,并通过东新热电厂新增两台75千瓦锅炉解决了热源问题。  新建的换热站供热能力约10万平米,除燕山小区北区外,还具备为山大路194号、198号、200号、206号、214号10栋楼送暖的能力,余下约两万平米供热能力将继续满足周边其他小区的用热需求。  (记者 蒋龙龙)
【全文阅读】
  记者今天从市发改委获悉,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准,这标志着我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下达《关于印发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19年)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2号),正式批准我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该规划为“两纵一横”呈“H”形构架,南北向“两纵”分别为长清至济南西站段(R1线)、龙洞至新东站段(R3线),东西向“一横”为济南西站至郭店段(R2线),线路总长80.6公里,总投资约437亿元。  据了解,此次获批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已批准建设的城际铁路、石济客专、济青高铁等有机衔接,共同构建起我市轨道交通基本框架,将促进大运量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广大市民出行。  同时,它还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导带动沿线快速发展。近期规划建设线路经过和连接大学科技园、创新谷、经济开发区、中瑞生态科技城、济南西站、济南站北广场、济南新东站、郭店、奥体文博等重点片区,涉及开发建设用地约20平方公里,可吸引上千亿投资,成为拉动我市发展的新引擎。
【全文阅读】
  28日,4号线二期穿越汉阳的两大商圈“老牌”钟家村和“新秀”王家湾,最终到达黄金口。出行便捷度提高的同时,各大商圈各类商业企业的服务范围、顾客群、经营能力都会随之提升。  地铁4号线二期开通后,沿线串起了王家湾、钟家村、首义等商圈,再加上2号线的换乘站,进入了地铁时代的汉阳,已经迎来了和全市核心商圈同台打擂的机会。  近日,汉阳两大商圈多家商场已经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20兆光纤网速,带来畅快体验,不少潮人一边购物一边玩微博、聊微信。预计到周末会吸引更多大学生来购物。  “早就盼望地铁开通,交通条件好了购物环境才能好,消费才能有心情。”汉商集团企划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钟家村是武汉的老商圈之一,汉商是坐镇钟家村的商家之一,地铁的开通将有力提升商圈的辐射能力,迎来发展机会。  据了解,有了地铁,钟家村商圈和王家湾商圈相隔5站,时间距离不到20分钟,两大商圈的竞争一触即发。在钟家村商圈,汉商、新世界百货、家乐福等卖场人气很旺。而王家湾商圈共有12个地铁出站口,武汉摩尔城、大洋百货龙阳店、人信汇、国美、汉商二十一世纪购物中心等大型购物商场、卖场等,给市民吃喝玩乐的选择余地也非常多。  业内人士分析,地铁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聚集客流的同时,也有可能带走客流。把汉阳接入武汉交通大脉络里,以后从汉阳到各地铁沿线都很方便。从此打破了百货商场各自为政的原有格局,各大商超也开始了新一轮提档升级,提升软硬件水平吸引消费者。  地铁开来,加速了武汉商圈的蝶变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未来武汉三镇各大商圈的软硬件差距将会越来越小,汉阳或将成为新的商业消费时尚聚合地。
【全文阅读】
  隐藏在胡同里有很多有故事的四合院可能要有新用途了。今天上午,北京旅游委公布指导意见,鼓励四合院居民利用自有房屋从事旅游接待,同时也鼓励社会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四合院管理与运营。  源于“奥运人家”的“北京人家”自2008年以来成为向世界介绍北京风貌的一个窗口。2011年北京旅游委挂牌首批21家“北京人家”,北京文化符号四合院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旅游项目。  今天上午,市旅游委修订“北京人家”的标志与评定。修订后,“北京人家”的意义正式定为以东西城(不限于东西城)为主的,利用胡同资源四合院提供住宿、餐饮、参观等服务的经营者。东西城区是老北京原址,保留了北京最原始的资源。  修订后,“北京人家”正式分为四类,分别为“北京人家”综合类、参观类、餐饮类、住宿类。今后将分类对申报者进行评定。同时新增了对四合院服务类的要求,分为服务要求和服务原则。对于接待外宾的“北京人家”,北京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在接收卫星电视方面,将参照星级酒店标准。  目前,北京现有胡同1300条,四合院4000多所。东西两城区现存658所四合院,共有33户挂牌“北京人家”。(记者傅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