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信贷资格审核不严也是“弃房
26
  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程、通讯员卢柱平报道:近日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业主“弃房断供”被银行起诉的案例。佛山是否也出现这种现象?羊城晚报记者从南海法院获悉,该院2013年受理的以银行作为申请执行人的涉房贷执行案件超过了300件,而截至今年8月19
  20日,省长朱小丹率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韶关实地调研棚户区改造进展情况,研究加快推进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副省长许瑞生参加调研并主持座谈会。  2010年广东启动棚户区改造试点工作,浈江区原曲仁矿棚改工程是广东国有工矿棚改试点项目。上午,朱小丹冒雨察看了曲仁矿棚改田螺冲、丝茅坪安置小区项目。之后,又来到武江区东岗岭城市棚户区安置小区,考察棚户区居民安置情况。朱小丹还分别走访了棚户区住户石中良、安置小区居民赖韶华家,认真听取群众对安置工作的意见。下岗职工赖韶华和老伴连声对朱小丹说:“住房条件比原来好多了。我们很满意。”  下午,朱小丹召集韶关、梅州、湛江、清远市和省有关部门座谈,听取广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展和四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情况汇报。  朱小丹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突出任务,纳入今年省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正是广东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大好机遇。各市必须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不折不扣完成好棚户区改造任务。  朱小丹强调,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一要重新调整广东棚户区改造规划及任务计划。2014至2017年的棚户区改造任务要力争四年任务三年完成。二要抓紧在今年9月份建立棚户区改造省级融资平台,并力争于10月获得有关金融机构的首批贷款。三要专题研究省属国企的棚户区改造问题,加强企业、部门和各市之间的对接,共同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分解落实好改造任务。四要调整华侨农场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五要适当提高对棚户区改造的财政补助标准。六要提高省各部门对棚户区改造审批效率。七要综合运用好国家各项政策,为棚改工作提供政策支撑。八要学习推广韶关试点经验,各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做好棚改工作中的规划、选址、设计、投融资、工程质量、资金监管、产权界定和房屋分配等重点环节工作,把棚户区改造真正办成人民满意、廉洁公正的民生工程。  (谢思佳 符信)
【全文阅读】
          昨日报载,最近,广州市天河区林和村村民们打算给回迁房“变性”,这给广州房地产市场乃至中国的小产权房问题提出了挑战。  历过4年,林和村终于完成城中村改造,2107套电梯洋房分发到703户村民手中。户均3套,有的家庭有七八套,最多的一户有21套。有的家庭确实房屋太多,除了自住和出租之外,完全可以拿出一些来出让给市场。这是家庭资产的合理调配,也是房屋资源的充分利用。但这就遇到了小产权房的政策困境。  一方面,国家政策一直不放松对小产权房交易的禁令。国土部、广东省住建厅多次发文禁止小产权房交易,司法实践中也不承认小产权房买卖合同。另一方面,“三旧”改造政策和城乡一体化改革方向有可能对小产权房实行“灵活政策”。2009年广州市《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规定,全面改造项目的安置房(含非住宅复建安置房)可以办理国有房地产权证,并注明未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安置房交易转让时,房屋业主应当按照基准地价的30%缴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农村集体用地改革新政策后,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要求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有关部门要尽快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各地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  广东实施的“三旧”改造可以有一定的政策突破,但怎么按“中央统一部署”“有序推进”仍有很多不确定之处。  首先,广州市“三旧”改造政策有支持城中村改造后的回迁房补缴费用后予以办证的意思。其次,林和村的负责人何光胜很明确地表示,林和村安置房发放房产证“不是两年后,是两年内”,应该有所依据。  问题之一是,成幢建设的小产权房不能单独办证,那么村民是否都一致同意将自家房屋从“小产权房”变为国有土地产权呢?这有没有什么门槛呢?比如多少比例村民同意才行?  问题之二是,作为广州首个提出“变性”的城中村,如果成功获发房产证,是否意味着广州市农民的宅基地房都可以照此办理,或通过城中村改造而变为合法的资产流入市场?这对城中村改造是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措施?  据称,2009年市国土房管局曾经有通过城中村改造,尝试由村集体决策选择将安置房的土地性质由集体转为国有后可上市的设想,但目前并没有一个成功实施的。因此,林和村的试探有着很重要的示范效应,如真的能在两年内成功“变性”,则起码猎德村可以依样画葫芦,这对正在改造的和将要改造的城中村可能释放出巨大的积极性。广州或许能就此突破小产权房的瓶颈,让很多在观望中的城中村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改造中去。  (作者是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
【全文阅读】
  东莞住宅公寓优惠不断,“0首付,0月供”刚结束,免息借八万又来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政府出手“救市”  公寓买家不买账  羊城晚报讯 8月中旬,东莞市政府公布楼市新政,打破“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的自有居所”才可获得入户入学积分值这一被视为“解救”住宅公寓的规定后,东莞的住宅公寓市场如何?  20日中午,羊城晚报记者来到位于东莞南城区的中央财津售楼处,现场很冷清,看楼的人并不多。售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楼盘属于东莞的住宅型公寓,在2013年11月开盘入市,主力户型是44平方米至64平方米的一、二房精装公寓,800多套房源推售一年多,目前还有100多套房源待售,并准备下月加推其他房源。  “新政中有一些措施是有利于公寓的,但从目前客户询问情况来看,他们也不太关注。”中央财津开发企业有关负责人殷先生告诉记者,积分入户或入学,在东莞市按积分来计算的,即使政策落地后,买了住宅公寓的客户,最多也就是获得了加分而已,他们依然要满足其他条件,才能实现“入户”或“入学”。  “不关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购买住宅公寓的,大部分都是投资客。据中介机构瑞峰置业统计,购买中央财津的人群中,投资比例占56%,自用14%,自用兼投资31%。  虽然中央财津卖了一年多,也还有房源剩余,但是就整个东莞的住宅公寓市场而言,该楼盘因为位置优越,销售算是罕见的“逆市飘红”。东莞卖不动的住宅公寓还是“多数”。  东城新世纪星城美寓的销售人员也表示,东莞楼市新政消息出来后,看房人流量也没有太明显的变化。  (陈骁鹏)  8  月中旬,东莞市政府公布房市“促市”政策,罕见地出台多则措施,其中一条新政将原来“家庭自有居所人均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方可获得入户入学积分值”改为“凡拥有自主房产证可获积分值(非住宅类房产不算)”,被视为松绑对住宅公寓的限制。  事实上,此新政的背后,是三年来全市库存超2000套住宅公寓滞销的烦恼。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持住宅公寓产品的开发商一再拖延开盘,住宅公寓市场正临界崩盘边缘而备受关注。  有声音认为,一旦住宅公寓崩盘,或许就成为东莞楼市倒掉的首张多米诺骨牌。不过,有专家表示东莞首次干预市场,政府将目光瞄准了住宅公寓,说明这一块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公寓影响有限,不会使东莞楼市崩盘。  现状  一公寓两年仅卖出三成房源  2012年9月开盘至今的东城新世纪星城美寓,其销售周期已有20多个月,但目前其网签销售率仅三成多。该精装公寓售价在6000元至7000元每平方米,远低于东城的区域均价。销售工作人员解释,该楼盘一直以自然销售为主,价格两年多来基本不变。  据瑞峰置业市场研究部数据监测显示,截至目前,东莞全市共有约47个项目有公寓产品在售,其中住宅性质的有29个,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临深片区、松山湖片区等人口经济较为集中发达的区域。  “居住或租赁人群主要以商务客群为主,看重的是便利的位置和准酒店式的居住体验,同时比酒店低的租金。”瑞丰置业董事副总经理姚丽军分析说。  据了解,东莞公寓在2006年和2007年供需达到高峰,之后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开发商开始大幅减少了公寓项目的开发。同时由于2008年的市场波动之后,投资性需求减少,公寓市场供应量也开始缩小。在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公寓供应处于低位水平,成交量也受供应的影响,波动较为明显。  到了2012年,东莞楼市活跃,开发商一窝蜂地抢着开发公寓,十多个住宅公寓项目纷纷入市,近万套房源进入市场供应,两年期间,供应的活跃成交直接推高全东莞的楼市成交量。  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东莞公寓销售遭遇滑铁卢,呈现低位运行的状态,近万套库存仅消化了一半,截至今年7月,东莞全市住宅性质公寓可售套数为2252套,主要是45平方米至50平方米的房源。让人惊讶的是,今年以来,仅有位于南城和松山湖的各一公寓项目入市。  全市住宅公寓还能卖一年半  据瑞峰置业市场研究部负责人李毅测算,目前,东莞全市住宅性质公寓存量15.13万平方米,以近6个月的消化速度计算其消化周期是17.2个月。也就是说,按目前的市场销售速度,东莞的存量住宅公寓至少还能卖一年半。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原先要上马推售的住宅公寓项目,因为存量房的“龟速”销售量,大多不愿贸然面市。  “以某二线镇区为例,原先有两个住宅项目准备在年中推售。但市场实在是太冷,加上春节以来大量人员离莞,即使有投资客有钱买,买了之后也无人租,开发商不得不一直往后拖,就是不愿意开盘。”一知名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南城、长安、厚街等城区和发达街区的还有成交量,但下面的二线镇区基本是半年多都没有成交量了,其均价都在“9000”之下。  专家  公寓影响有限 楼市不会崩盘  东莞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骏良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东莞的房产政策一直以打压为主,此次促市是前所未有的。“不能说新政针对公寓,应该说是对整个楼市都是利好。”他认为,虽然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促市政策还不够猛,但东莞此次起了个好头很不容易,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不能操之过急。“东莞的房子一直卖得很好,政府调控不是因为怕崩盘,而是要放开一些不合时宜的老做法。”  “东莞作为二线城市的楼市领头羊,可以说是首次干预市场,政府将目光瞄准了住宅公寓,说明这一块的压力确实很大,”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接受羊城晚报采访表示,东莞是世界工厂,其楼市涨跌实际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缩影,“只要东莞的经济基础没有垮掉,但即使公寓市场崩盘了,东莞整体楼市也不可能崩盘。”  宋丁表示,东莞楼市总体健康,以整体住宅为例,存量490万平方米,有5万多套,但去年和前年,全东莞的销售额基本也在5万套左右。即使今年上半年同比去年下滑四成,但实际成交套数也有两三万套,供求关系基本平衡。而住宅公寓2000多套的存量,占整体市场的不到二十分之一,“这从这一比例来看,公寓的冷遇对大局影响有限。”  他强调,东莞“促市”放在全国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今年以来,全国由于受到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东莞自春节以来,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大量务工人员流失,原先公寓定位销售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公寓自然就滞销了。“随着转型升级的完成,制造业的扎实发展,一直处于价格低洼的东莞楼市,未来潜力我还是非常看好的。”
【全文阅读】
          新政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国土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印发执行《地籍管理司(不动产登记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确定地籍管理司(不动产登记局)的主要职责、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等“三定方案”。根据《规定》,不动产登记局设24名工作人员人员编制,包括司长(不动产登记局局长)1名、不动产登记局常务副局长1名、副司长(不动产登记局副局长)2名、处长6名、副处长3名、其他工作人员11名。  根据《规定》,地籍管理司(不动产登记局)是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登记和组织指导土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不动产权属争议调处的职能部门。  不动产登记局包括司(局)内设综合处、登记处、权属处、权籍信息处、调查处、监测与统计处6个处。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全国地籍管理和不动产统一登记相关法律法规、规则办法、标准规范,会同林业、海洋等部门登记发证,指导监督不动产登记工作,负责各类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提出解决不动产权属问题的政策建议,组织开展土地权利制度研究,负责定期组织全国性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等。
【全文阅读】
  青奥会期间万科董事长王石来南京后,万科昨高调放出了南京南站新盘起售价――18680元/平方米起售,将南京城南房价重新拉回到“1”字头。万科低价跑量,可见大牌房企对后市依然保持谨慎。  南站新都荟楼盘将在本月推出240套90平方米和115平方米的房源。“这是首次开盘,但也将是今年的最后一次”,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原计划分批入市,价格低开高走、逐渐递增,但为了最大程度达到跑量的效果,决定一次性把房源全部推出,为三季度回款做出贡献,这也符合万科顺应市场、适时不断改变的战略。  此次该楼盘首开均价较为平实,预计2万元/平方米左右,比同区域“姊妹项目”万科九都荟去年首开时2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要低,九都荟目前售价为24000元/平方米。  南京林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孟祥远评价说,相较九都荟,新都荟的定价算是理性回归。  在前两轮楼市调控中,万科都充当了南京楼市“带头大哥”的角色,2011年的楼市调控,仙林湖的万科金色领域以9999元/平方米的均价“筑底”,首开超九成,随后引发出当年南京楼市的一轮“价格战”;2008年,河西的万科金域缇香也率先以低价刺激低迷的市场,最终也达到了迅速跑量、回笼资金的目的。  在此轮楼市调整中,万科并不是价格调整最激进的那一个,保利、中海、金地、富力、新城、中天城投等先后作出价格调整,但万科却选择在各地限购松绑、部分地区部分银行贷款松动的“利好”节点上动作,释放的信号其实强烈:后市依然难料,跑量为上。  昨日网上房地产则显示,当前南京商品住宅库存量已攀升至47179套,半年时间库存上涨了50%,按照今年上半年月均5160套的销量计算,这些房源全部卖出需要9个多月。搜狐焦点昨日一项购房者调查显示,南京77%的购房人认为房价还未筑底,60%的人认为四季度房价还会继续下行。而针对“若南京取消限购,房价是否会暴涨”的提问,65%的人认为“不会”,因为在限贷未彻底松绑之时,楼市并不具备暴涨的动力。这也让万科加入价格战阵容有了很好注解。  本报记者 汪晓霞
【全文阅读】